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布今年2月發布的《113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截至2024年11月底,台灣5G用戶數正式突破1千萬,以全國行動用戶數2,969萬估算,5G用戶滲透率約33.7%。
放眼全球,愛立信(Ericsson)於7月發布最新一期《行動趨勢報告》,指出全球5G用戶數在2025年第一季超過24億,預期年底將達到29億以上,屆時三分之一用戶的行動數據流量將透過5G傳輸。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指出,6G的商業化部署,最快要等到2030年才會初見端倪,他認為5G在未來至少10年會持續佔據主導地位。而5G逐漸普及、伴隨AI發展,預期會改變使用者的通訊需求。
改變1:流量樣貌變化,生成式AI催生「上傳為王」時代
行動網路為了服務觀看影片、瀏覽網頁和下載應用程式等,主要圍繞在「更快的下載速度」發展。台灣愛立信技術長姚旦指出,傳統的行動網路流量結構呈現約「90:10」的懸殊比例,即90%為下行流量(使用者從網路端下載或接收資料的傳輸,像是接收訊息、瀏覽網頁和觀看影音等),僅10%為上行流量(使用者向網路基地台、伺服器等傳輸資料)。
不過,高端AI手機正在改變格局,愛立信實測發現AI應用產生的流量中,上行佔比升至26%。代表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主動生成,上傳影片、語音指令等運算數據,與AI模型互動。
「這個流量目前一點都不大,因為才剛開始,可是它一旦爆炸會很可怕。」姚旦表示,目前最普遍的AI應用仍以文字為主,值得關注的是AI視覺內容生成以及延展實境(XR)裝置在1~2年內會更普及,上傳影音內容的流量會變得吃重,「一旦扯到影像,開始大量生成的速度跟流量就會有非常恐怖的差異。」
姚旦表示,視覺型的AI出現之後,也會帶動由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AI代理(AI Agent),也就是能同時以文字、音訊或影像輸入指令的個人機器助理,因為人機之間互動性高,AI代理要理解人類看到的東西、所在的環境,上傳數據就會出現大量影像和環境資料。
周大企以「密室逃脫」舉例說明這個改變,他表示過去玩密室逃脫,可能會用文字搜尋攻略;但在AI時代,只要拿起手機錄下一段影片,問AI「要怎麼快速逃出去?」,簡單的行為差異,便產生新的上傳流量需求,「所以上傳會變成未來這5~10年,電信商、終端設備需要支持的部分。」
改變2:不再是偏鄉專利,FWA成電信商變現新藍海
在AI帶來上傳速度挑戰的同時,愛立信也指出了台灣廠商的新商業機會——固定無線接入(FWA)。FWA利用行動網路為家庭或企業提供類固網的寬頻服務,長期被視為光纖難以觸及地區的替代方案,但5G的高速與低延遲特性,帶給FWA更多發展性。
《行動趨勢報告》顯示,全球已有高達80%的電信商提供FWA服務,其中有57%、141家電信商已經升級5G FWA服務。
周大企表示,FWA的成功關鍵在於高彈性與便利性,用戶只需要一組終端設備(CPE),就可以享受高速網路,對電信商而言,則有望拓展月租「吃到飽」之外的多元收入管道。
報告指出,全球提供FWA服務的電信商中,已有51%推出「按速度收費」的差異化資費方案,相較前一年成長了11%。舉例來說,英國電信(BT)優先在足球場、演唱會場館等流量熱區啟動SA網路,確保在壅塞環境下,仍能為特定用戶提供高品質的差異化連接服務。
為了部署FWA,電信商持續建設5G獨立組網(Standalone, SA),相較於早期需依賴4G核心網路的非獨立組網(NSA),SA是真正的「純5G」網路,能完整發揮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邊緣運算等關鍵能力。
愛立信預期,全球5G SA用戶數將在2030年達到37億,台灣電信業者也在娛樂節目、運動賽事直播等應用情境,測試差異化連接服務,預計未來1~2年內推出更多商用5G SA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