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有一句經典名言:「動作快,搞砸沒關係。」(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這句話出自創業家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曾經激勵Facebook 團隊,後來幾乎風靡整個科技業,鼓勵大家敢於冒險,追求更大的回報。
如果科技公司規模還小、還很靈活,社會影響力也不大,這套玩法確實很有道理。以前測試新技術最好的方法,往往是直接丟到市場,反正影響的範圍有限,就算搞砸了,也能趕快撤回修正,傷害不大。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尤其是那些規模大、影響力也大的科技巨頭,搞砸的代價恐怕非常高。
微軟追求創新的路上,學到了不少教訓。本章先簡單回顧微軟的五大轉型,再來分享四大成功關鍵,描述微軟如何一步步蛻變,落實負責任的設計。
這裡先澄清一下, 所謂負責任的創新,不代表動作慢,也不等於漸進式的創新 。科技創新一定要快,步伐也要大。科技業競爭這麼激烈,如果創新步伐太保守,很快就會喪失競爭力,甚至被市場淘汰。還記得第六章談到的Bing 嗎? Google 搶先發展搜尋引擎,微軟到現在還很難追上。iPhone 重新定義手機後,雖然Windows Mobile(前身是「pocket PC」)曾經領先多年,最後還是被淘汰了。
創新得負起責任,不可以一味衝刺,盲目跟其他科技巨頭較勁。
舉個例子,2022年,OpenAI 的AI圖片生成模型DALL.E2訓練完畢,只要輸入幾個字或幾句話,就會生成超逼真的圖像。微軟和OpenAI 共同開發時,同步落實「負責任的AI」(Responsi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AI),以免DALL.E2模型生成不雅、偏頗或危險的內容。
但就在這個時候,新創企業Stability AI 搶先發布Stable Diffusion,這是一款功能齊全的AI圖像生成模型,卻沒有做好安全把關。更誇張的是,他們的模型直接開源,就算未來出了大問題,也無法撤回。
負責任的創新,最大的矛盾就在這裡!如果你走得慢,別人卻因為不負責任而跑得超級快,你到底有沒有負責任,市場根本不在意。等你準備好產品,市場早就被人搶走了。因此,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動作快,但也要好好負起責任。
微軟想出一套方法,可以兼顧創新速度和責任,也就是說, 動作快,但不能搞砸 。這裡所謂的責任,定義非常廣泛,包括:針對使用者、合作夥伴、其他利益關係人,想辦法提升他們的安全和福祉,甚至要保護自然環境。
這不只是微軟內部的經驗,也是各個產業都應該重視的課題。事實上,這不只是課題,還是責任。現在我們進入生成式AI的時代,這場變革的速度可能比工業革命還要快。快速創新會帶來優勢,但風險與意外也同樣驚人。未來幾十年,任何企業想立足市場,甚至持續成長,負責任的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微軟的五大轉型:打造安全、無障礙、隱私至上的科技生態
2002年,蓋茲寫了一封影響深遠的備忘錄,標題是「值得信賴的運算」(Trustworthy Computing)。他寫這封信之前,業界爆發幾起重大的資安事件,例如紅色代碼(Code Red)和Nimba病毒。收信人是微軟的全體員工,通篇的重點只有一個:如何把運算變得更安全、更值得信賴,不僅很迫切,也很重要,因為電腦不安全,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
對蓋茲來說, 安全性比其他功能或產品開發都重要 。這句話出自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軟體公司,絕對是重磅宣言。
這封備忘錄象徵著微軟的一大轉捩點,從那時起,微軟從設計階段開始,就把安全擺在第一位。
微軟按照這封備忘錄的指示,全盤考慮軟體安全的做法,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安全性開發生命週期」(Security Development Lifecycle,SDL)。這是一種軟體開發流程,從最初設計到最終發布,甚至產品上線後,都把安全擺在第一位。微軟特地舉辦一系列的培訓計畫,確保每一位開發人員都懂得如何寫安全的程式碼。同時,公司也導入各種工具、流程和指導方針,在產品交到客戶手上之前,提早發現潛在的安全漏洞,並且及時修正。
後來,SDL成為業界的標竿,展現微軟對軟體安全的承諾,開發軟體時,不只要好用、容易操作,也要從根本確保安全無虞。
無障礙的設計微軟希望讓每個人都能輕鬆使用,一直持續把無障礙設計融入旗艦產品,尤其是Windows作業系統,內建許多輔助工具,例如:「放大鏡」(Magnifier)和朗讀程式(Narrator),給視覺障礙人士大大的方便。放大鏡能放大文字和影像,朗讀程式會唸出螢幕上的內容。
微軟不只在原有的軟體增加無障礙功能,甚至專為身障者開發應用程式,例如有一款手機應用程式叫做「Seeing AI」,這就是善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來辨識周圍的環境、物品和人物,然後向視障人士口頭描述。
微軟也針對行動不便人士, 設計許多特殊的功能, 例如「螢幕小鍵盤」(On-ScreenKeyboard),方便使用者輸入文字和數位互動。微軟對無障礙設計的投入,不限於自家產品,也擴及開發者社群,提供完整的開發指引以及最佳策略,確保開發者設計應用程式與內容時,從頭到尾都會把無障礙放在心上,而非等到事後才來修補。
微軟「軟硬」兼顧,無障礙體驗更全面
微軟不只在軟體下功夫, 也推出無障礙的硬體產品, 像是Xbox 無障礙控制器(XboxAdaptive Controller),專為行動不便的玩家打造。這充分體現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的精神,使用者可以自訂介面,帶來更無障礙的遊戲體驗。
微軟延續安全領域的成功模式,特別開設專業的培訓課程,幫助開發人員了解無障礙設計的難處和解決方案。微軟也不斷改良工具和開發流程,例如: Office 無障礙檢測套件(Accessibility Checker)以及包容性設計工具(Inclusive Design Toolkit),協助開發者設計更無障礙的產品。有了如此全方位的策略,無障礙考量已經是開發流程的一環,產品不僅要符合無障礙標準,也要為人人創造絕佳的使用體驗。
注重隱私的設計微軟預見全球對隱私的要求越來越高,早在2018年歐盟通過《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之前,就主動落實這些規則。微軟不只是為了符合歐洲公民的規範,換句話說,微軟的目標不是合法,而是把這個標準推廣到全球,為資料管理樹立新標竿。
為了迎接《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微軟做了大量的準備,全面提升產品、服務和合約內容,不只要達標,還要超標。這種積極進取的作風,反映出微軟一貫的理念。隱私不是靠事後補救,而是一開始就該內建的產品功能。
微軟推出一系列隱私管理工具,讓個人和企業使用者妥善管理自己的數據。這些工具的重點在於透明度,清楚列出各種選項,使用者可以依照個人需要,修改資料、匯出資料,甚至完全刪除資料。舉例來說,微軟的隱私權設定(Privacy Dashboard)提供整合式管理,使用者可以一次查看個資的使用情況,並且自由調整。
就連微軟內部的開發流程,也相當注重隱私,確保每個產品從設計開始就符合隱私標準。舉例來說,微軟會定期展開「隱私影響評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s,PIA),確認各種業務的個資保護是否到位。此外,微軟也在業界倡導隱私權,提倡負責任的數據使用方式,推動相關立法,全力保護使用者的隱私權。
設計負責任的AI第四個重大轉型跟負責任的AI(RAI)有關。什麼是負責任的AI?對微軟來說,就是開發AI系統的時候,要預先考慮潛在風險,設法降低對使用者和社會的傷害。事實上,微軟早就在研究這個領域了,只不過,到了2010年代中期,AI才逐漸走出研究實驗室,融入各種尖端軟體產品,這個課題就變得更重要。
2017年,微軟召集內部的RAI專家,成立Aether 委員會(AI Ethics and Effects in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專門研究AI倫理及其對工程和研究的影響,為產品團隊提供建議。2019年,微軟更進一步成立「RAI辦公室」(Office of Responsible AI,ORA),負責統整RAI法規與實踐,把一切加以系統化。2020年,Azure 雲端團隊成立了專門工程團隊,設計能嵌入開發流程的工具,確保所有AI技術都符合RAI標準。到了2023年,微軟有350名員工的職責跟RAI有關,其中129人的工作,甚至是全職投入RAI領域。
微軟對RAI提早布局,正是日後跟OpenAI 合作的重要基礎。OpenAI 也把RAI的核
心概念融入治理原則。
隨著GPT|4上線,生成式AI時代正式來臨,如何快速創新並負起責任,已經是這兩家公司的核心策略。
RAI這個領域特別棘手,因為AI的發展速度前所未見,甚至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科技。此外,AI技術是把雙面刃,既可以造福社會,也有可能傷害社會。舉例來說,AI有助於發現新藥,但相同的技術也可以設計生化武器。AI對話流暢,卻可能散播假訊息。微軟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快速推動AI創新,同時兼顧安全和責任。
從負碳排到水資源正值,微軟如何「綠」到底?
永續設計微軟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投入永續發展的研究與發展,一路上不斷展開行動,涵蓋技術、策略和市場等層面,履行一系列與時俱進的公開承諾。
說到微軟在環境永續的成果,2020年是關鍵的轉折點,公司高層宣布一系列大膽的永續目標。其中最大的目標,正是2030年達成「負碳排」(carbon negative),2050年要從大氣移除微軟自1975年成立以來排放的二氧化碳,包含直接排放以及用電產生的碳排。
2030年實現「水資源正值」(water positive)、「零廢棄」(zero waste),而且公司所保護的土地面積要超過實際使用的土地面積。
為了履行這些承諾, 微軟斥資十億美元, 成立「 氣候創新基金」(Climate Innovation Fund),專門投資各種科技解決方案,包括綠色能源、雨水收集、低碳材料等領域。此外,微軟也積極參與各種產業聯盟,例如水資源恢復力聯盟(WRC)、為地球而努力聯盟(Playing for the Planet)、綠色軟體基金會(GSF)。
即便做了這麼多努力,攜手客戶和夥伴推動永續發展,微軟在永續設計的路上,其實才剛剛起步。這條路會面臨下列三個挑戰,所以比其他領域更複雜、更模糊、更充滿未知。
一、永續的範圍超乎想像: 其他領域關注的重點,大多是對人類有什麼影響,但永續發展不只是人類的事,而是涵蓋所有生命形態,甚至整個地球生態系的循環再生能力。換句話說,要做到真正的永續創新,必須全面整合各種複雜多變的系統。
二、環境的反應速度很慢: 創新的過程,回饋是關鍵,它讓我們察覺意料之外的影響,然後持續學習和更迭。一般消費者的意見,有社群媒體或其他抒發管道,一下子就能反應出來,但是環境的變化,恐怕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看得出來,例如物種滅絕、水資源缺乏、極端天氣。科技產品有問題,可以透過更新或召回來修正,但是對環境的破壞,並沒有修補或撤回這回事。自然界的恢復力很強,但適應與復原都需要時間。
三、因果關係偏向間接: 隱私、安全、AI責任的影響很直接,使用者可以立刻感受產品帶來的衝擊,但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影響往往是間接的,甚至是發生在供應鏈和使用者端的某個環節,而不是企業直接造成的。以微軟來說,間接影響分成兩個層面,一是供應商為微軟生產的碳排放(上游),二是消費者使用微軟產品的碳排放(下游)。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DP)調查顯示,企業間接的排放平均是直接排放的5.5倍,但微軟這個數字高達25倍。
這就是為什麼永續發展不容易突破,不只是微軟,所有企業都面對同樣的挑戰。這件事的規模太大,所以微軟制定六大核心原則,來加速學習和進步:
- 設定永續目標時,要有科學根據。
- 讓永續發展融入企業文化中。
- 建立完善的治理和問責機制。
- 發揮所有人的影響力(包括客戶、供應商、投資人、員工、政策倡導者、產業創新夥伴)。
- 把永續發展納入每項業務的核心。
- 清楚報告每件事(包括成果、學到的經驗、成功案例,甚至是挑戰)。
這六個原則不只是針對永續設計,也適用其他負責任的創新設計。接下來,我們要聊聊四大成功關鍵,這條路雖然不簡單,但絕對做得到,無論哪個產業、哪家公司,都可以跟著做!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軟創新解密:成立半世紀的科技巨頭,從Xbox到Bing的策略布局與進化之路》,Dean Carignan, JoAnn Garbin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