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過去的保守風格,由程天縱領軍的和椿科技,首度公開說明對人形機器人未來市場的看法和展望。
程天縱曾是惠普前中國總裁、富士康前副總裁,在2012年退休,2023年接手和椿科技董事長。退休11年再掌兵符,這次,他洞察市場需求並啟動組織再造,將和椿從自動化設備製造商,推向整合機器人解決方案的轉型。
程天縱不止一次強調對人形機器人的看好,「我十幾年前就預估,人形機器人普及大概在2040~2050年左右,但沒有想到突然橫空出世一個AI,加速機器人的『大腦』的發展。」他更認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所述,「未來人形機器人的人口會大於人類人口的三倍!」
整合機器人解決方案,為什麼從打造「AI外掛」做起?
但在競爭對手環伺下,程天縱究竟要如何帶領和椿科技打入這個市場?「我們不和產業爭硬體製造,也不競爭大語言模型。」他說,和椿要專注打造「AI外掛」,針對垂直產業需求開發輕量、模組化的控制與應用軟體。「我們要強化的不是AI的核心能力,而是它的延伸用途。」
程天縱指出,現有的機器人開發廠商,使用的都是輝達(NVIDIA)的開發平台Jetsen Orin,再利用數位孿生(Omniverse)進行環境模擬,最後使用Cosmos平台進行物理世界的數據導入,讓機器人可以了解真實世界的運作,「現在大家幾乎離不開NVIDIA了,」但程天縱也看到了機會,就是在這些開放平台中,客製化開發出適合產業應用和控制的外掛軟體。
他認為,和椿科技是中小企業,實在很難跟大公司比拚大語言模型或者是硬體設施,「硬體設備走到最後賣成白菜價,我們也不用硬去競爭,」但對於一些客製化的AI應用,是和椿可以切入的領域。至於軟體部分,程天縱以前東家鴻海為例,鴻海推出首款繁體中文AI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或許也可以直接導入AI模型,再進行客製化微調。」
從自動化機器人代理商轉型,成AI落地應用服務商
和椿2023年開始,從傳統自動化工業的切割機、馬達以及半導體自動化設備的第一曲線作為基礎,轉向智慧物流、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等第二曲線,經過一年多組織轉型再造,和椿2024年的年營收相較2023年大幅增長69.08%,其中機器人代理部門相關營收,有8成來自AMR(自主移動型機器人),2成來自Cobot(協作型機器人)。
2025年1到6月,和椿科技累積營收達10.9億,較去年同期成長71.2%。和椿科技副董事長張以昇強調,和椿科技過去長期深耕電子、半導體與工業自動化領域,累積穩固的技術基礎與場域經驗。如今面對各行各業日益嚴峻的人力短缺挑戰,特別是在傳統產業與服務業中,「我們看見機器人應用的全新機會,這正是推動企業轉型的核心價值所在。」
程天縱看好未來機器人應用商機,持續與日本、美國、德國等客戶洽談機器人代理,包含工廠應用端的機器手臂、自主移動機器人,以及自動搬運揀貨的機器人,可望在8月台灣自動化展上發布最新代理的機器人相關應用設備。
對於人形機器人真正能普及的時間點,他比喻,就像早期的大哥大手機,到現在人手一台甚至多台的智慧型手機一樣,導入市場初期難免會面臨良率低、產能不足、價格高昂的挑戰,隨著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再加上AI的催化,肯定會加速進程。在科技的世界裡,未來總是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快來。
延伸閱讀:年薪上看487萬!10大「AI最難取代」高薪職位出爐:不只工程師,這類非理科也超穩
「沒人在用email!」前OpenAI工程師揭內部文化:實力至上、鼓勵實作⋯優秀PM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