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不安,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我們似乎是熱鍋上的螞蟻,想要衝出個活路,但似乎又有那麼些無力,我好奇著,這是台灣獨有的現象,還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困局?倒不是希望從其他國家找到解答,畢竟許多文化國情大不相同,我們想要了解的,反而是人們面對變局的心理狀態。
七天的採訪行程裡,我們拜會了推動政策的政府相關單位、參加了當地的創業社群活動,也採訪了多位創業家,沒有太多受訪的花俏公關語言,有的是誠懇與踏實,他們都告訴我們,現在的確辛苦,但做下去就對了!
帶著難免比較的心理,我們發現,台灣許多條件一點都不比芬蘭差,甚至,我在創業社群活動中,看到許多團隊的服務應用,心裡的OS是:耶,這台灣早就有人在做了啊~又或者,政府單位的一些推動方案,台灣也有類似的作法,但為什麼芬蘭可以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新焦點,台灣雖然開始動起來,卻沒有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採訪結束後,我有了答案。其一,我們的社會在過去,特別是政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下,社會間的信任感越來越低,因此,在許多的事情上,我們很難找到共識,當整個社會沒有方向時,自然就一直空轉無法前行。
採訪期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們不希望只是一家公司好,我們希望整個芬蘭都可以一起提升變好。」因為想要共好共榮的心情,創業團隊不吝於分享他們失敗的經驗,成功的企業家或專業經理人,也願意扮演起搭橋的角色,這樣的力量,讓芬蘭人不害怕往前走,因為知道旁邊有伙伴。更重要的是,芬蘭人關心的不只是錢,而是透過創業或經濟活動,重新塑造一種理想的生活情境。 台灣有沒有轉變的契機?其實是有的,因為網路的串連,不論在政治面、經濟面、或是文化面,在許多年輕人之間,開始形成一個個社群,如果能讓這些不同的社群,可以更有機的互動,跳脫出日常的瑣碎,我相信台灣的未來還是大有可為。
其二,則是動手做。因為地理環境,芬蘭人從小在教育上、日常生活中都鼓勵動手做,在赫爾辛基港邊Kauppatoti假日市集廣場裡,就有不少攤子販售著手作品,套句近來最紅的產業用語,就是一種「Maker精神」。不論蓋房子、修花園、做縫紉、玩木工、撐帆出海,比起唸了許多書本的「知識」,芬蘭人在動手的經驗中,他們不但知道如何與環境互動,也從中發現自己能夠做什麼、知道怎麼把腦中的想法變成實際的物品;也因為這樣的親身探索,讓他們可以培養出正向勇敢的心。
「Do the things you think you can’t do!」
在一個育成中心的大廳裡,有著這麼一句話,別以為事情不可能改變,只要願意去做!這句話提醒我自己面對媒體產業的變動,也期待每個一產業都可以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