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最新的穿戴式健康功能登陸台灣!鎖定全球10億人困擾,幫你測出睡眠呼吸中止、聽力問題,甚至能讓耳機變身助聽器。
蘋果於台灣時間7月16日宣布,兩大健康新功能正式在台灣上線,Apple Watch解鎖「睡眠呼吸中止通知」,偵測細微動靜,睡幾晚就能發現呼吸不順;AirPods Pro 2則可以進行「聽力檢測」,甚至作為臨床等級「助聽器」使用,靠降噪、強化語音等技術協助輕度到中度的聽損患者。
不用全身貼滿儀器就能揪出身體的警訊,這幾項功能背後,是蘋果規模空前的研究、無數次測試與反覆調整的開發故事。《數位時代》獨家專訪蘋果總部Apple Watch 與健康資深行銷總監Deidre Caldbeck,解密這兩大功能的技術亮點和幕後挑戰。
Apple Watch:手腕微震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祭醫材級規模驗證
「大多數人知道要注意身體的指數,但我們往往低估了『什麼都不做』時,身體發生的事。」Deidre指出。而根據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9年的一份研究估算,全球30到69歲成人約有10億人患有中度至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更有高達70%到80%從未被診斷出來。
睡覺時肌肉放鬆,舌頭和喉嚨可能阻塞呼吸道,讓氣流無法通過。輕微時只是打呼,嚴重時呼吸道會完全封閉、短暫窒息,大腦被迫驚醒、重新發出呼吸指令。這種情況如果反覆發生,不僅讓大腦無法真正休息,還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氧狀態,長期下來,會顯著提高心血管風險,也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
但傳統檢測不只貴,還麻煩。在台灣,居家型檢測費用約在800元至5,100元之間,到院型則約在7,000元至9,300元之間,需要在身上貼滿感測器睡一晚,分別檢查腦波、血氧、呼吸、心跳等各種數據才測得出來。
而蘋果居然要靠一支手錶、簡單的「加速度計」偵測,就要檢查睡眠的異常,「其實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這個功能絕對可以改變大家的生活,我們也很希望這些健康資料可以民主化,也就是讓一般人都能擁有。」Deidre回憶起這段開發歷程時指出,Apple Watch有能力捕捉到手腕微小的動作與節奏,藉此推測呼吸規律,不過最難的是每個人睡覺的姿勢、習慣、呼吸頻率都不同。
為了確保結果精準,蘋果在開發這項功能時,做了一件過去很少有科技公司會做的事:超大規模、媲美醫療器材等級的臨床研究。
首先是大量受試者。對比其他廠牌的100到300人規模、測試時間一到兩晚,這場研究招募了1,500名來自不同年齡、性別、膚色的受試者,確保多元的樣態能被囊括,同時把研究時間拉到最長,受試者會配戴Apple Watch監測睡眠長達30天,並完成2晚正式的居家PSG(多項生理監測)睡眠檢測進行對比,所有數據會先由兩位獨立技術員評分,再由醫師組成的委員會審核。Deidre 特別提到,這是「睡眠領域裡前所未有的規模」,讓演算法有機會觀察出長期趨勢,而不是被某一兩晚的偶發現象干擾。
相比之下,蘋果選擇拉高規格,用近乎醫療等級的驗證標準來打磨這項功能, 目前能抓出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度或重度睡眠呼吸中止(敏感度大約66%) ,作為一個警示工具,幫助用戶提早意識到問題存在。
AirPods Pro 2:在家做聽力檢測、臨床級助聽器
蘋果在醫療領域的野心,如今也延伸到耳機產品上,第一步解鎖的功能當然是跟聽力有關。
AirPods Pro 2能用來檢測聽力損傷,只需要幾分鐘,在家就能完成類似臨床「純音測驗」的檢查,誤差僅約2分貝。如果真的有輕度到中度聽損,還能開啟臨床等級的「助聽器」功能,耳機會根據測驗結果自動調整聲音,強化語音頻率、降低背景噪音,讓對話聽起來更清楚。
當一副耳機就能在家發現問題,甚至變身簡易助聽器,其實能解決聽力損傷者的一種心理現象——覺得難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約有15億人受到聽力問題影響,但僅有約兩成的人接受過檢查或治療,美國國家聽障和溝通障礙研究所(NIDCD)2019年的調查也發現,許多成年人即便察覺聽力下降,也會拖延數年才就診,擔心結果、或覺得尷尬而不願檢查,認為「這是老人才需要擔心的問題」,同時也有超過六成的中老年人認為,佩戴助聽器會讓自己「顯得虛弱或難堪」——這類心理現象,也是聽力問題長期被忽視的重要原因。
因此Deidre表示,設計這項功能時,他們特別考慮到用戶的心理感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這個測試設計得溫和、直覺,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在接受一場考試,」透過低門檻方式,讓更多人願意正視聽力問題,而不是等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尋求幫助。
同時,她也提醒,用戶在開啟助聽功能後,剛開始聽到的聲音可能比以前更多、更清楚,甚至會覺得有點不習慣。「這有點像換上一副新眼鏡,需要一些時間習慣,」她形容,但希望透過大家每天都會用的裝置,讓更多人願意跨出第一步解決聽力困擾。
為什麼是這些健康檢測產品?
世界上的健康問題之多,蘋果每一項新健康檢測功能的誕生,其實背後都有一套挑選的邏輯。
Deidre透露,團隊在決定開發哪種健康功能的過程中,會綜合評估多種面向:問題的普遍性、對生活的影響、技術上能否實現,「而我們決定推進這兩個功能,是因為它們能為全球十億人帶來影響力,」她指出,睡眠呼吸中止和聽力損傷都是全球高發、卻長期被忽視的健康問題,許多人直到症狀嚴重才意識到,而蘋果希望用最貼近日常的產品,讓更多人提早發現、提早行動。
從手腕到耳朵,從睡眠到聽力,這兩項功能也是蘋果多年來持續深耕健康領域的最新篇章。早在2014年,iPhone於iOS系統中導入軟體架構HealthKit時,蘋果就已經表明進軍醫療的企圖,之後又推出心房顫動檢測、跌倒偵測、女性健康追蹤等功能,逐步把健康管理滲入日常。
曾經一度不被看好的Apple Watch,也因為在健康監測上的差異化定位,例如跌倒偵測、自動撥打緊急電話、醫療級心電圖和血氧偵測,逐漸與當時市面上一眾以運動、健身為主的競品拉開距離。
蘋果營運長傑夫・威廉斯(Jeff Williams)曾在2022 年一份健康報告中提到:「我們希望用戶不再只是自己健康之旅的乘客,而能更主動掌握方向。」隨著Apple Watch 和AirPods這兩項穿戴裝置作為核心,蘋果的醫療版圖也正持續向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