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讓蘋果把該死的電腦(their damn computers)留在美國做,而不是去中國!」2016 年競選期間,川普(Donald Trump)在自由大學的演說上,用他招牌的激烈語氣,公開把槍口對準蘋果。他想傳達給選民的信念是:這家全美最賺錢的公司把工作外包到中國,造成美中龐大的貿易逆差,導致大量美國人失業。
川普的要求一向簡單而殘酷——他希望蘋果在美國設廠生產,多次以提高關稅作為威脅,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當年為此頻繁進出白宮遊說,一名白宮官員對《紐約時報》形容,「庫克得像個總統候選人一樣,把蘋果說成一個美國成功的故事,才能讓川普放過他。」
當時庫克防守成功,而今年4月,熟悉的壓力再度從華盛頓特區朝蘋果襲來。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上百個經濟體無差別攻擊,作為蘋果大本營的中國首當其衝,總稅率高達54%。消息一出,蘋果股價盤後一度暴跌8%,市值3天內蒸發6,380億美元。中美2國隨後各自「賭氣」加碼,部分產品關稅一度飆到245%,像2列迎面而來的火車,誰也沒踩剎車,蘋果就這樣被卡在鐵軌上動彈不得。
喊美國Q2新品全面脫中,「產線控制狂」能無縫移轉?
雖然5月的日內瓦會談後,雙方暫時握手停火、部分關稅取消,但智慧型手機關稅依舊有20%。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估算,在這波高關稅下,若未調高iPhone售價,毛利率恐掉8.5%到9%。
5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說出了蘋果的選擇:「我們預期,2025年第2季於美國販售的大多數iPhone將來自印度,幾乎所有iPad、Mac、Apple Watch與AirPods都將來自越南。」儘管各國的關稅前景尚未明朗,但對蘋果來說,無疑必須把在中國的供應鏈帝國拆開來,搬向全世界。
這座帝國,就像蘋果樹底下錯綜的根系,深植中國20年,也是蘋果高利潤的養分來源。
根據官方資料,蘋果的供應商遍及50多國、200多家,但超過150家工廠都設於中國,善用調配與廉價人力,讓蘋果硬體毛利率長年維持在37%至40%,遠高於業界平均的15%至20%。一手織就這張網的庫克,被《富比士》封為「供應鏈宗師」。國際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則多年將蘋果列為「大師級」供應鏈,不與其他企業同場比較。
而蘋果強大的祕密,來自於「控制」。
英國《金融時報》科技記者麥吉(Patrick McGee)近日出版《蘋果在中國》,書中揭密了蘋果打造出「紅色供應鏈」的手段。蘋果會在產線開工1年前,派出1組製造設計團隊,帶著原型機來到富士康、和碩等代工廠的生產線,和代工廠挑選出來的專案團隊,共同設計製造流程,把產品拆解成每1個最小的組裝動作,每1道工序只能停留10到15秒,也必須足夠簡單,讓上午新進的工人,下午就能上線操作。
蘋果跟代工廠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從零件、工具、設備到物流都由蘋果負責,「他們都找好供應商、談好價格,你負責組裝就是了。」訂單龐大而穩定,但給供應鏈的利潤永遠只有1%,同時還希望廠商「別只依賴蘋果」,要去接別人的生意,甚至希望蘋果的營收占比不超過一半。這是為了確保供應鏈廠商不會因為蘋果減單就垮台,這樣一來,蘋果手上永遠有多家名單可以彼此競爭、互相制衡。
極致的控制、極致的分工、極致的競爭,20多年來,蘋果就像在中國打造出一支運作完美的機械錶,齒輪緊密咬合。如今卻必須拆解重組,遷往他國,每換1顆零件,都是對整體效率、成本和穩定性的考驗。
大師兄鄭州廠還是最威!印度、越南、美國「有得練」
20多年的技術累積要轉移談何容易?一名蘋果組裝廠高層對《數位時代》分享,他們內部整套流程按照順序分為L1至L10,其中L1階段要和蘋果設計團隊一起花1年以上打磨工序。自2015年以來,每代iPhone都必須經歷一次這個過程,「要讓印度和越南的工廠能具備和蘋果共同開發的能力,1年內拆解步驟、最終量產,需要很多年時間。」
因此,目前仍只有鄭州廠能完整做完L1到L10,印度和越南目前只能做L8到L10這一段,相對簡單的組裝工作。
至於川普指定的美國,更是遙不可及,「在美國,你可能很難湊齊一間會議室的工具工程師;但在中國,你甚至可以填滿好幾座足球場。」庫克曾在2015年一場採訪中提到。彭博也曾分析,美國工人平均月薪超過3,000至3,500美元,是中國工人的4到6倍,再加上醫療、保險與各種福利,支出成本更是驚人。
更關鍵的是,美國沒有完整的供應鏈,2012年蘋果曾在美國本地工廠組裝Mac,最後卻因為「螺絲不夠」延誤出貨。因為當地唯一的螺絲廠1天只能做1,000顆,美國供應鏈實在窒礙難行,未來也許會在美國廠意思一下做到L10,只要能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就算交差。
在去中化、分散風險的布局下,蘋果看上的是印度。擁有14億人口、年輕且廉價的勞動力,工人工資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加上莫迪政府積極推出「印度製造」補貼與稅收優惠,讓蘋果從2022年疫情期間,就開始將iPhone產能轉移到印度。不僅推動富士康、塔塔集團在當地擴廠,還在班加羅爾設立印度總部、開直營店、培養管理團隊。
原本的目標是在2025年拉高到25%,今年喊出的新目標是,在2026年提高至6,000萬支,也就是「銷往美國的所有iPhone」都由印度生產。
另一個轉移重鎮看上越南,過去鴻海在越南廠區已有少量生產iPad、MacBook、AirPods與Apple Watch等蘋果產品,蘋果目標是將送往美國的產能在未來全數移至越南,哈佛商學院教授阿爾法羅(Laura Alfaro)表示,越南是美國供應鏈「脫中」後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越南為蘋果代工的工廠數量比10年前大增了4倍之多,蘋果也在過去5年對越南供應鏈投入約400兆越南盾(約新台幣4,500億元)的資金,作為東南亞最大生產基地。
良率、效率難一步到位,墨西哥、巴西也成救村希望
墨西哥、巴西也被視為「備用方案」,憑藉與美國的貿易協定優勢,可能承接末端組裝。然而要取代中國20年的積累,路途仍遙遠。
以發展最久的印度來看,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印度良率僅85%至88%,遠低於鄭州的98%。印度組裝出的iPhone 15還曾因大腸桿菌超標與工藝缺陷,在歐洲遭遇退貨潮,最後不得不降價清庫存。越南則面臨成本上升的挑戰,土地出現驚人漲幅,河內與胡志明市周邊工業用地的租金價格已超過上海和深圳,同時技術、人力、零件仍高度依賴中國。
良率低、效率差、成本上升、文化差異、基礎設施落後,這些問題都真實存在,不論是哪裡,幾乎都只是權宜之計,甚至當蘋果費盡千辛萬苦將供應鏈搬到其他國家,美國對這些國家的關稅壓力也可能與日俱增。
換句話說,蘋果這場「逃離中國」的長征,目前還沒有一個安全的彼岸。過去20年,它在中國打造高利潤、高效率的神話,如今卻成了地緣政治的核心戰場。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承載著蘋果分散風險的期待,但距離取代中國的成熟體系仍有不小差距。市場劇變之下,即使是供應鏈的大師,這次也只能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奔跑,而奔跑的方向充滿未知。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