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Blackwell放量,台供應鏈下半年營運看漲!電子五哥、散熱廠同步受惠
輝達Blackwell放量,台供應鏈下半年營運看漲!電子五哥、散熱廠同步受惠

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最新調查,近期整體伺服器市場轉趨平穩,ODM(原始設計製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均聚焦AI伺服器發展。2025年第2季起,已針對NVIDIA GB200 Rack、HGX B200等Blackwell新平台產品逐步放量, 更新一代的B300、GB300系列則進入送樣驗證階段 。因此, TrendForce預估今年Blackwell GPU將占NVIDIA高階GPU出貨比率80%以上。

觀察伺服器代工業者的近期動態,北美雲端服務業者(CSP)大廠甲骨文(Oracle)擴建AI資料中心,除了主要為鴻海帶來訂單成長,也順勢帶動美超微(Supermicro)和廣達(Quanta)等業者。

預期美超微(Supermicro)今年主要成長動力來自AI伺服器,近期已斬獲部分GB200 Rack專案。廣達(Quanta)則受惠與Meta、AWS和Google等大型客戶合作的基礎,成功拓展GB200/GB300 Rack業務,加上爭取到Oracle訂單,近期於AI伺服器領域表現搶眼。

緯創子公司緯穎(Wiwynn)則持續深化與Meta、Microsoft合作,預料將帶動今年下半年業績成長,其以ASIC AI伺服器為發展主力,目前已是AWS Trainium AI機種主要供應商。

AI資料中心擴建,將成液冷產業鏈規模化關鍵

TrendForce表示,隨著GB200/GB300 Rack出貨於2025年擴大,液冷散熱方案於高階AI晶片的採用率正持續升高。

延伸閱讀:液冷散熱是什麼?跟水冷有何不同?AI需求大爆發,解析下一個明星技術

與傳統的氣冷系統相較,液冷架構牽涉更複雜的配套設施建置,如機櫃與機房層級的冷卻液管線佈局、冷卻水塔、流體分配單元(CDU)。因此,現行新建資料中心多在設計初期即導入「液冷相容」概念(Liquid Cooling Ready),就是以液冷散熱協助伺服器散熱,以提升整體熱管理效率與擴充彈性。

一圖看懂水冷技術
AI伺服器晶片功耗高,傳統氣冷已經無法解熱,因此新型態資料中心皆改用液冷架構,最新GB系列伺服器也已採用液冷架構。
圖/ 數位時代製作

液冷不僅將成為高效能AI資料中心的標準配置,也將明顯帶動散熱零組件需求升溫,加快供應商出貨節奏。如散熱廠奇鋐科技旗下子公司富士達(Fositek)已正式出貨GB300平台專用之NV QD(水冷管的金屬快接頭),以搭配母公司奇鋐設計的冷水板(cold plate),用於GB300 NVL72 Rack系統。

供應鏈透露,富士達(Fositek)已量產出貨亞馬遜(AWS)ASIC液冷所需的快接頭和浮動快接頭(floating mount),預估其在該平台的快接頭供應比例可與丹麥能源效率解決方案製造商丹佛斯(Danfoss)抗衡。

雙鴻(Auras)近年同樣積極布局資料中心液冷市場,相關業務正逐步成為公司成長核心驅動力,其主要客戶包含甲骨文(Oracle)、美超微(Supermicro)與惠普(HPE)等主流伺服器品牌,產品線涵蓋冷水板與分歧管(manifold)模組。雙鴻(Auras)亦開始出貨液冷產品給Meta,為切入GB200平台液冷系統供應鏈奠定基礎,後續更有望加入Meta、AWS的第二波冷水板核心供應體系。

延伸閱讀:「回不去氣冷了,各位可以大膽投資!」雙鴻董座霸氣宣言:散熱產業會一直有飯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