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引進AI代理,為什麼有近8成企業「資料不能用」?最大絆腳石是什麼?
想引進AI代理,為什麼有近8成企業「資料不能用」?最大絆腳石是什麼?

AI 代理(AI Agent)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各種產業,Google 與 Microsoft 都相繼宣布將 AI 代理導入搜尋體驗,車商、銀行與保險公司也紛紛上線 AI 客服或流程自動化工具。波士頓諮詢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預測,AI 代理市場未來 5 年將以 45% 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美國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 Gartner 甚至估計,80% 的常見客服問題將在 5 年內由 AI 解決。

然而,華麗的成長數字背後,卻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現實:資料品質不佳,這將成為 AI 代理落地的最大絆腳石。

人人都在談代理 AI,卻有近 8 成企業的資料不能用?

根據《MIT Technology Review Insights》調查,全球有 78% 的公司其實並未準備好讓 AI 代理和大型語言模型(LLM)真正落地,其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演算法和建置模型,而在於沒有品質好的資料。

這點在產業界早已有血淋淋的例子。去年,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因為自家聊天機器人提供了「不存在的折扣」而被迫退款;而某科技公司也曾因 AI 客服回答錯誤,導致大量訂閱用戶取消服務。這些失誤都顯示出:再聰明的 AI,如果吃進去的是錯誤、破碎或過時的數據,最後輸出的結果就一樣會出錯。

四大要點掌握代理 AI 的數據基礎
若要讓代理 AI 真正發揮作用,企業必須先打好資料基礎。AI 會員資料管理解方 Amperity 共同創辦人斯拉格(Derek Slager)建議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1.統一(Unified)

許多企業在導入代理 AI 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數據散落在電商、CRM、客服、門市 POS 系統等不同平台,經常會出現多筆重複紀錄,或雖指涉為單一顧客,但在不同平台上的資訊紀錄不相符的情況。

因此,打通不同系統與平台之間的資料牆,整合並串聯各節點的顧客數據,就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讓 AI 能夠跨越不同的平台通路獲得資訊,例如了解顧客的購買歷史、與客服的對話紀錄,甚至是最近的社群互動,進而提供合理的推薦。

2. 即時性(Real-time Availability)

傳統上,許多企業的數據是採每日或每週更新一次。這樣的模式雖足以產生數據報表,但卻不適合即時決策。在代理 AI 的世界裡,必須根據最新情境做出反應,例如推薦商品、處理客訴或優化使用者體驗。如果資料延遲,推薦就會過時、處理也會失準,等同削弱 AI 效能。

3.情境化(Contextual)

不同部門需要 AI 代理用不同視角看同一件事,所以企業需要能掌握資料的來龍去脈:資料從哪裡來、怎麼轉換、誰能使用?同時也要確保「一個顧客」在不同系統中不是五個不同的代號,否則會嚴重影響 AI 理解與判斷。

4.治理(Governed)

在隱私法規日益嚴格的環境下,必須設有存取控制、人為監管、回饋機制與同意追蹤,確保 AI 使用的合規及可信。

AI 代理的確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從客戶服務、自動化流程到即時決策,都能幫助企業提升效率與競爭力。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資料正確、完整、即時且合規」的基礎上運作,否則,企業投資再先進的 AI 技術,最後也可能因資料錯誤而適得其反。當越來越多企業急著跟上 AI 浪潮時,也更需要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資料基礎是否扎實。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