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一向是許多人在網路上獲取新知、查閱各種資料的知識殿堂,但現在這個功能正漸漸被AI給取代,使得維基百科的流量受到巨大衝擊
此外,Tesla、社群平台X、SpaceX創辦人馬斯克在9月30日的貼文稱,xAI正在建構名為「Grokipedia」的知識平台,並形容將「大幅改善」維基百科,作為xAI「理解宇宙」目標的一步。
在這個時間點,維基媒體基金會創辦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近日在訪談中分享,AI時代下,維基百科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麼?他們將如何在AI浪潮中生存?
維基百科正受到AI技術的衝擊,維基媒體基金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由於搜尋引擎越來越多地利用生成式 AI 直接向用戶提供答案,而非導向維基百科等原始網站,導致該網站的人類瀏覽量在過去幾個月裡下滑8%。
維基媒體基金會產品經理馬修.米勒(Marshall Miller)就擔心,維基百科流量的下滑,可能導致社群志工衰減,更少人共同發展和維護內容,支持維基百科的捐款者也可能減少,引發一場惡性循環。
另外,根據馬斯克在9月30日的X貼文,他擬推出「Grokipedia」的主因是認為維基百科存在「政治與意識形態偏見」,並表示此平台將成為xAI邁向「理解宇宙」目標的必要步驟。
信任、透明度,是維基百科優勢所在
生成式AI,以及Google的AI摘要等服務,讓用戶能無需點擊網站,就能直接閱覽維基百科的知識。米勒認為,「雖然我們歡迎人們獲得知識的新方式,但使用維基百科內容的AI聊天機器人、搜尋引擎和社群平台,必須鼓勵更多訪問者進入維基百科,這樣許多人和平台所依賴的免費知識才能持續永續流動。」
他擔心,隨著對維基百科的訪問次數減少,可能會導致更少的志工來增長和豐富內容,同時也會導致支持這項工作的捐款者減少。
面對AI時代的流量危機,威爾士認為,透明度和信任仍是維基百科不可取代的「超能力」。他相信,現在沒有AI能夠勝任編寫維基百科條目的工作,他把大型語言模型描述成一種非常驚人、但存在嚴重缺陷的技術。
面對稍微冷門的領域,AI產生的「幻覺」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維基百科也在2025年全球趨勢報告中提到,低品質的AI內容正充斥網路,使得人類生產的資訊成為一種「珍貴商品」,這也是維基百科的獨特性所在。
另外,他認為透明度也是維基百科的一大重點。讀者可以看到頁面頂部的爭議標註,或是關於來源不足的提醒。他們堅持引用主流媒體和優質來源,並不會為了迎合當前的輿論而放棄核心價值。
他表示,「只要我們仍然是維基百科,人們就會一直喜歡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真實的人類知識、真正的論述,以及真正處理我們這個時代的難題。」
這種對「人類策展知識」的信任,是維基百科能在 AI 浪潮中立足的關鍵。威爾士強調,維基百科的編輯們具備真正的「知識獨立性」。
打不過就加入!維基創辦人思索AI如何融入平台運作
此外面對AI大舉襲來,維基百科也不斷嘗試順應這股浪潮,運用AI技術強化平台運作,雖然先前維基百科一度有意導入AI摘要,受到編輯們的強大反對,最終打退堂鼓,他們仍然在考慮如何運用AI幫助維基百科運轉,學會與AI共存。
威爾士表示他在思索,AI能否支持編輯社群,例如利用 AI 檢查條目內容是否得到來源的支持,或建議條目中缺少哪些來源可以添加,不過他的目標是將 AI 作為工具來幫助人類編輯,而不是作為內容的創造者。
維基百科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如何融入 AI 時代,更在於龐大的基礎設施成本。諷刺的是,雖然人類流量下降,但維基百科的數據對 AI 訓練而言卻比以往更具價值。
米勒在 2025 年 5 月曾觀察到異常高量的爬蟲流量,這導致基金會不得不更新其機器人檢測系統。這些機器人對維基百科的核心資料中心造成巨大負擔,進而增加了營運成本。
米勒提到,基金會正在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實施政策、制定歸因框架,以及開發新的技術能力來確保第三方能負責任地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
最後,威爾士呼籲用戶「支持內容完整性」(support content integrity),也就是當在網路上搜尋資訊時,應主動尋找引文並點擊原始來源。他強調,「告訴你認識的人,關於值得信任、由人類策展的知識的重要性,並幫助他們理解生成式 AI 背後的內容是由真正的人所創造,他們理應得到支持。」
資料來源:404media、紐約時報、TechCrunch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陳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