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或許能創造一場「0到1」煙火秀,但在企業更為需要的「1到N」漫長征途中,反而會因為缺乏系統性與協作性而難以為繼。
「年底,不用AI的夥伴,要有考核分數很低的心理準備。」專注在LINE行銷的漸強實驗室,在2025年初宣布轉型為「AI First」(AI優先)的公司,執行長薛覲說,現在還沒有裁員的規畫,不過到了年底的考核:「我們會把不用AI的人趕出去。」
他看到了什麼?
「我認為AI是繼Internet(網路)、Mobile(行動)的下一個大事件。」薛覲在白板前畫出幾條曲線,畫得歪歪的,卻沒有阻礙他全面AI化的筆直決心。他認為AI帶來極致的效率,有機會在未來迸發新的商業模式。
但或許這些都不重要,「All in AI(全押AI),是因為我不想輸、我喜歡贏的優越感,AI有機會讓我們超越所有競爭對手,甚至彎道超車更大的玩家。」
不只是高調喊口號,漸強實驗室確實地在公司內部進行AI實驗。他們不是無關痛癢的請各部門找尋AI的可能性,而是直接用AI打造下一個重點產品。
漸強實驗室主要協助品牌客戶更有效率地「發LINE訊息」給消費者,包含官方帳號的訊息推播、送折扣券、客服機器人,客戶包含全家便利商店、IKEA、BMW等。不過,現今客戶和消費者溝通的管道也不限於LINE,還有Meta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及WhatsApp。對漸強實驗室來說,將產品線拓展至其他社群管道,是攸關公司本質競爭力的一步。
大膽抓專案練等!情境工程1字動全身
他們在內部建立了一個6人AI小組,包含設計、產品經理、營運及3名工程師,力求產品開發的每段流程都讓AI參與其中,並強調要符合實際的產品開發情境。AI小組的成員之一、漸強實驗室的主任工程師張哲彬表示:「Vibe Coding(氛圍開發)有點太神話了,的確可以從零快速打造產品雛形,但在企業內部,更常見的工作是在既有產品上發布更新和調整。」
先說結論,產品成功上線了,AI小組花了比平常更多時間討論產品規格,但總體的開發時間快了1.7倍、bug(錯誤)數量少了60%。
更密切的溝通也是為了符合一個重要的AI開發概念:情境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簡單來說,就是在跟AI對話時,提供完整的背景資訊給AI。在產品開發流程中,每一個角色使用的AI工具並不相同,自然花了很多的時間討論各個用字遣詞、流程和案例。
產品設計總監謝孟宸分享:「舉例來說,『完成』是什麼意思?」同個詞彙在各種階段、角色上,可能代表不同意思。為了讓每個環節、每個角色跟AI溝通皆擁有一致的語言,才花費更多時間溝通。
除了總體開發速度加快,AI小組也發現後期除錯(debug)的時間變少了。「AI解決了人類看不到的邏輯問題。」張哲彬說,像是消費者留言+1就傳送訊息給他,這非常直觀易懂。如果再加上更多的條件,包含時間限制(何時傳)、限時動態的消失問題,層層疊加的邏輯常會使人類產生盲點,而這恰好是AI的強項,「如果後期才發現這些問題,通常都是災難。」
在產品上線後,AI小組也舉辦工作坊,把心得分享給其他團隊成員,慢慢把AI「滲透」到日常工作中。好比現在漸強實驗室的產品和設計團隊,已經完全修改了寫規格的方法,力求讓AI也能看懂。
經歷這段實驗的過程,他們發現一些共通的準則,希望讓其他公司能少走一點彎路。張哲彬認為「用實際的產品做實驗」是更好的選擇,而且最好是專案製作,「AI的世界裡面,永遠是做了再說,不要用想像的。直接抓出一個小組、用產品來做專案,員工才不會因為手上還有別的工作,而不斷把探索AI的優先度往後擺。」
AI「夥伴」無所不在,別執迷標準答案
謝孟宸的心得則是「不要試著找標準答案」,用哪個工具、方法、流程、制度都不是重點,「依公司的文化、團隊的組成、技術的採用、個性的不同去把AI當夥伴,這也是重點探索的方向。」
甚至在日常流程中,也思考導入AI的可能性。像是薛覲與人資在面試產品經理時,會請面試者直接Vibe Coding出模型圖。或是在各種面試後,讓AI總結面試的過程,根據需求提出客觀的面試評分。
如今,不只是專案或實驗,薛覲的目標更大了一些,「我們要夥伴用AI、團隊用AI、用AI打造產品、打造AI產品。」所以漸強實驗室也著手打造了AI分析產品,在既有的產品線上添加新的AI功能,協助客戶從數據海中找尋洞見,「你可以直接跟它(AI)要報表、要行銷策略,這會是改變我們公司格局的產品線。」
薛覲開始描繪未來就停不下來,而最有記憶點的無疑是這一句:「我們叫做漸強,當然現在就要開始用AI變強。」
漸強實驗室
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
投資人:包含矽谷知名創投500 Global、AI公司iKala
主要業務:台灣行銷科技SaaS公司,專注以AI和數據打造LINE行銷、客服與銷售整合平台,公司也拓展至日本、泰國及新加坡
《數位時代 Live》Vivi直播分享Vibe Coding實戰,再免費收藏簡報檔10/15(三)Youtube直播,立即報名>>
本文不開放轉載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