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新任執行長,這些人最有機會出線
Uber新任執行長,這些人最有機會出線
2017.06.22 | 創業

Ub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卡拉尼克昨日宣布離開執行長職務,也讓外界開始臆測誰最有可能接任執行長,短短一天內,關於新任執行長的人選傳聞已經甚囂塵上。以下整理外媒推測可能接任的人選,究竟誰能帶領Uber度過危機,成功轉型為Uber 2.0?

傳股東偏好由女性接任執行長

對Uber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替這台無頭馬車找到新的領導人。消息人士指出,大股東希望找到有豐富管理經驗,以及了解Uber市場的人選。不過,部分Uber董事、尤其是Uber董事之一的《赫芬頓郵報》共同創辦人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強烈相信由女性來擔任執行長,更適合幫助Uber解決與性騷擾醜聞相關的一系列事件。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是Uber股東的第一人選。不過,《Recode》報導指出,桑伯格並未打算離開Facebook的現有職務,同意跳到Uber的機率極低。

限編輯使用_sheryl sandberg_shutterstock_445684558resize
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傳是Uber新任執行長的優先人選,但知情人士指出,桑德伯格離開Facebook的機率極低。
圖/ Shutterstock

其他女性人選還包含剛從雅虎執行長卸任的梅爾(Marissa Mayer)和YouTube執行長沃西基(Susan Wojcicki)。

迪士尼前營運長史塔格(Tom Staggs)也是人選之一。消息人士指出,在卡拉尼克離職前,史塔格就已經去Uber面談過營運長一職。在1990年加入迪士尼的史塔格,當了好幾年的財務長、負責皮克斯動畫的收購案。因為Uber股東關心Uber後續獲利能力和瞄準IPO,因此史塔格擔任財務長的經驗相當加分。

Tom_Staggs_on_stage_at_the_Disney_Social_Media_Mom
迪士尼前營運長史塔格(Tom Staggs)也是傳聞中接任Uber執行長的人選。

另外,福特前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也是傳聞人選之一,其有協助福特轉型的經驗,也曾在Google董事會任職,同時有汽車產業和科技產業的背景是一大加分。

其他包含收購雅虎的網路服務供應商AOL執行長阿姆斯壯(Tim Armstrong)、透納廣播公司執行長馬丁(John Martin)、亞馬遜全球營運和客戶服務負責人克拉克(Dave Clark)、eBay前執行長杜納霍(John Donahoe),都是謠傳人選。

新任執行長棘手的代辦事項

不過,無論是誰接手這間高速成長但危機重重的獨角獸,都將面臨巨大挑戰,因為,現在Uber品牌形同毒藥,似乎每件與Uber畫上關聯的事情都朝負面方向發展。

追根究底,會讓Uber從神壇墜落谷底的根本,在於其破碎的企業文化。從今年初起,Uber內部包庇性騷擾、性別歧視、使用違法手段打擊競爭對手和躲避查緝等醜聞一一曝光。此外,作為共享經濟始祖的Uber,伴隨著「零工經濟」而來、與司機間不平等的勞雇問題也於近日浮上檯面。而一直以來,Uber輕視各地法規的態度也擾怒許多監管機構。

不僅如此,Uber與Google旗下無人車新創Waymo的專利竊取訴訟仍正在進行,也讓其從Google挖角來的自動駕駛資深工程師李文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離職。這對相當看重自動駕駛發展的Uber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

對股東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獲利能力,但Uber在這點也無法說服股東。雖然Uber的估值高達700億美元、在2016年營收65億美元,但仍有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尚未由虧轉盈,甚至有人懷疑Uber的高估值名過其實。

面對內憂外患,也讓Uber管理階層動盪不安。除了已有20名因性騷擾調查而離職的管理人員,也爆發高層離職潮。目前營運長、財務長、行銷長、總裁、資深工程副總裁、總法律顧問、通訊和政策負責人等職缺,都還有待填補。

但對新任執行長來說,最尷尬的恐怕是卡拉尼克對Uber仍有控制權,因為他仍是Uber的董事、握有很大的投票權和影響力。因此,如何一面重新整頓Uber、一面討好前任執行長,恐怕是新任執行長最大的挑戰。

資料來源:New York PostRecodeBusiness Insider

關鍵字: #Uber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