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彈!京站2億元併購百八魚場母公司,「百貨結親餐飲」背後考量是什麼?
震撼彈!京站2億元併購百八魚場母公司,「百貨結親餐飲」背後考量是什麼?
2025.10.30 | 新零售

餐飲併購再添一樁!京站時尚廣場於29日晚間宣布投資新台幣2億元取得「京饌餐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67%股權,預計於2026年初完成交割。此樁交易特別之處在於,這是國內罕見百貨業者入股餐飲公司逾半股權的併購案例。

在此之前,百貨業者就算要投資餐飲業者,以便保持友好緊密的展店關係,頂多入股10%左右或以下的股份,扮演策略投資人角色即可,為何京站此次選擇砸2億入主餐飲公司?京饌餐旅又是誰?

「京饌餐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百八魚場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分割移轉所設立之新設公司,旗下目前有「百八魚場」日式定食、「漉」海鮮蒸氣鍋與「海宴新台菜」三大品牌,共有13間直營門市,其中百八魚場有9間門市,為集團第一大品牌。

京饌餐旅旗下品牌

品牌 品牌重點 分店數
百八魚場 新鮮魚類料理、日式餐飲 9家
澎海鮮蒸汽鍋 海鮮蒸鍋料理、強調食材原味 3家
海宴新台菜 創意台菜、台灣在地美食 1家

京站方面表示,此次併購主要是為了推動多角化經營與市場布局,「為企業的成長注入更多可能性,提升整體獲利能力,並強化長期股東價值與品牌競爭力,邁向IPO之路。」,並強調會保留品牌原有營運團隊人員,將之納入合作版圖。

百八魚場.jpg
京站指出百八餐飲集團自2009年成立以來,旗下品牌皆維持穩定獲利。除了元老品牌百八魚場,近年集團還積極發展「漉」海鮮蒸氣鍋、「海宴新台菜」
圖/ 百八魚場臉書粉專

轉上市櫃卡關多年,京站藉餐飲營收突圍單一結構

白話來說,京站之所以出手此次併購, 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加速轉上市櫃進程 。京站背後母公司為國內建設集團日勝生,在2018年京站獨立興櫃後,原預計兩年內轉上市櫃,但其後遭逢疫情影響,近年營收始終沒能突破2018年14.1億元的營收高峰(去年營收為13.4億元),而一直停留在興櫃階段。

據知情人士指出,除了營收趨緩,近年京站力拼轉上市櫃的最大阻礙,其實是被主管機關認定營收來源太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由於京站目前僅北車與新店兩家分店,且北車本館的營收佔了逾9成。「京站被主管機關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營收來自本館之外。」

照理來說,百貨業者如果要增加多元營收來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新館。然而目前京站的展店計畫,僅有位於桃園藝文特區的一處新商場,且至少要2028年才會開張。

「近年百貨業越來越競爭,產業成長也趨於停滯,京站怕貿然投入其他新商場的開發計畫,反倒可能經營不利。」該名知情人士指出,因此最終京站將目標鎖定在餐飲業上,「因為餐飲相對百貨業是輕資產,且也有機會與百貨本業發揮綜效。」

桃園京站.jpg
京站預計2028年將在桃園藝文特區開出新商場,一共規劃地上 13 層樓、地下 5 層。
圖/ 京站提供

延伸閱讀:反電商打法奏效!集雅社營收8年翻3倍:一家高雄街邊店,如何變身百貨最強「家電規劃師」?

自有餐飲助攻業績,但展店恐受限他牌百貨

據外界推估,目前京饌餐旅13間門市累積的年營收規模大約在4億元上下,剛好滿足京站需要多元營收組成的比例。

至於由百貨業者來主導餐飲集團的經營權,有哪些優劣勢?熟悉百貨餐飲業態的天帷管顧創辦人林剛羽認為,好處當然是對招商掌握度高,以後百貨商場有空缺,手上隨時有自家餐飲櫃位能進駐。

但風險同時也是,京饌旗下品牌未來若想拓增百貨店,進駐的商場選項就可能受限。「因為背後母公司京站自身分館數少,要去別人家的百貨開店也要看對方願不願意。」雙方在併購後能否同步發揮展店成長綜效,還得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
SHOPLINE廣代唱空城?雙11前夕團隊爆「集體出走」:發生什麼事?電商廣告投手有多操?

Mercari新App上線!日本電商來台一年衝出30萬會員:複製蝦皮模式,勝算有多大?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