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起玩桌遊誰最贏?廝殺15局揭隱藏性格:o3最奸詐、Gemini懂謀略,唯獨它渾身狼性
AI一起玩桌遊誰最贏?廝殺15局揭隱藏性格:o3最奸詐、Gemini懂謀略,唯獨它渾身狼性

當市面上的眾多先進AI模型在同一款遊戲裡較勁、各顯神通,會是什麼樣貌?這個問題,科學家比你我都還想知道答案。

AI研究人員亞力克斯.杜菲(Alex Duffy)近日發表一篇文章,揭露他讓18款AI模型在桌遊裡互相對抗,並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發現, 例如GPT-o3擅長欺騙對手、Gemini懂得智取敵人、而Claude則愛好和平等。

杜菲近日發表並開源讓AI模型遊玩經典桌遊《外交》的《AI外交》計畫。外交是一款有著超過70年歷史的桌面遊戲,玩家扮演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列強(英國、法國等),試圖爭奪歐洲霸權,過程中沒有任何隨機成份,需要玩家發揮縱橫捭闔的能力,爭取盟友、打擊對手。

基準測試跟不上AI發展腳步,研究人員用遊戲測試AI

市面上存在著諸如MMLU、MGSM、MATH等眾多不同的基準測試(Benchmarks),以衡量AI模型在語言、數學、程式等各種面向的能力,不過杜菲認為,發展快速的AI時代裡,這些過去被認為是黃金標準的挑戰,已經跟不上技術發展的腳步。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讓AI玩《外交》評量能力的想法,可以追溯到OpenAI共同創辦人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曾表示,「我很喜歡用遊戲來評估大型語言模型,而非固定的衡量方式。」

當時OpenAI研究科學家諾姆.布朗(Noam Brown)就建議可以用《外交》衡量大型語言模型。並獲得卡帕斯回應,「我認為這非常適合,尤其遊戲的複雜性很大程度不是來自規則,而是來自玩家間的互動。」

Google DeepMind負責人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也贊同運用遊戲評量AI的作法是「很酷的點子」。

最終,這個概念被同樣對AI模型玩遊戲能力感興趣的杜菲付諸實行。 杜菲提到,他建立這個計畫目的便是為了評估各個AI模型透過談判、結盟及背叛等手段,爭奪霸主地位的能力,並從中發現每個模型在進行遊戲時的傾向與特色。

擅長欺騙的o3,成遊戲最大贏家

每場《AI外交》可以同時讓7個AI模型遊玩,杜飛總共用18個模型輪流進行了15場遊戲,每場遊戲花費時間從1到36小時不等,目前還開設了Twitch直播,讓有興趣者能夠觀看AI在遊戲中針鋒相對的時刻。

ai diplomacy.jpg
多數遊戲的勝利都是由o3拿下。
圖/ Twitch

雖然杜菲沒有在文章中具體揭露這15場遊戲的勝負,但分享了他從這幾場遊戲中,觀察到各個模型的傾向、遊玩風格上差異。

OpenAI o3:擅長欺騙對手

OpenAI推理模型o3是在《AI外交》中表現最好的AI模型,並是遊戲中唯二的贏家之一, 因為他懂得如何在遊戲中欺騙對手、背刺其他玩家。 杜菲提到,它在遊戲的私人日記中寫下,「德國(Gemini 2.5 Pro)被刻意誤導了……已經準備好利用德國的崩潰。」並在後續遊戲背叛了Gemini 2.5 Pro。

Gemini 2.5 Pro:懂得建立優勢

Gemini是遊戲中除了o3之外,唯一取得勝利的AI模型, 比起o3憑借欺騙對手取勝,它則懂得如何採取行動讓自己獲得優勢。 不過杜菲分享,有一場Gemini即將勝利之際,卻被o3策劃的祕密聯盟給阻止,其中關鍵就是Claude的加入。

Claude 4 Opus:愛好和平的模型

身為Anthropic最強大的模型, Claude 4 Opus在這款遊戲中表現得不算很好,可說被o3玩弄於鼓掌之間, 但他卻展現了愛好和平的遊玩風格,被o3以四家平手作為條件吸引,加入了對方的聯盟,儘管它最後很快被o3背叛並消滅。

DeekSeek R1:充滿節目效果

儘管DeekSeek不是表現最好的,卻可能是最吸睛的模型。 杜菲透露,DeekSeek偏好使用生動的詞彙來進行遊戲,例如在說完「你的艦隊今晚將在黑海上熊熊燃燒」後主動出擊,並且會依照國家強度戲劇性調整說話風格,除了表現充滿效果,也可說十分具備狼性。

在訓練成本只有o3 200分之1的情況,DeepSeek多次只差臨門一腳獲勝,可說表現相當出色。

Llama 4 Maverick:小而精悍

Llama 4 Maverick是Meta今年4月推出的新模型,主打多模態輸入及運算成本較低, 雖然它的規模相對其他大型語言模型而言較小,但遊戲中展現的能力卻毫不遜色,能夠成功召集盟友,也能策劃有效的背叛行動。

「我真的不知道該看什麼指標了」評估危機讓研究人員探索測試AI新方法

目前的基準測試,正漸漸難以真實反應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今年3月,卡帕斯在X上表示出現了評估危機,「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該看什麼指標了。」他解釋,許多過往很棒的基準測試,不是變得過時,就是範圍太過狹窄,無法讓它確切知道現在的模型能力到了什麼水準。

AI平台公司Hugging Face也在同月關閉了開放兩年的大型語言模型排行榜,強調在模型能力出現變化的當下,基準測試也應該要有所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遊戲開始成為研究人員測試AI模型能力的新方法,除了這次的《AI外交》外,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分校Hao AI Lab的研究人員,也測試了讓模型遊玩《超級瑪利歐》。

雖然遊戲能否作為衡量AI模型能力的適當標準,或許還需要更多研究與時間探討,這些測試也為未來評估AI模型能力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AI也有人設?研究剖析7大AI內在性格:GPT最仁愛、Claude最謙遜⋯這2款AI最失控
捷星亞洲7/31停運!不敵廉航同業競爭「裁員500人」停損:對在台2航班有影響嗎?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every.io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AI #ChatGPT #Gemin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