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Anthropic 預估 2028 年營收可達 7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2.9 兆元),並實現 170 億美元現金流(約新台幣 5.6 兆元)。
重點二:B2B 攻勢加速:與 Microsoft(微軟)整合至 Microsoft 365 與 Copilot,擴大與 Salesforce(客戶關係管理公司)的合作,並推動 Deloitte(勤業眾信)與 Cognizant(高知特)的大規模員工導入。
重點三:產品與毛利改善:推出 Claude Sonnet 4.5 與 Claude Haiku 4.5,預估毛利率 2025 年達 50%、2028 年升至 77%(2024 年為 -94%)。
近期,OpenAI 透過大型雲端長約與擴建算力規模,呈現「資本支出大舉擴張」的態勢。除了引起 AI 泡沫的疑慮,更讓外界不禁追問:OpenAI 能否在未來實現收益,以支撐當前龐大的資本支出?
在這個疑慮浮上水面的同時,OpenAI 的一大敵手 Anthropic,看起來在商業模式上有更好的答案。
據《Information》報導,Anthropic 正在上修中長期成長藍圖:公司預估至 2028 年營收將達 7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16 兆元),並在同年達成 170 億美元現金流(約新台幣 5.3 兆元)。
在外界視角中,OpenAI 以消費級產品打穿天花板,創造了週活躍「8 億用戶」的超級流量池;另一邊,Anthropic 把聚光燈轉向企業採用,把模型變成業務工具,從「被測試」變成「被部署」。
兩家公司,同一賽道,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貨幣化路徑:一場關於增長與現金流的深水對局,正在加速。
Anthropic 體質改善:今年毛利率將達 50%
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迄今,Anthropic 來自 API 模型存取的營收估計為 38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75 億元),是 OpenAI 的兩倍;其中,面向工程開發者的 Claude Code 年化營收更逼近 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9 億元),自 7 月的約 4 億美元快速攀升。
資本結構方面,Anthropic 於 9 月完成 1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020 億元)募資,估值 1,7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25 兆元),並可能憑藉成長動能再度募資,目標估值區間介於 3,000 億至 4,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27 至 12.3 兆元)。
Anthropic 亦揭露負債項目,包括 25 億美元信用額度(約新台幣 773 億元)與 15 億美元版權訴訟和解金(約新台幣 464 億元)。在獲利體質上,Anthropic 估計今年毛利率將達 50%,並於 2028 年提升至 77%,相較去年 -94% 顯著改善。
佈局 B2B 有成:Anthropic 明年收入上看 260 億美元
Anthropic 近月的策略重心轉向企業級(B2B)滲透。Microsoft(微軟)已開始在 Microsoft 365(微軟生產力套件)與 Copilot 導入 Anthropic 模型;與 Salesforce(客戶關係管理公司)的合作亦擴大,同時計畫將 AI 助理 Claude(克勞德)推向 Deloitte(勤業眾信)與 Cognizant(高知特)的數十萬員工。
隨著部署的落地需求,Anthropic 推出面向金融業的 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金融服務版),並發布 Enterprise Search(企業搜尋),允許企業將內部工作應用與 Claude 連結,以提升知識檢索與作業效率。
這一系列企業導向的產品與整合,支撐公司對 2025 年與 2026 年的年經常性收入(ARR)目標:分別為 9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85 億元)與 200 至 26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189 至 8,046 億元);且《路透社》指稱 2026 年 ARR 可能近乎三倍於 2025 年。
相較之下,OpenAI 除維持 B2B 策略,也憑藉每週 8 億名使用者的消費級動能,預估今年營收 1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023 億元),並在 2027 年挑戰 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9 兆元)。
然而,OpenAI 預估 2026 年現金消耗達 1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332 億元),至 2029 年累計達 1,1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55 兆元),反映其基礎設施投入節奏遠高於 Anthropic。
見笑轉生氣!奧特曼被問營收為何「破防」?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 BG2 Podcast 與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聯訪中表示,公司年營收遠高於外界報導的 130 億美元,並以「直接語氣」回應外界對其大規模算力投入的憂慮。
他指出,OpenAI 收入「成長陡峭」,並對市場需求與產品線擴張抱持高度信心。針對主持人 Brad Gerstner 質疑「未來 4–5 年算力承諾總額約 1.44 兆美元(含對 NVIDIA、AMD/Oracle、Azure 等大額承諾)」的資金可行性與持續性, 奧特曼直接回應「夠了!」並表示:「若你(指主持人)想賣 OpenAI 持股,我可以立刻幫你找到買家。」 強調市場對公司股權的強烈需求。
奧特曼回應在12:30秒處。
納德拉則表示,過去「OpenAI 沒有一份商業計畫未達標」,並稱其成長受「算力約束」影響;若算力提升,收入會顯著放大。他以一席話把話題拉回理性層面,降低對話的火藥味。
隨後奧特曼坦言,提升算力取得仍是可能「搞砸」的風險點,但強調 OpenAI 正「前瞻性押注」收入將持續成長,且不僅仰賴 ChatGPT。
他也提出三大增長引擎:其一,ChatGPT 用戶與商業化深化;其二,成為「重要的 AI 雲」,提供面向企業與開發者的雲端 AI 能力;其三,發展「消費性裝置業務」作為重要事業,並以「可自動化科學研究的 AI」創造巨大價值。
面對外界對「算力花費過大」的批評,他反駁稱,那些「對我們算力有誇張擔憂的人」,若公司公開上市,他「很樂意看他們做空並被燒到」,以此傳達對商業前景的強烈信念。
在談及營收前景時,主持人推估 OpenAI 有望於 2028 或 2029 年達到 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9 兆元)年營收,奧特曼則「加碼」回應:「2027 怎麼樣?」顯示對加速達標的意圖與自信。
至於市場盛傳公司將於明年上市,他明確否認: 「沒有,我們沒有那麼具體。」 並補充,公司尚未有董事會層級的時間表或決議,但他「現實地」認為,終有一天會走向公開市場。
整體來看,OpenAI 一方面以強勁營收動能與產品版圖擴張回應外界對算力支出的疑慮;另一方面短期仍維持私募導向的資本策略,將在算力取得、產品落地與企業級擴張之間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OpenAI為何砸1.4兆美元買算力?奧特曼稱「算力終將過剩」:但若不先買好買滿,風險會更大
Anthropic贏面比OpenAI更大?從3大指標看懂AI商模:為何「穩健好用」才是獲利王道?
資料來源:TechChurch、路透社、Information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