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否正走向過熱、逐步泡沫化?矽智財大廠安謀(Arm)的策略暨生態系執行副總裁亨利(Drew Henry)11月5日訪台時表示,AI泡沫化並不存在。
他強調:「過去泡沫化發生在產能被創造出來,卻沒有被使用;但今天,每一分算力都在被使用。」亨利認為,AI的推力來自實際需求,而非投機資金的湧入。
「全球GDP每年約成長3%,但在AI的助力下,有機會翻倍成6%、7%,甚至10%。」 他表示,AI已成為企業與政府層級的生產力引擎,因此推動運算需求持續上升。如今,真正的挑戰並非需求減弱,而是如何讓有限的能源與運算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Arm為全球主要的處理器架構設計公司,其推出的「ARM架構」運用於資料中心、行動裝置、物聯網等領域的設備晶片。隨著AI伺服器市場擴張,ARM架構的影響力持續上升。
NVIDIA的GB200超級晶片即採用ARM架構CPU,而根據Arm資深副總裁Chris Bergey於COMPUTEX 2025的預測,2025年出貨給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新伺服器晶片中,約有50%將採用ARM架構。
除了回應AI是否過熱的疑慮,亨利此行也談及AI發展的下一階段、軟硬體整合的新趨勢,以及台灣在全球AI生態中的關鍵角色。
以下逐一整理出他對於AI產業的三大重點觀察:
重點一:電力成為AI發展瓶頸,運算效率決定競爭力
隨著AI訓練與推論規模不斷擴大,資料中心的耗電量急遽上升。亨利指出,微軟與AWS等雲端業者都已明確表示,電力供應正成為AI擴張的主要限制。當能源成本高漲、供應有限,AI產業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相同電力下完成更多運算。
亨利表示,AI時代的勝負關鍵在於「誰能在相同電力下算得更多」,而ARM架構長期以高效能、低功耗設計聞名,這正是最大優勢。
此外,隨著能源與網路連線的瓶頸浮現,AI的運算型態也在改變。越來越多小規模推論被移往工廠、車輛與終端設備執行,在資料產生的現場完成運算。亨利預期,AI的下一階段成長將由分散式運算推動,邊緣AI將在工業、車用與物聯網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250億台裝置的處理器架構採用ARM,平均每天新增超過1億台。此外,為了應對更多邊緣運算需求,Arm已佈局雲端、車用、行動、PC與物聯網應用,設計出各領域的專屬運算平台,構成從雲端到邊緣的體系。
重點二:AI推動軟硬體共同成長,形成正向循環
隨著摩爾定律趨緩,運算效能的提升不再依賴製程微縮,而是整體系統的協同設計。亨利指出,系統整合正在構成一個產業的「正向循環」:新的硬體設計帶來更多軟體需求,而軟體的進步又促成新一代硬體的誕生。
面對軟體整合的趨勢,亨利表示,Arm的角色正從授權商轉型為整合軟硬體設計與應用的平台。他也做出宣告: 「我們不是一家賣CPU架構的公司,而是一家電腦系統公司。」 為了進一步推動軟硬體的正向成長循環,Arm正積極打造開發者與工具生態。
Arm指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200萬名AI開發者使用Arm的開發架構與工具,這使Arm在AI軟體生態中開始具備影響力,而非僅止於晶片架構授權商的角色。
同時,Arm與GitHub及開源社群合作,讓開發者能以相同程式碼在所有使用ARM架構的平台上運行,進一步提升相容性與開發效率。
重點三:台灣是AI生態核心,市場正走向共好
本次來台,亨利多次提到台灣在全球AI生態中的關鍵角色。「系統、平台、模型、設計,這些構成產業核心的要素,台灣都是中心。」他表示,自己第一次來台已是25年前,至今每次來訪都能看到產業的進步與技術更新。
他指出,台灣在晶圓製程、伺服器設計與系統整合上的能量,使其成為AI供應鏈的重要節點。目前Arm與台積電長期合作,確保最新製程能與Arm架構相容,也與多所大學合作推動開發者教育與AI研究。
近期,AI伺服器市場出現架構多元化的趨勢。輝達(NVIDIA)在9月中入股英特爾(Intel),並宣布x86架構將納入NVLink連結系統,顯示各運算陣營正重新評估能效與系統整合的最佳平衡點。
面對多元架構並存的市場,亨利表示,AI生態的發展正走向共榮,這對整體市場而言是健康的現象,但最終仍會由應用效率與生態系的成熟度來決定勝負。
「市場會說話。AI工廠的最佳平台是Arm,這是客戶用訂單投出的信任票。」他強調,AI產業的關鍵不在於熱度,而在於持續提升軟硬體與能源效率,讓AI成為推動生產力的長期力量。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