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許多企業積極投入數位轉型,無論是製造業、科技業還是服務業,大多數公司都已導入各式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BI)工具,建構了大量的資料儀表板、KPI 模型與預測模組。從財務到業務、從營運到供應鏈,幾乎每個部門都能看到資料、追蹤績效。
然而,在執行實務上,我們常聽見一種聲音:「我們資訊很多,但沒人行動。」BI 工具的介面愈來愈漂亮,但報表只在每周例會中展示一下;KPI 指標再即時,決策仍要透過人為判斷、逐層彙整,到最後往往反應延遲。加上很多主管仍仰賴助理「抄Excel整理圖表」,現場人員無法即時得知該做什麼,反而出現資訊過載、責任分散的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台灣企業仍將BI視為資訊系統,而非行動引擎。也就是說,他們把BI的定位停留在報表與視覺化,沒有思考如何將資料變成組織的實際動能。
這正是我們該重新檢視BI價值定位的時刻。生成式 AI 開啟了與機器對話的新時代,而新一代的 「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 更進一步,將幫助企業真正完成從「資料中心」到「執行中心」的轉變。
代理式AI 不僅具備傳統AI的感知與預測能力,更強調「具體任務代理」的能力。這類 AI 能夠從上下文中理解任務邏輯,自主提出建議、評估風險、觸發行動,甚至追蹤後續成效並最佳化流程。
這種人工智慧不再只是生成報表的工具,而是可以成為業務流程中的一個角色,與人協作、共享責任等。如果說傳統BI是資深分析師的延伸,那麼 代理式AI更像是一名能主動提建議、採取行動並協助執行的策略助理 。
舉例來說,在企業的財務規畫部門中,傳統BI工具可能每天產出各事業部的支出與收入報表,由財務分析師人工彙整、解讀後建議資金調度方向。而有了代理式AI,系統可以根據每月收支與資本支出計畫,主動發現資金使用異常,並提出調度建議、建立任務流程、追蹤執行結果。AI 不只是通知數據異常,而是主動介入行動執行。
不只是情報軍師,可直接上陣出任務
在麥肯錫的產業研究中,愈來愈多企業已將代理式AI 實際導入營運流程,涵蓋金融服務、零售電商與製造業3大場景。這些應用的共通點,是 AI 不再只是支援決策,而是直接參與任務,成為流程的一部分。
金融業:主動監控與風控任務的自動化
某國際銀行以往的風險控管仰賴分析師每周回顧高風險客戶列表,導致回應延遲。導入代理式AI 後,系統每日分析數百項客戶行為指標,當偵測到異常交易、資金移動或合規風險時,會自動生成客戶摘要、推薦下一步行動、建立客戶關係管理(CRM)任務並提醒負責經理。不光大幅縮短反應時間,也提高了整體覆核效率與客戶信任感。
零售電商:促銷決策自動化,提升轉換率
一家全球零售平台過去需要1周以上時間將銷售分析轉為行動方案。引入代理式AI 後,系統能根據實時銷售數據與庫存資訊,自動推薦促銷活動類型(如限時折扣、會員專屬組合)、生成文案與素材,並一鍵部署至電商前台與廣告平台,後續依據成效即時微調,人員只需負責審核與策略把關。
製造業:排程與預測維修的智慧協調
某重工業製造商將代理式AI 應用於預測維修與產線排程。當感測器偵測到機台異常震動,AI 除了發出警示,還會根據排程與庫存資料,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下達備料指令、預約維修時間與分配人力。主管可根據 AI 建議一鍵核可或微調,大幅降低了停機風險與跨部門溝通成本。
還能跨部門獻策!實現全流程自動化
根據麥肯錫報告,代理式AI的潛力遠超過IT或資料部門,不只作為「分析幫手」,更是能參與跨部門流程的「任務代理人」。它能理解上下文、整合系統資訊,並在不同部門中主動協助完成關鍵任務。
在供應鏈管理中,AI 可以根據庫存水位、交期預測與物流條件,自動提出調度建議,協助採購人員提前安排備料,避免斷鏈或倉儲積壓;在行銷部門,AI 能即時追蹤廣告與轉換成效,主動推薦再行銷活動、生成素材與預算分配建議,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客服團隊則可利用 AI 及時整合歷史互動紀錄,生成回覆草稿、觸發升級處理流程,並協調跨部門資源,縮短處理時間。
這些應用的共同點是: AI 提出洞察之外,還能推動行動、串接任務、跟進成果的流程參與者。 每個部門若都有這樣的數位代理人,企業的行動力與應變速度也將大幅提升。
這些代理式AI 可以在部門內部流程中主動執行任務、處理例行溝通、甚至協助決策,扮演「數位助理」或「工作流程協調者」的角色。
這些應用不只提升效率,更讓每個部門都能以資料推動業務行動,全面加速數位轉型。
授權執行不拖拉,3思維「快轉」資訊
真正有價值的 BI,不僅止於「看得懂」數據的工具,而是「能夠推進業務決策與執行」的數位代理人。這樣的轉型,意味著BI除了是資訊的展示平台,更要成為一個真正與組織行動結合的決策引擎。
當使用者進入系統時,看到的不是一堆圖表與數據,而是具體的待辦任務、決策建議與流程進度提醒。這些不是人輸入的,而是 AI 根據業務邏輯、資料趨勢與歷史回饋主動產出的。
要實現這樣的未來,企業需要3項設計思維作為基礎:
- 任務授權與風險邊界定義,設計 AI 的行動權限階梯,例如:例行通知可自動執行,策略建議須由主管審核。這能讓 AI 真正參與流程,同時確保風險可控管。
- 資料上下文與任務連結,整合前後因果、任務狀態與人員回饋,建立完整行動資料流,避免資料碎片化,才能讓 AI 精準判斷與建議。
- 跨平台行動與工作監控,讓 AI 建議能一鍵串接 ERP、CRM、任務系統等執行平台,並保有人工監控與覆核機制,確保落地與調整空間。
做到3個設計思維的最大好處,是讓企業從「資料知情」邁向「組織行動」。
資訊不再只停留在分析人員與中高層主管手上,而是直接流向前線執行者,讓每一層級的員工都能根據 AI 的建議做出回應。企業能夠更快啟動決策、更一致執行策略、更持續最佳化流程,從而實現3大關鍵成果:
❶決策速度提升: AI 協助快速彙整資訊並提出行動建議,減少人力等待與重複確認的時間
❷組織反應一致性: 每個部門根據相同的資料與邏輯執行任務,降低溝通成本與誤差風險
❸跨部門效率最佳化: AI 自動串接任務流程,提升跨平台、跨職能協作的效率與透明度
更進一步,當 AI 能記憶過去任務的結果與回饋,企業還能逐步打造出「資料驅動的組織記憶」,不再每次都從零開始,真正實現「經驗可以複製、效率可以擴張」的管理目標。
這不單是技術升級,更是一種組織運作邏輯的轉型:讓每次數據分析,都能變成一次具體的業務行動。
過去十年,我們努力讓資料變得可視化、即時、可分享。而未來十年,我們必須讓資料「可執行、可代理、可最佳化」。
代理式AI 將讓BI不再只是資訊管理工具,而是業務協作平台,更從觀察指標進階到推動任務,節省時間之外,也釋放組織的行動力與應變力。如果說生成式 AI 幫助我們看見資料的價值,那麼代理式 AI則幫助我們把資料變成行動的引擎。這是企業數位轉型的新篇章,也是真正的競爭力所在。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