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發股利5.8元!劉揚偉喊今年營收「上看7兆元」:AI、電動車、ICT,3大成長引擎點火
鴻海發股利5.8元!劉揚偉喊今年營收「上看7兆元」:AI、電動車、ICT,3大成長引擎點火

今年市場有很多變數,我們審慎看待,但預期集團仍會有顯著成長,(營收)一定會超過7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於5月29日股東會中指出。

鴻海公布2024年度財報,繳出多項歷史新高成績,營收達新台幣6.86兆元,年增11.32%,淨利1,527億、每股盈餘11.01元,創下17年以來新高,發放現金股利5.8元,也是自1991年掛牌以來新高的數字。

劉揚偉強調,雖然市場充滿變數,但集團仍有信心今年營收可突破新台幣7兆元,未來三大成長動能將來自AI、電動車與本業ICT,其中AI伺服器預估今年營收就能衝破1兆元,也將透過紅海獨家訓練的AI大語言模型「FoxBrain」提升軟體平台實力,「從製造的鴻海,變成科技的鴻海」。

鴻海股東會2025
鴻海舉辦股東會,公布2024年亮眼營收成績。
圖/ 隋昱嬋攝影

三大成長動能,拚7兆營收

鴻海股東會2025
鴻海三大成長動能。
圖/ 隋昱嬋攝影

鴻海強調,營收獲利佳績來自於新事業、新技術投資的「3+3策略」,作為中長期成長動能,如今效益已經顯現,更有三大動能驅動未來3年表現。

動能1:AI軟硬體雙箭齊發

劉揚偉指出,AI是成長最明顯的業務,鴻海在全球伺服器市占率超過4成,預估今年AI伺服器營收可超過新台幣1兆元。

而鴻海的野心也不只在硬體製造,在軟體平台方面,將推出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三大應用平台,涵蓋智慧電動車、智慧製造、智慧城市三大領域,而這個平台的核心能力,來自鴻海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訓練語料庫包含專業與通用領域,規模高達千億到1兆Tokens。

鴻海股東會2025
鴻海強調AI平台實力。
圖/ 隋昱嬋攝影

劉揚偉強調,這個模型是利用鴻海獨家資料訓練,「這些資料ChatGPT都沒有,他們不知道我們能在智慧製造上做到甚麼程度。」未來也計畫將FoxBrain打造成開源模型,推進產業技術提升。

鴻海在AI時代的角色定位,將從製造變成平台服務,「從製造的鴻海,變成科技的鴻海。」

動能2:電動車,吸日傳統大廠合作

鴻海集團目前已打造9款電動車原型,更透過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商業模式,在全球擴展合作,所謂的CDMS就是由鴻海把80%造車的工作都做好,車廠客戶僅規劃剩餘的20%作業,讓客戶能大幅減少投入的成本,並且縮短上市時間。「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希望能夠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的前三大CDMS廠商。」劉揚偉說。

而這個模式也為鴻海帶來首家傳統車廠大客戶,今年5月宣布與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展開電動車合作,劉揚偉指出,這代表鴻海已獲得傳統車廠的認可,對傳統車廠而言,也可以直接參考鴻海的原型車,加速研發進程,他也透露,「三菱的車會看起來很有三菱的味道」,和鴻海現有的標準原型車外型會有差異。

鴻海電動車
鴻海電動車透過CDMS與日本車廠三菱簽署合作。(示意圖)
圖/ 鴻海

至於去年Q3股東會曾提到是「兩家日本車廠」展開合作,對此劉揚偉指出,一家三菱已經公布,另外一家「幾乎快了」,另外也有第三、第四家都在談。外界盛傳本田(Honda)、日產(Nissan)兩家都和鴻海洽談中,進度有待下半年觀察。

動能3:ICT,分散生產保持領先

至於鴻海多年深耕的ICT(資通訊)領域,劉揚偉指出將持續穩定發展、保持領先優勢,全球每2台ICT產品,就有1台是由鴻海集團製造,具備研發、垂直整合、高度自動化三大特色,每年可開發超過800個資通訊新品,而在整體資通訊產品中,也有6成比重零組件由鴻海自製。

目前鴻海集團已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立233座生產據點,橫跨亞洲、歐洲、美洲,透過全球布局,能分散地緣風險和關稅等不確定性。

從輪值CEO走向「董總分治」

劉揚偉自2019年接任鴻海董事長以來,一直兼任總經理,會中小股東提出建議,認為鴻海應該執行董事長與總經理分治的模式,互相監督強化公司治理。

鴻海股東會2025_董事長劉揚偉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兼任總經理多年,透露未來三年將會實行董總分治。
圖/ 隋昱嬋攝影

對此劉揚偉指出,鴻海從去年4月起啟動輪值CEO制度,正是為了董事長與總經理分治的架構,讓管理層更年輕外,也能培養高階主管更全面的經營視野,未來可能從輪值走向正式任命CEO,「這件事在接下來三年就會發生」,也代表劉揚偉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模式不會再延續。

延伸閱讀:電商瘋自建物流!momo、PChome、酷澎、蝦皮倉儲→配送戰力大PK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