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放下自己的夢想,林容生化身台灣遊戲開發者社群推手

放下自己的夢想,去成就別人的夢想,聽來好像有些悲壯。但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共同發起人林容生不認為這是犧牲,只是選擇。而這個選擇,也為台灣遊戲產業的發展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2017.04.24 | 人物

2011年2月20日,南京新生路口的伯朗咖啡二樓,一群三、四十個彼此互不熟識的人聚在一起,有人展示著AI、有人秀他的美術作品,這個看來有些混亂的現場,是林容生舉辦的第一場台灣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當天,他也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遊戲作品。或許,當時的林容生還沒有料想到,有一天自己竟會為此放下遊戲開發者身分,甘願做個在一旁搖旗吶喊的人。

拜訪林容生這天,他滿臉鬍渣,眼神似乎有點憂鬱、又有些疲憊,再加上低沉、穩健的語調,讓人想起了戲劇《麻醉風暴》中,演員黃健瑋扮演的那個麻醉醫師蕭政勳。

台灣遊戲開發者社群的大統領

林容生Johnson Lin_2017-04-12_吳晴中攝_0002.JPG
圖/ 吳晴中/攝影

不過有別於外表的成熟,1985年生的林容生今年其實才32歲。而也不同於蕭政勳在戲中不容於世的孤立,林容生倒是在國內外遊戲開發者社群之間悠游自如,除了在台灣開啟定期的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架設網站做公開分享,規模一年比一年大的遊戲業年度社群活動《台北遊戲開發者論壇(Taipei Game Developers Forum,TGDF)》也是從他開始的。

雖然沒有量化的數據可以佐證,但這些年台灣遊戲團隊的成長茁壯,他絕對值得被記上一筆。私底下也有台灣遊戲開發者給他封上「大統領」的稱號,不難想像他在社群間的分量與貢獻。

但其實在最一開始,他是被半推半就地走上了這條路。

因為想做遊戲,林容生選擇就讀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而在大學就開始嘗試開發遊戲作品的他,原本打算畢業後要創業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最終卻被家人以風險為由勸退,轉而進入祐生基金會,負責IT產業發展相關的事務。「至少是有興趣的。」他說,當時負責的業務有兩大面向,一個是開放社群,另一個就是遊戲社群。

從選手變教練,他要填補遊戲產業的缺口

只是角色從本來的「選手」一下變成了「教練」,猜想當時他在心中或許也曾有過《灌籃高手》中,神射手三井壽對著安西教練高喊:「教練,我想打籃球。」的時候。不過在現實世界裡,從新的視角,他找到了另一個值得他全力投入的目標。

「本來一個產業要健全,就要有相關的人事物存在。」林容生認為,一個產業裡面如果都只是大大小小各自獨立的公司,那與國際接軌的橋樑角色該由誰扮演?誰能夠聚焦產業想法,向政府提供意見?又或者,如果企業間彼此毫無交流,新進者該怎麼知道去哪裡找資金、找補助?

以獨立遊戲開發者為例,「小團隊過去很可能就是在小房間一關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完全沒人可以互動,想找遊戲測試找不到、想聽專業意見回饋也不知道問誰。」林容生指出,但今天有了社群組織,就很可能會在交流中,找出遊戲盲點,搞不好可以拯救一個遊戲上架可能出的問題。他認為健全產業本就該有很多支持性事物,但當時他所見的遊戲產業卻不存在這樣的環境。

「填補產業正常發展應該有的缺口。」就是他的新目標。

從三、四十人規模的小型分享會做起,在業界朋友、學界師長等各方協助下,社群得以日漸茁壯,也因此在一年多後,有了和資策會教研所組長范明軒帶領的團隊,共同合作舉辦第一場規模較大的遊戲開發者論壇。林容生隱約記得,當時還請來前電腦玩家社長徐人強幫活動命名,叫做「台北遊戲APP開發者論壇」。不過後來他們發現,台灣其實也沒有其他大型遊戲開發者社群活動了,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限縮自己的範圍,才開始有了沿用至今的TGDF。從第一年的200人一路成長,到2016年時,參與人數已近千人。

如果沒有他,現在的台灣遊戲業會是什麼模樣?

遊戲公司SIGONO創辦人李思毅是2011年第一場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的參與者之一,他還記得當時剛決定要做獨立遊戲,千找萬找才終於找到一場分享會。而回想起那天,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個人分享的東西很雜,有種其實彼此交集很少卻硬湊起來的感覺」,他用「寸草不生」來形容當時的狀況。但回首過去,再望向今天,「從僅有一個無交集的圈圈,到現在很多交集的各種不同圈圈,覺得太感慨感動了。」他說:「我覺得他蠻了不起的。」

創夢市集育成事業部總監李易鴻也提到,這幾年除了愈來愈多遊戲團隊的出現,讓台灣出現爆紅作品的機率提高,林容生推動的遊戲開發者社群平台,其實也相當關鍵。「Johnson(林容生的英文名)的平台確實幫助一些人,如返校的國外資源,就是Johnson個平台幫他們介接回來的。」

還有日頭遊戲共同創辦人陳嘉祐也說:「我還蠻感謝林容生。」他表示自己是在遊戲開發者社群仍是一片荒蕪的時候,就認識林容生了。「 一路上看到他為台灣獨立遊戲圈付出很多,媒體、各種資源都去找來,找到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在我們開發過程也幫到很多。」他說:「我一直覺得是不是沒有這個人,現在台灣不會是這個狀況。」

而近來相當火紅的赤燭,其創始成員最早也是在社群活動上相識。「後來有《 返校》的出現,覺得說我們辦這個活動還是有點價值。」林容生很開心自己也可以沾點光,覺得與有榮焉。

不是犧牲,也不偉大,這只是一種選擇

只是在人手有限,活動規模卻一年比一年大的情況下,原本還可以利用下班後時間兼顧遊戲夢想的林容生,自2015年起,已經暫時放下了開發者身分。

「就真的沒有空。」他說:「憑良心講,也不會覺得自己是非常厲害的開發者,那時看到確實台灣在舉辦活動過程中,看到台灣比較缺的是支持開發者的社群環節、基礎建設環節。」他強調,「我一點都不偉大,只是在判斷之後,認為在這方面施力更容易,就這樣一直做下去了。」

至於會不會覺得可惜?他沒有答案,「有東西曾經想做但沒做完,當然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完成應該做的事。」雖然他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表示這種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沒什麼特別的。林容生卻也坦言,每年舉辦Game Jam(遊戲製作馬拉松)的時候,心裡其實都很希望自己也是參賽者,而不是在一旁辦活動的人。但現實是,「你在辦Game Jam是很難有心思去做遊戲的。」

不過他也不認為這是一種犧牲。因為過程中,他其實有很多無形的收穫。最直接的例子,一般人可能要做到《返校》這麼成功的作品,才可能讓外國開發者認識你,但今天透過社群營造的方式,能夠在第一線與國外開發者接觸的他,才是最直接受益的人。

「這種機會你以前可能在業界打滾五年、十年都得不到,但我們走一條平常人不會走的路,會遇到很多捷徑。」而且林容生認為,這些年在國際場域奔走,「我好像有點可以感覺說,我在這邊可以幫台灣出一份力這樣子。」

期待有一天可以放手,去填補其他缺口

他說:「如果我們團隊現在不做社群,我們現在找不到另一個可以接手的團隊。」開發遊戲這件事自然得先往後擺。但他也說,自己其實一直都在期待,有一天遊戲開發者社群和開放原始碼社群一樣,可以產生自然滾動,由社群來主導,不再需要他們出手主持。雖然對於這件事,目前他仍只有粗略的想法,但他也已經開始嘗試從長期志工的培養著手,希望能在未來一兩年內完成這項任務,繼續向前邁進。

下一個目標,推出台灣Indie Fund

林容生透露,除了社群活動,現在他還有另一件更想做的事,就是仿照美國的Indie fund,推出台版Indie fund。

所謂Indie fund,和一般常見創投最大的不同,是這筆基金的投資對象是作品而非團隊,因此他們不會取得持股。「基本上,你可以想像成一個天使投資人網絡。」林容生說,他們會幫助有潛力、希望看到他成功的遊戲半成品取得完成作品所需要的資金,「赤燭的《返校》就是Case 0。」

他表示,最早是華裔遊戲開發者曹之昊在2015年底提出了這個想法,2016年則是開始比較積極的找夥伴、找標的。現在除了曹之昊和林容生,另外還有兩名合夥人也決定加入,而《返校》就是他們第一個測試的對象。也因為返校的成功,他們預計今年上半年就會有正式的名稱,也會正式啟動這項計畫。


林容生Johnson Lin_2017-04-12_吳晴中攝_0003.JPG
圖/ 吳晴中/攝影

林容生(Johnson)小檔案
出生:1985年
現職: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共同發起人
學歷: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
經歷:獨立遊戲開發者分享會共同發起人、台北遊戲開發者論壇共同發起人

關鍵字: #開發者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