「A14是振奮人心的技術!」台積電拚2028量產:張曉強為何看好年成長將超越10%?
「A14是振奮人心的技術!」台積電拚2028量產:張曉強為何看好年成長將超越10%?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5月15日於新竹召開2025年技術論壇台灣場,聚焦於最新技術進展、市場展望與擴產計畫等議題。

台積電全球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談及 最新的A14製程節點,計畫於2028年量產,並預期2025年半導體市場「動盪但健康」,全年產值成長將超過10%。

在今天的活動中,作為來賓的聯發科技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亦針對AI趨勢發表觀察。

《數位時代》以下盤點本次技術論壇重點精華:

重點1:A14計畫2028量產,增強智慧型手機AI功能

在4月底率先於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舉行的北美技術論壇上,台積電揭露了最新的A14製程(1.4奈米)節點。

張曉強今日指出,A14製程節點是「振奮人心的技術」,和N2製程技術相比, A14的速度提升15%、功率降低30%、邏輯密度增加超過20% ,有助增強智慧型手機的內建AI功能;並將採用新的「NanoFlex Pro」技術,以實現更高的效能、能源效率和設計靈活性。

台積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jpg
台積電全球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預期,今年半導體產值成長將超過10%
圖/ 業者提供

A14計畫將於2028年開始生產,搭載「晶背供電」超級電軌技術(Super Power Rail, SPR)的版本則計畫於2029年推出。

延伸閱讀:白話科技|晶背供電是什麼?概念股有哪些?解析晶圓「埃米戰爭」殺手鐧

A16(1.6奈米)則主要針對訊號路由、供電要求嚴苛的資料中心AI高效能運算(HPC)產品,採用晶背供電技術,計畫於2026年下半年量產。

N2(2奈米)將在今年下半年大規模量產,張曉強提到,2奈米製程受到AI客戶青睞,第一年的新產品流片(New Tape Out, NTO)數量是N5(5奈米)第一年的2倍、第二年的4倍。

至於今年量產邁入第3年的N3(3奈米)製程,在推出後繼續改進形成許多衍生工藝,包括N3E、N3P、N3X等,提供客戶不同選擇,滿足高效能運算、自駕車晶片等需求。台積電先進技術暨光罩工程副總經理張宗生透露, 2025年3奈米產能預期將成長60%

重點2:台灣11座廠興建中,台中25廠年底興建、計畫2028量產

近年台積電展開海內外大擴廠,張宗生回顧建廠歷程,從2017年到2020年每年建3座廠,2021年7座、2022年3座、2023年4座、2024年6座,到 2025年則預計興建9座新廠,共涵蓋8座晶圓廠、1座封測廠 ,相較前幾年建廠計畫顯著成長。

台積公司先進技術暨光罩工程副總經理張宗生.jpg
台積電先進技術暨光罩工程副總經理張宗生指出,目前台灣正有11座廠在興建中
圖/ 業者提供

針對國內擴廠進度,張宗生指出,台灣目前正有11座廠在興建中: 新竹4座、台南1座、台中1座、高雄5座 ,其中新竹及高雄為2奈米量產的基地,台中晶圓25廠則將在今年底開始興建,目標2028年開始量產,將採比2奈米更先進的技術,滿足AI及HPC客戶業務成長。

而在海外建廠方面,張宗生提到,為維持全球生產一致性,台積電打造全球製造管理平台,將所有製造知識整合到平台中,包括物料品質、管線配置、設備參數等,確保海外對齊國內標準,不同地點也能即時分享經驗,讓海外晶圓廠良率得以和台灣母廠不相上下。

重點3:2025半導體市場動盪但健康,看好全年成長10%

張曉強在演說中指出,近期雖然市場動盪,不過半導體產業長期走勢,仍由底層的技術工藝發展驅動,他指出2025年半導體市況是健康的,預期今年產值成長將超過10%。他也提及,近期在沙烏地阿拉伯建資料中心,即是因為能源考量,驅動AI成長的就是節能,可觀察到 AI所需的能源效率,每2年能耗約改善3倍

近一步從各類別應用來看,張曉強分析,手機、電腦、物聯網等市場成長平緩(mild),並可看到車用領域的自駕功能持續往先進製程推進,例如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目前大部分採用12奈米及8奈米,未來會更多推進至5奈米、3奈米等製程。而在新興應用領域方面,諸如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的XR等技術,都需要更多高效能、低能耗的先進半導體技術支持。

對於更長期的展望,外界預估203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達1兆美元,張曉強表示有相當大的信心達到,並預期到 2030年半導體業的應用佔比,分別為AI HPC(高效能運算)45%,手機25%,汽車15%,物聯網占10%。

重點4:「AI議題絕對是真的!」聯發科陳冠州:大語言模型能力每3.3個月翻倍

聯發科技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以「AI加速」為主題,在技術論壇發表演說,他高呼:「AI議題絕對是真的」,未來幾年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資料中心投資也持續在加大,預計2029年將達1兆美元 ,比台灣GDP還要多,其中一半會在矽晶片,很大部分產值來自AI驅動。

陳冠州細數近期AI發展趨勢,其一是 大語言模型能力進展非常快速,每3.3個月能力翻倍 ,語言模型能力從原先對話為主,發展至推理及服務,成為AI代理體驗的基礎,滿足使用者資訊收集、協助訂票等多元需求。

另一個趨勢是,智慧型手機的AI算力持續提升,陳冠州指出, 旗艦手機算力可說是每2年翻倍一次,並預期AI手機至2029年滲透率將達50% 。他也指出,AI代理和各App服務之間需有共通介面,這便是MCP,產業開始在標準化。

對於聯發科優勢,陳冠州認為,聯發科特別的是擁有非常廣泛的產品組合,從邊緣到雲端都有涉足,涵蓋手機、Chromebook、Modem/Wifi、IoT、Gateway、自動化、ASIC資料中心等多元領域。

而在關稅等經濟問題不確定的時代下,陳冠州說,確定的是聯發科會持續投資技術,與合作夥伴的合作也不會停歇,「台積電是最大最深厚的合作夥伴,合作將持續加深,先進製程及先進封裝會不斷合作。」

延伸閱讀:Z世代新工作模式!「微輪班」是什麼?為何寧願打三份工,也不做一份正職?
電商買氣回不來了?momo上市來營收首衰退:為何即使砸錢補貼,仍難克服3大隱憂?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