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頂尖科技公司如OpenAI,求職競爭激烈,僅具備卓越履歷與人脈仍難保錄取,需長期積累專業實績。
重點二:未經推薦的履歷投遞成功率低,透過內部推薦或人脈牽線,大幅提升面試機會。
重點三:面試準備需極度投入,持續累積作品與技能,並善用如YouTube、ChatGPT等任何資源強化系統設計能力。
如果要說,哪一個行業擁有矽谷最多的高薪職缺,答案人盡皆知:肯定是AI。但如果是問,一位軟體工程師,要如何在眾多精英中過關斬將,透過投遞履歷拿到OpenAI的Offer?答案就不只一種,而且也不會有簡單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是,光是有堅強的開發實力,卻在業界無人知曉或未被認可,即使投出履歷,也幾乎篤定可以拿到「無聲卡」,而不是Offer。
關於如何在OpenAI拿到Offer,Philip Su近期在部落格撰寫專文分享心路歷程。他是 Superphonic(Podcast播放App)的創辦人,也是《Molochinations》電子報作者。他曾擔任 OpenAI 的站點負責人與工程師,並在微軟和Meta擔任高階主管及技術長。除了企業經歷,他也是華盛頓大學兼職教員,並主持「Peak Salvation」播客。
Philip Su指出,即使像是他經驗豐富,同時具備創業經歷的求職者,也曾經領過OpenAI的「無聲卡」。Su直言,「OpenAI甚至連聘用我當日常程式設計師的興趣都沒有。實際上,他們甚至連篩選我的興趣都沒有,更不用說面試或錄用我了。」頂尖科技公司的職位競爭如此激烈,可見一斑。
經過一番波折,Su才在2023年的一次機會中拿到OpenAI的Offer。問題是,這一次跟上一次,有哪些環節不一樣?
爭取頂尖職缺,有沒有「內推」結局大不同
Su坦承在2023年可以成功拿到Offer的一大關鍵,就在於「第二次有獲得內推」。除了Su原本就擁有的亮眼經歷與技術實力之外,這個答案對於有強烈意願躋身頂尖AI公司的求職者來說,簡單到令人感到絕望。
Su指出,在2022年領到「無聲卡」後,直到2023年,他的前同事**Srinivas Narayanan(現任OpenAI工程副總)**已加入OpenAI,Su透過這層人脈主動聯繫、請求協助,並多次提醒與追蹤,才終於獲得面試邀請。
他強調,這並非單純「認識人」就能成功,而是多年來在Meta表現優異、建立良好職場口碑,讓Srinivas願意回應並推薦他。這段經歷凸顯了人脈推薦在頂尖科技公司求職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長期累積職場信譽的價值。
總結Su提到第二次面試OpenAI並成功被錄取的經驗,可以歸納成以下3大關鍵因素:
- 實力
Philip Su在Meta(臉書母公司)和微軟等頂尖科技公司有多年高階職位經歷,並曾創辦全球健康非營利組織 Audere,並成功募資1,750萬美元。這些被業界認可的成就讓他成為強力候選人。SU在文章中強調,頂尖公司最重視的是「過去被公認的優秀工作成果」。- 人脈
Su最終能獲得面試機會,並非單靠冷申請,而是透過前同事Srinivas在OpenAI的內部推薦。這顯示長期建立人脈、在職場留下良好印象,是進入頂尖企業的重要途徑。- 高強度面試準備
Su強調,在面試前他投入大量時間準備,尤其針對自己較弱的系統設計能力,密集研習YouTube教學影片,並利用ChatGPT深入學習技術細節。他也持續開發新產品(如Superphonic),累積可展示的技術作品,提升面試表現。
Su特別強調,他在OpenAI面試前2周內花了80多小時準備:「面試就像奧運。過去四年你有多努力,或是你在鞍馬上穩定旋轉了多少次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在一天中、在一次面試中的表現。」
問人資「對的問題」,可獲得重要資訊
Su也強調,求職公司的人資或招募人員(Recruiters)和求職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他們希望能成功推薦你進公司,因為每錄取一人就能獲得獎勵和佣金。因此,求職者應將Recruiters視為盟友,並採取策略性合作方式。
他建議,與人資溝通時要主動詢問:
- 面試會有哪些類型?
- 如何針對不同面試類型準備?
- 優秀候選人失敗的常見原因?
4.是否能與最近獲得offer的人交流,了解面試經驗?
同時Su也提醒,雖然人資大概率希望你成功,但他們也不能透露所有細節,否則會影響公司利益。因此,求職者要善用每次對話,「爭取更多有用資訊,提升面試表現。」
Su最後建議,在面試中敗陣是兵家常事,即使你很優秀,仍可能因為很多原因而拿不到offer。例如,在面試當天表現失常、因為太內向而不擅長口語技術表達、面試官太菜,沒有鑑別力等。但其中最常見的狀況是,「你參加面試的時候,另一位優秀候選人也參加了面試,而職缺只有一個。」
OpenAI的面試以冗長著稱
歸納眾多曾經歷OpenAI面試的經驗,都指出流程極為嚴格,重視解決問題能力與技術深度,且並不拘泥學歷或資歷。例如前任OpenAI技術長、現為AI新創「Thinking Machines Lab」創辦人的mira murati就曾指出,OpenAI團隊成員需具備使命感、技術能力與對AI安全的高度重視。
而為了篩選出適合的人才,其面試流程大致如下:
一、初步篩選(電話或線上簡談)
二、 技術面試(程式設計、算法、白板編程)
三、研究面試(討論AI技術、論文、現實問題解決)
四、行為面試(領導力、團隊合作、失敗經驗)
五、哲學討論(對AI發展的思考、倫理觀點)
例如,2017年曾有應徵者在Reddit上分享,通過初步篩選後,需經歷4輪面試:1次演講、2次研究面試(分別考察技術知識與哲學思考)、1次程式設計面試。
近期也有中國網友在CSDN論壇表示,OpenAI的面試壓力大,過程可能長達數小時,包含白板編程、研究報告、現場討論等。例如,AI研究員謝賽寧曾經歷長達五小時的面試,需現場解決強化學習問題,並進行演示。
資料來源:Molochinations、Philip Su、36kr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