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會在台灣金融史上留下刻痕。這天上午雨過又天晴,就像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合併案一路崎嶇、如今邁入最後直路。吳家長子、新光金前董事長吳東進當年一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這一登是20年光陰,終於迎來山頂會合之日。
7月24日合併生效基準日當天的揭牌儀式上,在董事長吳東亮之後,原新光金董事長魏寶生以台新新光金控副董事長身份登台,與台新新光金控總經理林維俊等代表一起進行啟動儀式。
吳東亮在酒宴致詞時一度哽咽,他表示父親、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強調研究發展才有進步,也透過身體力行,教育下一代要回饋社會,「我想,如果今天他還在,一定也會為我們感到驕傲。」
歷時3年,新新併長線布局終開花
台新金與新光金的結盟,並非一朝一夕,2022年,雙方董事會即通過成立「合併可行性研究委員會」。2024年8月,台新金與新光金董事會重啟討論合併換股事項,過程雖然出現中信金宣布欲採非合意併購、公開收購新光金股份,鬧出了轟動一時的「搶親」戲碼,最終台新金和新光金順利於2024年10月在各自的股東臨時會上,表決通過合併案及修正合併對價契約。
金管會並於今年3月核准合併申請,存續公司將更名為「台新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這是台灣金融市場歷來規模最大的金控整併案之一,也是第一宗金控對金控的合意併購案,為近年本土金融業者的整併潮再添有份量的一筆。
雙方優勢互補,攻佔全方位金控版圖
合併之後,台新新光金總資產規模超過新台幣8.5兆元,躍身台灣第4大金融控股公司,僅次於國泰金、富邦金和中信金。
而此次合併的核心邏輯,是「金融業務與壽險的互補整合」。台新金以旗下台新銀行為主力,擁有業內最多數位帳戶數的Richard,但壽險資源較缺乏;而新光金則以新光人壽為主要獲利來源,在銀行與數位金融布局較為薄弱。合併後,台新新光金將一舉補齊缺口,向其它前段班的對手看齊,全方位進軍金控核心板塊。
中華信用評等金融服務評等部首席分析師范維華表示,台新金雖然在2022年併購保德信人壽、更名台新人壽,但相對規模小,過去銷售多集中在外部保單,如今加入新光人壽的客戶群和資源,「產品的規劃能力,以及對銀保通路(編按:銀行保險通路,指銀行透過其現有的客戶網絡來銷售保險產品的模式)、跨售,機會更多元。」
外界所關切合併之後的人事變動,在生效日前夕,台新金發布重大訊息,法人明淵股份有限公司改派新光金董事長魏寶生為代表人。7月24日揭牌儀式上,魏寶生的台新新光金副董事長身分也搶先曝光。
魏寶生過去擔任過財政部保險司司長、凱基銀行董事長、美亞產險董事長和友邦證券董事長等職,擁有橫跨保險、銀行、證券和投顧的豐富經歷。
台新新光金總經理則由原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留任,他表示台新金和新光金雙方投入超過350位員工,經過了超過4萬小時的努力,才走到今天,因此「能夠走到這一天,心裡很高興」,未來會在既有基礎上努力,先有經營成績,才反映到股價。
千萬客戶、3萬員工,能發揮「1+1大於2」綜效?
中華信評會定期針對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進行評估,范維華表示,新光金雖然資產規模大,但過往信用結構較台新金弱,合併後對集團的信用結構可能帶來壓力。因此雙方宣布合併之後,中華信評已經將台新金的信用評等調為「負向」。
此外,台新新光金合併之後,擁有千萬名客戶、百萬名股東,員工數多達3萬多人,光是銀行分行就有204家。范維華表示,合併牽涉到複雜的業務、人員和系統等,需要花一些資源整合與磨合,未來1~2年會密切關注,「我們也會想要觀察是不是『1+1大於2』,就是合併之後會不會把原先的優勢或是原先的客戶群都留下來?」
關於雙方既有客戶權益,范維華認為過去台灣的合併案不少,類似合約轉換這種制式規範相當成熟,金管會也會嚴格把關民眾權益。只是在數位系統、習慣往來的分行和服務等面向上,可能多少會有些變化。
林維俊也表示將確保千萬名客戶的權益不變,而且會提供更多元、更完整的金融服務。
延伸閱讀:LINE Pay加入電支行列,可以儲值轉帳了!電子支付跟第三方支付到底差在哪?
遊日PayPay攻略|台灣4大電子支付「免換匯、海外手續費」:優惠、使用教學一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