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I工具搶飯碗!新聞業流量大失血、逼裁員20%:後搜尋時代如何殺出重圍?
Google AI工具搶飯碗!新聞業流量大失血、逼裁員20%:後搜尋時代如何殺出重圍?

重點一: Google AI 新工具取代傳統搜尋模式,導致新聞網站流量銳減逾五成,嚴重衝擊媒體產業營收。
重點二: 為因應流量下滑,新聞業者紛紛裁員並轉型,積極發展直接與讀者連結的新策略,例如電子報及實體活動。
重點三: Google的AI轉型可能導致內容來源枯竭,進而威脅其核心搜尋業務,引發網路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打開Google搜尋想了解的知識或新聞時事,隨即出現數十頁的搜尋結果,點擊進入各種網站瀏覽,已是網路流量運行的主要模式。

然而,Google 近期推出的AI新工具,包括AI生成摘要(AI Overviews)和AI模式(AI Mode),可說是全球新聞出版業流量殺手,甚至導致裁員。

AI生成摘要取代傳統點擊,新聞媒體業流量斷崖式下跌

首先,這些新聞網站背後的出版業與Google有著長期互利關係:出版商透過SEO等工具優化網站搜尋排名,以此提升網站訪問量、廣告收益等;而Google以龐大的網路基礎將流量導向網站,同時藉由大量高品質、原創的網頁內容豐富搜尋結果,進而提升使用者搜尋體驗。

但近期可發現,Google的AI生成摘要,開始在搜尋頁面上方直接向讀者提供解答,取代傳統的連結點擊模式,導致新聞網站的自然搜尋流量出現斷崖式下跌。此外,Google也在今年4月推出「AI 模式」,讓用戶以聊天機器人的對話方式提供查詢解答,預計對出版商帶來更加猛烈的衝擊。

從數據公司Similarweb數據來看,過去三年來,包括赫芬頓郵報(HuffPost)、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等知名新聞網站的 桌機與行動裝置自然搜尋流量已銳減超過五成

其中,商業內幕的流量在2022年4月至2025年4月間更下降了55%, 迫使該公司上個月裁員約21% ,以應對「無法控制的極端流量下降」。

媒體業急尋轉型出路:與讀者建立直接互動關係

面對Google從「搜尋引擎」轉變為「答案引擎」的趨勢,大大敲響了新聞業出版商的生存警鈴。

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執行長尼古拉斯.湯普森(Nicholas Thompson)便表示,現今的新聞業需要開始預設未來來自Google的流量將趨近於零,並徹底改變商業模式。

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兼執行長威廉.路易斯(William Lewis)更直言,搜尋中免點擊答案的快速發展是「 對新聞業不可低估的嚴重威脅」

為此,許多新聞機構正積極轉向建立與讀者的直接連結,例如透過電子報、訂閱服務以及舉辦實體活動等方式,以應對「後搜尋時代」的挑戰。例如,大西洋月刊透過提升應用程式體驗、增加印刷雜誌期數及加強活動投資來維護讀者關係。

Google AI Overviews功能
Google AI Overviews功能。
圖/ Google

Google 核心業務受威脅?內容生態面臨重塑

然而,這種轉型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當內容生產者因流量下降而難以為繼時,Google的搜尋業務本身是否會受到威脅?

目前,支撐新一代聊天機器人的大型語言模型,其訓練數據多來自網路上的公開資訊,其中新聞文章佔了重要部分。簡單來說,AI所產生的答案,仍需要出版商持續輸出品質好、創新的內容為基礎。 如果新聞出版商的流量持續下滑,他們可能會更有動機將內容上鎖、設置付費牆或完全阻止網路爬蟲抓取。

另一方面,媒體公司也開始祭出手段保護自家版權內容。例如,《華爾街日報》母公司 新聞集團(News Corp)已與 OpenAI簽訂內容授權協議,同時也對 Perplexity 提起訴訟;而《紐約時報》也已對 OpenAI和微軟提出版權侵權訴訟,並與亞馬遜達成AI授權協議。

這不僅僅是流量模式的轉變,更可能將徹底改變網路商業模式的定位。長期以來,Google憑藉搜尋業務,以極高的利潤率獲取內容而無須承擔內容製作成本,這使得其股價自2004年首次公開募股以來上漲約7000%,市值已突破2兆美元。

然而,一旦內容創作者因為缺乏流量和收益而消失,Google再好的搜尋引擎也將面臨無物可搜的窘境,這將是對其核心業務構成的實質威脅。

對此,Google在今年5月的I/O大會上回應聲稱,AI生成摘讓整體用戶互動率提升了10%,強調能夠提升用戶體驗與搜尋效率,未來將持續與內容創作者合作,確保高品質內容能在AI摘要中被引用,並探索新的流量與收益分配模式。

延伸閱讀:哪一款AI最會讀書?冠軍「不是ChatGPT」:5款主流AI大PK,只有「它」沒出現幻覺

資料來源:WSJThe QuartzTech Crunch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