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何攻打伊朗?有何戰略考量?以伊衝突大事紀一次看:如何50年內從秘密盟友到開戰?
以色列為何攻打伊朗?有何戰略考量?以伊衝突大事紀一次看:如何50年內從秘密盟友到開戰?

重點一 :以色列指控伊朗核計畫構成生存威脅,發動代號「崛起雄獅」的空襲,將長期的影子戰爭升級為直接軍事對抗,引發區域局勢急遽惡化。

重點二 :軍事衝突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國際油價與金價飆漲。分析師警告,若衝突擴大,油價可能衝破每桶120美元,加劇全球通膨壓力。

重點三 :國際社會普遍譴責並呼籲克制,美國澄清未參與攻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對此次軍事升級表達嚴重關切,並透過發言人呼籲各方「最大程度克制」。

Q1:為何以色列現在開戰伊朗?有何考量?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代號為「雄獅崛起行動」(Strength of a Lion)的大規模空襲,標誌著兩國間長期的「影子戰爭」升級為直接軍事對抗。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茲(Israel Katz)隨即宣布全境進入「特殊緊急狀態」,並預警伊朗將可能對以色列本土發動飛彈與無人機報復攻擊。

以色列此次攻擊的主要目標是伊朗的核設施和軍事目標。 以色列軍方官員表示,伊朗擁有在數天內製造15枚核彈的充足材料,這構成了對以色列的生存威脅。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攻擊前一天以19票贊成、11票棄權、3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決議,宣布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

至於具體的戰略考量如以下3點:

一、 打擊核心設施 :此次空襲精準打擊了伊朗核計畫的核心,包括濃縮鈾設施、核武發展計畫地點,以及彈道飛彈工廠。位於納坦茲(Natanz)的主要濃縮設施也成為攻擊目標。

二、 時間窗口考量 :以色列國防軍官員指出,情資顯示伊朗正加速研發核彈,已接近無法回頭的臨界點。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也曾顯示,伊朗的濃縮鈾庫存足以製造多枚核彈。因此,以色列認為此刻是阻止伊朗擁核的最後機會之窗,必須採取行動。

三、 斬首行動 :攻擊目標不僅限於設施,還包括了伊朗革命衛隊(IRGC)的高層指揮官與頂尖核科學家。這被視為一場「斬首行動」,旨在從根本上動搖伊朗的戰略支柱,瓦解其決策核心並削弱其未來的報復能力。據報導,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可能已在襲擊中身亡。

事實上,以色列和伊朗的敵對關係可以追溯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當時伊朗政權將「反對以色列」作為重要的國家意識形態,例如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سید محمد خامنه‌ای)曾在2020年稱以色列為「毒瘤」,「毫無疑問該被連根拔起和摧毀。」以色列則認為伊朗透過支持哈馬斯、真主黨等代理武裝組織,對其構成生存威脅。

Q2:美方怎麼說?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明確表示美國沒有參與對伊朗的攻擊,並警告伊朗不要藉由攻擊美國在該區域的據點或人員來回應以色列的襲擊。據《福斯新聞》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在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前就已得知相關計畫,並強調德黑蘭「不能擁有核子彈。」

川普說:「伊朗不能擁有核彈,我們希望能重返談判桌。我們拭目以待,有幾位領導層的人不會再位居要職了。」此外,一名美國官員告訴路透,他們仍預期15日與伊朗的核子談判將在阿曼繼續進行。

Q3:對國際情勢有何重大影響?

軍事衝突爆發後,國際油價出現劇烈波動。布蘭特原油期貨暴漲11.4%至每桶77.2美元,美國西德州原油期價飆升逾11%至每桶75.82美元。分析師警告,若攻擊伊朗石油生產或出口設施,布蘭特原油將會衝上100美元,若荷姆茲海峽關閉,價格甚至可能上漲至120至130美元。

避險情緒湧現,黃金期價漲破每盎司3,450美元,美元與避險貨幣日圓、瑞郎同步上漲。市場擔心伊朗會向以色列或美國發動報復性攻擊使軍事衝突大幅升級,進而導致石油供應中斷。

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認為,中東緊張局勢會讓美國聯準會在考慮降息時採取更保守的態度,油價上漲將讓主要經濟體的通膨更難回到目標水準。對台灣而言,油價上漲將增加企業成本,通膨壓力也會變得更大。

Q4:以色列與伊朗為何是冤家?

若以1979年為界,以伊衝突近50年的衝突彙整如下:

延伸閱讀:蘇姿丰叫陣輝達!超微推新一代AI晶片MI400:AI的未來,不會由「一家公司」獨自建立

責任編輯:李先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美國之音中央社報導者BBCCNNCNB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