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於今年7月1日召開第三屆第一次董事會,會中通過新任院長任命案。由曾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副總經理的王敏惠(首圖左)出任。而在9月25日的媒體聚會中,王敏惠也透露未來帶領文策院的4大方向。
王敏惠擁有20+年的稅務、審計經驗,過往也擔任國發基金文化內容投資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財務評審、後續擔任文化內容投資的輔導者,並參與文化內容產業的研究及分析報告。過去的經驗,讓王敏惠的未來策略相當強調財務健全、財務指標——也是台灣文化內容產業相當需要努力的一塊。
4大方向不離「財務」
「內容產業有個現象,就是有非常多微型、早期的公司。」王敏惠說,「資本額500萬元以下的公司占85%,連中小企業可能都算不上。」而這樣子的公司,通常管理制度、營運體質、財務體系都不夠健全,所以難以向企業、基金,甚至創投募資。
不過,這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狀況。一路走來,台灣的內容產業仍以「專案」為主,並以專案的規模來募資,造成經營的成果和資源難以累積。偶有開花結果的案例,如果能連續成功就能站得比較穩,更多卻是死於市場或是誕生的過程中。
王敏惠提出了4個方向,都脫離不了「財務」2字。
第一個方向是「大小分流」,針對成熟度、大小規模不同的公司做不一樣的資源對接。更白話文的來說,要更清楚補助和投資之間的差別。補助是必然,就算是韓國內容產業也經歷過練功期,但如果要上升到投資的範疇,就要強調回收。
這也呼應第二個方向:文策院會酌量走向更加「商業化」,「文策院的角色就是鏈結資源、對接政策,既然希望內容產業更產業化、規模化,未來投資的機制和資源對接的方式都會更加商業化。」王敏惠說。
第三個方向,是把「單點的資源連成線」。這有一點抽象,但因為文策院提供的資源很多元,包含人才培訓、內容孵化、市場拓展、資金投資,如果沒有把「連成線」放在心中,就會流於比較單點式的協助。而連成線的好處,是期待未來可以讓產業邁向成熟的系統。
最後一個方向,是「引入企業投資」。王敏惠認為產業外非常競爭(國際競爭),再加上內容產業的體質不夠健全,還需要大企業的投資加入。
如果風險這麽高,企業為什麼要投入?
但是,王敏惠在與談中不只一次提到,內容產業的「高度競爭」和「風險」,企業到底要怎麼放心投入?
「投資人就是要回本。我認為重點是內容產業要去『平衡風險』。」王敏惠說,包含建立起完善的生產制度、用portfolio的概念營運(也就是不要只賭一部劇、一個遊戲、或是一檔內容),「你體質好找的到業務進來、財務健全治理好,就有機會能賺錢,投資人就有信心。」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財政紀律、公司治理,都不是台灣內容產業大聲疾呼的教條。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首圖右)特別補充,做內容不是想拍一個電影,出資51%就要文策院拿49%出來,「能不能先把專業的人都找齊?行銷、平台、製作...投資人看到更多專業的人進來了,(內容)就會更像一個產業,而不只是創意。」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