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玩,買實體SIM卡、漫遊、eSIM或是實體WiFi機,你是哪一派?
eSIM在近年擁有相當高的支持度,只要掃描一組QR Code,就能在輕鬆在國外上網,既免去更換實體SIM卡的麻煩,價格還普遍低於漫遊方案。主打划算、便利的旅遊eSIM,已經成為愈來愈多台灣人出國上網的首選。而國內「旅遊eSIM」業者更乘著解封熱潮冒出,從架設官網、進駐OTA平台到上架蝦皮,各自搶占通路版圖,連行銷操作也持續升級,不僅找上百萬YouTuber業配推薦,還請來K-POP女團登上大巨蛋開球代言,砸錢毫不手軟。
不過,多數提供旅遊eSIM的業者,既非擁有基礎設施的傳統行動網路業者(MNO),也不是向MNO租用數據資源的行動虛擬網路業者(MVNO),它們如何提供跨國流量服務?這些eSIM業者到底從何而來?
eSIM產業解密:上中下游批發產業鏈
eSIM(Embedded-SIM)指的是嵌入式SIM卡或虛擬SIM卡,是一種標準化的行動通訊模組技術,消費者掃描QR Code時,實際啟動的是全球行動通訊協會(GSMA)規範的系統架構。從手機製造商、電信業者,到提供後端系統的服務商,整條產業鏈都遵循這套國際標準來設計,eSIM才能順利運作。也就是說,手機硬體本身必須具備相容規格,使用者才能啟用eSIM服務。
目前台灣電信三雄都有eSIM形式的國內通話與網路服務,而近年快速興起的「旅遊eSIM」,則將焦點放在短期的海外上網流量,並鎖定出國旅遊的消費者族群。
國內多數旅遊eSIM業者採「經銷」模式販售網路流量,無須持有國內外任一類電信牌照。
「電信資源就像其他產業一樣,有大盤商、中盤商一路往下分銷。」2019年踏入eSIM市場的威訊商務經理鄧禮恩解釋,作為中介角色的批發商,會先向電信公司採購行動數據,用「量」換取優惠的價格,再往下層層分銷給全球旅遊eSIM業者。
除了透過批發商取得流量,有部分下游廠商也會直接向國外的行動虛擬網路業者(MVNO)採購。隨著客戶人數與使用流量規模的成長,旅遊eSIM業者逐步累積議價籌碼,就有機會取得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價格。
在拿到流量資源後,eSIM業者就能依照客戶需求設計吃到飽、總量型等eSIM產品,設定好主要與備援線路,並轉換為QR Code提供消費者掃描。
自由行當道、行動漫遊需求升溫,帶動eSIM同步成長
其實旅遊eSIM所串接的電信資源,與過去各大平台常見的漫遊網卡無異。如今透過標準化系統架構,以更方便的載體登場,又順勢搭上疫後旅遊潮復甦,不難理解為何能在台灣市場迅速受到歡迎。
鄧禮恩觀察,旅遊eSIM這波成長的背後推力,也反映出跨境旅遊型態轉變。
以前台灣人出國旅遊常是團進團出,現在則更喜歡自己規劃旅程。交通部觀光署《2023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摘要》指出,只剩25%台灣出境旅客選擇跟團,自由行旅客占比已達75%,未來自由行的占比有望愈來愈高。
旅遊型態的轉變,也帶動了上網方式的進化。目前國內旅行社提供團客的網路服務,依然以Wi-Fi分享器為主,對講求彈性與效率的自由行旅客來說,eSIM無疑成為更理想的選擇。
「其實疫情之前,eSIM這個名詞在台灣幾乎還沒有什麼能見度。」鄧禮恩回想,威訊2019年開始經營消費端時,得從旅展現場一步步引導民眾認識與設定使用。隨著eSIM逐漸成為多數旅客熟悉親切的選項,預期將有更多手機品牌支援相關規格,看好商機而投入的同業也明顯增加。
eSIM服務戰國時代來臨,業者怎麼創造差異化?
說到底,要踏入這行看似門檻不高,只要找到合適的流量批發商,一個人就可以發QR Code、成立品牌,讓eSIM市場越來越熱鬧。在人人都能賣的時代,彼此分出高下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鄧禮恩認為,eSIM的戰場就是網路行銷戰,在初期打響知名度、建立客戶信任關係,帶動銷售與規模成長,是最重要的一步。接下來,為產品打造差異化優勢,例如爭取獨家資源,或建立穩定的備援機制、完善客服體驗,才是品牌能走得長遠的關鍵。
像是eSIM業者威訊就充分利用eSIM不需物流寄送的特性,積極與合作夥伴展開海外布局,先鎖定從北美來到亞洲的自由行旅客,期待逐步將產品推向國際。
另一家業者DJB創辦人蘇昱豪則指出,未來公司將著重發展海外市場,尤其著力掌握上游資源。「我們目前在日本已經取得MVNO牌照,也依照當地法規建立機房,訊號就不用再繞過香港的節點。」他強調,DJB已經有能力直接向當地MNO租用服務,有機會提供消費者更流暢的體驗。
也就是說,DJB也預計開始做流量批發的生意,以B2B模式銷售給下游業者。
「畢竟一類電信業者漫遊只要夠便宜,有誰還會另外買eSIM?」蘇昱豪直言,一類電信業者調整訂價策略搶市,只是早晚問題。因此DJB正一步步築起自己的護城河,將以電信服務為核心,推出自有App經營會員客群。預計透過控股公司作為架構,將這批用戶導入娛樂、餐飲等多角化事業,擴大整體生態布局。
日本漫遊顯示香港IP?全球過半旅遊eSIM流量來自中國供應
儘管eSIM業者正在努力做出差異化,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在選購產品時,往往仍是四處比價、參考他人使用經驗來做判斷,難以掌握背後流量路徑與電信供應商差異。
近期Threads上陸續有許多消費者發文詢問:明明在台灣購買日本漫遊eSIM,標示能連接Docomo、KDDI等當地電信網路,為什麼手機上顯示的電信業者卻是「中國移動香港」或縮寫「CMLink」?
原因就來自於,eSIM業者向中國移動香港購買數據服務,透過其線路進行國際漫遊,並在抵達日本時連上當地網路。由於訊號節點設於香港,用戶IP位置也會顯示在香港,使消費者人在日本也無法使用ChatGPT,並引發個資是否可能經過中國網路、潛藏資安風險等疑慮。
《數位時代》實際詢問數家在台灣業者,包括業界公認eSIM市占率居於前二名的DJB與威訊,均不諱言確實有向中國移動香港採購電信資源。有業者直言,因為中國移動香港提供的流量價格、品質合理,「在做漫遊市場的同業大部分都有買,而且不只台灣,很多國外業者也都會買。」
又為什麼從台灣到國外業者,全都找上了中國移動香港?
「全世界的漫遊eSIM產品,過半都是來自中國的批發流量。」台灣大哥大個人用戶事業商務長林東閔解釋,中國人口基數大,使得中國電信商對外談漫遊資源時,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也有更多餘裕流量可以往下分銷,因此成為全球眾多旅遊eSIM業者的首要選擇。
中國移動香港是中國移動全資持有的子公司,並在香港持有行動虛擬網路業者(MVNO)牌照,將漫遊服務向下分銷到全球eSIM業者手上。
然而,選擇使用批發商層層轉售的流量,因為並非由電信業者直接提供服務,難以掌握資料傳輸途徑與網路封包處理方式,無法確保適用雙邊漫遊協議承諾的安全與品質保障。
林東閔也提到,消費者無從確認業者分銷出來的流量池,是提供一般行動用戶使用的網路,還是專為物聯網(IoT)裝置設計的資源,兩者資安防護機制與效能都有所差異,「不會說用eSIM就一定有危險,但它絕對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鄧禮恩則建議,如果消費者仍偏好eSIM的便利與價格優勢,但對資安有所疑慮,可以選擇明確標示「日本原生電信線路」的eSIM商品,例如到日本旅遊,就選擇有「日本原生電信線路」的eSIM商品,盡量避開經由批發商轉接的漫遊路徑。
旅遊市場的大餅人人想分,eSIM成為出境旅客的新選擇,也為傳統電信業者帶來新壓力。旅客跨境漫遊服務的版圖正在重組,新興業者早已在縫隙中找好適合的位置,誰能走得久、站得穩,未來還有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