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超穎透鏡是什麼?一片薄膜成手機「凸眼怪」救星,新加坡7人小新創MetaOptics如何辦到?
專訪|超穎透鏡是什麼?一片薄膜成手機「凸眼怪」救星,新加坡7人小新創MetaOptics如何辦到?

新加坡一間僅七名員工、無廠房的公司,用半導體技術打造「超穎透鏡」,登上了資本市場。

2025年9月9日,MetaOptics在新加坡交易所Catalist掛牌,發行價每股0.20新幣。上市首日上漲25%,一個月後股價一度達到0.75元,市值突破1.1億新幣。截至10月16日,MetaOptics股價至今上漲87.5%。

對一家仍在研發階段、尚未量產的企業來說,這樣的表現吸引了許多關注。用半導體製程做出的「超穎透鏡」是什麼?前幾年傳出Apple要將超穎透鏡用於iPhone、iPad,它究竟厲害在哪?為什麼受到這麼多關注?

用半導體技術,造出超薄鏡頭

超穎透鏡(Meta Lens)是一種新型平面鏡片,透過在表面排列極微小的柱狀結構,能夠改變光線進入時的方向與速度,取代傳統鏡片的折射功能,依然能夠聚焦成像。它以一片薄膜取代多層鏡頭,大幅減少體積與重量,因此被視為手機鏡頭、感測器與穿戴裝置中下一代的光學解決方案。

Meta Lens圖解

超穎透鏡最大的特色就是「薄」。 程章金指出,超穎透鏡能夠解決消費電子產品中長期存在的「相機模組凸出」問題。更特別的是,鏡頭也能夠不再侷限於圓形,可以配合裝置需求來調整形狀。

而超穎透鏡的應用不僅限於手機、投影機等消費性裝置,也能用於醫療影像、3D感測與光達等領域。程章金指出,目前MetaOptics正在積極推進CPO(共同封裝光學)開發,1310奈米波長的CPO設計已完成,直徑為127微米,並成功製造原型樣品。CPO被視為資料中心升級的關鍵技術之一,透過光訊號傳輸取代傳統電連接,能提升速度並降低能耗。

從新加坡研究局起家,轉化為量產技術

MetaOptics的技術起源於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專案。執行長程章金過去以顧問身分協助研究局的奈米光學與超構材料研究,並在專案中逐步形成可商用的超穎透鏡製程。隨著研究局推動成果商品化,他帶領小型團隊創立MetaOptics,將研究技術轉化為可量產的玻璃光學元件。

製作超穎透鏡有許多不同途徑與材料。根據工程模擬軟體Ansys的說明,製作流程分為電子束微影、DUV(深紫外光)微影與奈米壓印微影三種,材料則涵蓋矽、二氧化鈦、氮化鎵和氮化矽等。

MetaOptics選擇以12吋玻璃基板為平台,再用DUV曝光與乾蝕刻,刻出數十億個奈米柱狀結構,目前圓柱結構的臨界尺寸(Critical Dimension)小於 100 奈米,線性結構約為 90 奈米。MetaOptics副總裁蔡昊澎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廠商多半採用奈米壓印技術,其無法達成120奈米尺寸與穩定的垂直圓柱結構。

MetaOptics 玻璃基板
MetaOptics的12吋玻璃基板上承載了大量超穎透鏡。
圖/ 數位時代

MetaOptics成立後,仍與研究局維持密切合作。招股文件顯示,MetaOptics目前的光刻與蝕刻製程仍在研究局的設備中進行,並於2025年初簽署服務協議,委託研究局製作200片12吋超穎透鏡玻璃基板。程章金坦言:「我們沒有自己的晶圓廠,研究局的設備就是我們的工廠。」

隨著業務推進,MetaOptics於2025年9月宣布在台灣桃園設立新據點,部署直寫式雷射光刻系統與自動測試機,目前委託品頡奈米光學營運。程章金表示,選擇台灣是因為鄰近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能縮短開發週期,「早上設計、下午打樣」成為可行選項。

超穎透鏡為何仍未量產?

根據QYResearch的研究,2031年全球超鏡頭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2,902萬美元增至29.3億美元,預測期內的複合年成長率為79.55%。

目前國外主要生產商包含Metalenz,Inc.、NIL Technology、MetaLenX、杭州納晶科技、SHPHOTONICS等;臺灣投入超穎透鏡的廠商,則包含收購NIL Technology的瑞儀光電、台積電旗下的采鈺,以及亞光等。目前,瑞儀光電表示其奈米壓印超穎透鏡已成功量產。

蔡昊澎表示, 市場至今尚未大規模採用超穎透鏡,主要原因在於產業仍缺乏可支撐量產的製造技術,以及對應的測試與分選設備尚未成熟。 他同時表示,MetaOptics能同時解決這兩項瓶頸,提供從生產到測試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已與多家國際級智慧手機與車用客戶展開合作,專案正處於設計階段,預計將於明年正式進入量產。

隨著各國研究機構與廠商加速投入,超穎透鏡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未來,能否兼顧量產穩定性、製造成本與光學性能,將成為技術能否真正普及的關鍵。對整體光學產業而言,這項技術或許不會立刻取代傳統鏡頭,但已為下一代光學設計開啟了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台積電Q3財報開獎!淨賺4,523億元創歷史新高,魏哲家看好「AI晶片需求持續強勁」
隱身一年首度露面,讓Google Cloud台灣總經理站到前台的原因:Gemini Enterprise!

參考資料:Ansys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手機 #新創公司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