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人否認iPhone為蘋果打下了大片江山,但真正築起鐵壁的並不是硬體本身,而是隱藏在背後、年營收近千億美元、毛利率更達到70%以上的「服務」護城河——以App Store抽成為核心,外加廣告、AppleCare、iCloud、Apple Music等產品組合。
麥吉(Patrick McGee)在尚未於台灣上市的新書《蘋果在中國》(Apple In China)開宗明義寫道: 「平均來說,蘋果的『服務業務』毛利率超過70%,是硬體部門的2倍。在過去6年,該業務每年都以近20%的速度成長。而這些成績,在納入AI功能前就已經達成,意味著還有再度加速的可能。」 這段話定調了:在後iPhone時代,App Store是蘋果最值錢,也「看似無懈可擊」的金雞母。但到了2025年,這道護城河出現了缺口。
歐盟開第1槍,蘋果「有技巧」牽制
歐盟、美國司法部、日本、韓國、澳洲、印度、巴西等國家輪流發難,核心指控是蘋果以App Store規則鎖死競爭,並阻礙用戶轉換平台付款。
圍繞App Store的戰爭正全面打開,當各國接連出手,蘋果能否守住App Store這台現金機器,正成為檢驗蘋果底氣的試金石。
歐盟絕對是最強硬、最想要鑿開App Store的頭號選手。今年4月,歐盟委員會依《數位市場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DMA)對蘋果開出5億歐元(約新台幣172億元)的罰單,理由是蘋果禁止開發者把用戶帶去網頁或其他商店付款。這是《數位市場法》上路後開出的第1張天價罰單,也是蘋果服務帝國挨的最重一擊。
蘋果在6月馬上公布新政策,在歐盟境內如果導流至外部付款,最高抽成從傳統的30%腰斬到15%(多數開發者實際負擔10%)。但是蘋果一邊強調符合歐盟規範,另一面在7月初提出上訴,痛批這張罰單「史無前例且逾越法規授權」。
如果說「外部付款」傷的是蘋果的錢包,那「側載」攻的就是它平台的城門。過去蘋果生態系的用戶,只能從App Store下載App,DMA要求蘋果放行第三方App市集。
烏克蘭團隊MacPaw動作飛快,推出了Setapp Mobile,成為第1個通過蘋果審核、只在歐盟境內上架的替代市集;遊戲公司Epic Games也宣布,今年內在歐洲開張iOS版 Epic Games Store。
蘋果雖被迫開門,卻設下層層關卡,加上了一連串複雜的規則,包含每年每1部裝置,首次從第三方市集安裝App,必須繳交一次性0.5歐元的核心技術費用。以及表面看似降低抽成至5%,代價是失去搜尋、榜單與自動更新等功能,想要保住流量和體驗,開發者實際還是得回到近15%的抽成。
蘋果各種惹惱開發者、執法者的原因,終究還是錢。《紐約時報》引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估計,蘋果每年從美國的應用銷售中賺取110億美元,其中20億美元現在處於風險之中,且這僅是計算美國市場的狀況。
開發者分2派:務實談判 vs. 強硬開戰
在這場神仙打架中,開發者也有2種不同聲音。
玩美移動絕對是務實派的代表。該公司在App Store中有9支App,全平台下載量超過11億次,且付費訂閱用戶數近100萬,在2024財年帶來了3,660萬美元的營收,占全年總營收的6成以上。
對策略長暨執行副總經理陳品仁來說,最重要的是有多少毛利回到口袋裡,「只要蘋果讓步1%,等於多了1%的毛利,我們就有更多資源可以做事。」至於側載,他則搖頭,「除了某個第三方App市集市占率衝到10%,否則我們不會貿然投入。」過去在中國,玩美移動曾經一次要維護超過5個App市集,讓他深知分流的隱形成本。
另一方面,瑞士隱私工具公司Proton選擇直接開戰。6月30日,它加入集體訴訟,痛批蘋果的「蘋果稅」是武斷且人為的網路關稅。創辦人嚴育銓(Andy Yen)更在官網聲明中指控,蘋果對iOS軟體發布已達成壟斷,「通過提起這個案子,我們希望樹立一個重要的先例,讓自由的人決定網路的未來,而非壟斷者。」Proton承諾如果獲賠,將全數捐給民主與人權組織。他們要的不是賠錢,而是要拆掉「蘋果稅」。
務實派看重眼前可計算的降費紅利,願意留在官方市集,以更寬鬆的毛利做產品實驗;反抗派則視「蘋果稅」為結構性、道德性的不公,要求終結單一守門人。
因為這兩端同時存在,App Store的爭議才顯得複雜。儘管蘋果調降抽成暫時安撫多數開發者,卻無法消除道德層面的壟斷指控;側載的大門雖被打開,但若流量不足,也難讓更多「玩美移動」們搬家。接下來,監管、開發者與蘋果仍將圍繞費率、入口與生態規模拉鋸多回合,這場戰爭才會真正見分曉。
消費者只在乎:便宜或「更便宜」
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消費者,可能並不想被捲進這場平台與開發者的戰爭,心裡最在意的是──既然蘋果抽成下調,買App或內購會不會變便宜?答案高機率是不會。
以迪士尼旗下的串流服務Disney+和Hulu為例,2個平台在2024年底關閉App內付費,省下15%起跳的「蘋果稅」,然而月費不僅沒調降還逆勢上漲。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抽成只是眾多成本的一環,內容授權、行銷與客服才是最大開銷。這一點放到其他App服務中亦然。
而對那些年營收不到100萬美元的小型App來說,現行就享有15%優惠費率,如果要自建付款系統,還得負擔金流手續費、資安責任與客服支出,最後通常選擇留在蘋果既有基礎設施,價格自然不會動。
結果就是消費者體感上的最大改變,往往只剩下「標價一致」。在App裡看到的價格,跟官網刷卡差不多,真正省下的,頂多是比較價格的時間,而非現金。
沒有任何法律能逼開發者把「省下來的佣金」讓利給消費者,正如同也沒有誰能逼蘋果完全拆除自家圍牆。App Store的牆雖然開了一角,但仍是蘋果重要的護城河,只是開始出現裂縫。
畢竟當開發者第一次談得下費率、消費者第一次看到跳轉付款的選項,蘋果的議價能力就被稀釋了一點。接下來的劇本剩下2種分支:蘋果憑藉AI、裝置+雲端深度整合,再把護城河築得更穩固;或者各國監管步調趨於一致,讓30%的抽成一路下滑到甚至個位數。
能否守住「服務」這台現金機器,就看蘋果捨得放手多少,又能重新抓住多少。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