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AI都不是通用AI
那機器人的大腦呢?如果沒有大腦告訴機器人何時該做什麼事,機器人的身體就只是個繁複的雕塑品罷了。機器人可能需要儲存過往經驗的數據,同時它的感測器會不斷蒐集周圍環境的新資訊,因此數據會源源不斷輸入系統。有些機器人會保留所有的數據,有些則根據即時回饋運作。
單是來自相機和雷射掃描器的數據串流,便可能極為龐大。例如,一小時的串流影片可能會產生高達三十億位元組(3GB)的數據,對於搭載一兆位元組(1TB)硬碟的機器人大腦而言,不到兩星期,容量就會被數據填滿。因此,機器人大腦需要配備專門用於儲存的高容量記憶體。
此外,機器人大腦在實體上還需要強大的處理元件,來運行程式,幫助機器人理解所有儲存和串流的數據,規劃行動,進行預測,並推理下一步如何行動或應對突發狀況。
說到此,機器人究竟如何規劃、預測和推理呢?機器人大腦的運作並不單憑AI,但我們可以從此處開始探討,畢竟整個機器人領域的起源便是AI。
電腦科學先驅如何開端 AI 藍圖?為何曾陷入停滯?
AI背後的重要思想可追溯至英國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圖靈曾設想一臺能自然與人類交流、甚至讓人誤以為它也是人類的機器。
圖靈提出這項挑戰幾年後,在1956年,電腦科學先驅閔斯基(Marvin Minsky)和一群學者友人,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深入探討科學與工程領域最重要的議題。他們在徒步健行、研討和飲酒交流的過程中,討論了如何開發具有類似人類特徵的機器,包含移動、觀看、玩耍、溝通、甚至是學習等能力。
某種意義來說,圖靈向我們描繪了AI的可能性,而閔斯基和友人則透過那場思想碰撞和隨後在1961年發表的論文〈邁向AI的步驟〉,提出了實現此一目標的方向。接下來數年,頂尖大學紛紛成立AI實驗室,相關研究雖然進展緩慢,但是仍穩定進行。然而,到了1980年代,AI發展陷入停滯,這段時期也就是所謂的AI寒冬。
過去十多年,AI領域已取得大幅進展。如今隨便一臺普通的智慧型手機,運算能力都遠超過1980年代廣受吹捧的克雷二號(Cray-2)超級電腦。電腦、智慧機器和感測器的普及,推動了數據的爆炸式成長,而創新研究人員開發並改進了數以千計的演算法,使其能從大數據中尋找模式,進行預測和學習。但我們是否實現了閔斯基那一代學者所設想的AI?
答案是否定的。
如今,AI已成為包羅萬象的用語,是常被大公司用來為產品和服務添加高科技光環的行銷流行語。然而,機器人領域的奠基者當年走出樹林時,他們的目標是開發具有人類能力的機器。此一目標即發展所謂的「通用AI」,我們很早便意識到實現的難度極高,短期內無法達成。
相較之下, 現今普遍的AI技術屬於「狹義AI」 ,雖然與閔斯基等人的願景相去甚遠,但能力依舊令人驚嘆。這些AI系統已經擊敗了西洋棋大師,甚至戰勝世界頂尖的圍棋高手;它們能創作引人入勝的故事,編寫可運行的程式碼,並生成有趣、甚至美麗的藝術作品。更有甚者,有一款AI系統曾在熱門益智搶答節目《危險邊緣》中奪冠,展現了非凡實力。
然而,大家討論AI在特定領域達到的顯著成就時,經常忽略一個重點: 這些系統都高度針對特定任務 。比方說,圍棋大賽勝出的AI系統就無法駕駛自駕車。不過隨著AI快速發展,人們會有所混淆,也不難理解。
2022年5月,字母控股公司(Alphabet)旗下的AI公司「深腦」(DeepMind)推出了一款名為「蓋圖」(Gato)的AI模型,能完成六百多種不同任務。乍看之下,這似乎接近了通用AI的目標,但蓋圖並非真正的通用AI大腦,無法自行學會如何完成所有任務,像是為圖片下標題、指揮機器手臂堆積木或打電動等。恰恰相反,蓋圖是由多個針對特定任務精心訓練的模型組成的集合體,它所達到的成果非凡,但還不屬於真正的通用AI。
這個語用模糊且無所不包的AI,確實存在於機器人的大腦,但它主要聚焦於高階的決策與推理。為了讓機器人有效運作,還需要許多其他處理功能,來輔助AI程式的執行。機器人在電影中常被描繪成擁有一個統一的AI大腦,如同電影《復仇者聯盟二:奧創紀元》中,反派機器人的AI就被呈現為一顆全能、影像模糊的數位球狀形體。然而,現實世界的機器人大腦要複雜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延伸閱讀:AI音樂席捲Spotify!月聽眾數破百萬,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為什麼暴紅?
本文授權轉載自《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Daniela Rus, Gregory Mone著,天下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