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簡稱ICO)的出現,翻轉了傳統金融體制的募資障礙,藉由密碼貨幣結合智慧合約的方式,讓許多新創以及中小型企業能募到資金。然而,ICO普遍存在高風險、高度投機性、詐騙、資訊不透明等問題,許多專案靠著寫得天花亂墜的白皮書、精美設計的網站就能成功發起ICO。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各種名目的ICO專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亂象也跟著四起。
因此,各國開始對ICO祭出強力監管,中國甚至連區塊鏈自媒體也都一併打擊。為了躲避監管,如今ICO已經不是唯一的發幣募資方式,過去這一年來,市場上出現IFO、IEO等各式各樣新的發幣模式,讓人眼花撩亂的新名詞、規則相繼冒出,究竟這些發幣方式代表著什麼?是真正解決長久以來讓人詬病的問題,還是只是換一個名目欺騙投資者?
首次代幣發行概念源自股票市場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是區塊鏈技術衍生出來新的募資方法。企業或非企業組織都可以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發行代幣(Token),以此向投資人募集密碼貨幣的融資活動。跟IPO不同的是,ICO不需要註冊經營牌照,且投資人只需要有網路及電腦就能參與,是一種低門檻、高回報、高流通性向全世界募資的方法。
ICO自2016年後開始在全球流行,目的就是要募集團隊所需要的資金,藉由區塊鏈技術來創造代幣,再將代幣賣到市場上換錢,來打造區塊鏈或去中心化應用。ICO的價值在於可以先讓市場決定未來產品的服務價格,試試水溫觀察市場反應;相對的,市場也能替代幣定出最合適的價格。同時,ICO伴隨項目可能失敗的風險,低透明度的資金運作以及檯面下潛在的詐騙風險,對投資者來說都形同不定時炸彈。
模式1:IFO(首次分叉發行)
首次分叉發行(Initial Fork Offering,簡稱 IFO)是透過分叉比特幣等較為主流的貨幣,來生成新的代幣募集資金。「分叉」指的是若對比特幣現在的技術或是交易狀況不滿,可以從技術面著手,分離出一個新的代幣,像比特現金(Bitcoin Cash)、比特黃金(Bitcoin Gold)都是由比特幣分叉出來的新代幣。
IFO這類分叉項目通常技術門檻較低,並依託在比特幣上,打著「優於比特幣」的名號炒作,這些分叉貨幣的價值最後還是要看市場買不買單。許多提出分叉的機構都會偷偷事先挖礦自己的新貨幣,才進行IFO募資,以此大量囤積新貨幣。打著分叉的名號吸引散戶來交易進而套利,大多是利益取向的變相詐騙,投資者不可不慎。
模式2:IMO(首次礦機發行)
首次礦機發行(Initial Miner Offering,簡稱 IMO)是一種透過發行專用礦機,來挖礦產生新密碼貨幣的方式,可以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概念來理解。一般狀況下都是先有幣,才會用礦機去挖掘,IMO則相反,是先有礦機接著才有幣。
基本上,這是在去年ICO監管日趨嚴格後所衍生出的新發幣手法,IMO透過發行一種專用礦機,內部安裝特殊的演算法,只能使用這礦機才能挖出區塊鏈上的特定代幣,以此來規避監管規範。
模式3:IEO(首次交易所發行)
首次交易所發行(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簡稱IEO)是指完全不經過「募資與認購」的過程,就直接把專案的代幣放上交易所供用戶買賣,通常是比較有能量的項目才會使用這種模式。
跳過ICO的方式募資,直接把代幣放到次級市場中交易,在一些對ICO監管比較嚴格的國家中,發行團隊會用IEO來規避監管直接發幣。幣安創辦人趙長鵬曾在個人貼文中點出,IEO會使得一小群人在發行初期握有大量代幣,讓價格有機會輕易被操作,由於代幣流通量的多寡與幣價是否被操作有一定關聯性,因此投資人必須避免投資流通量過少,或是代幣持份不均的專案。
模式4:IAO(首次空投發行)
首次空投發行(Initial Airdrop Offering,簡稱IAO),這是一種類似IFO的形式,但發行的方式不是透過募資,而是直接贈送。白話來說,就像是商店宣傳加入LINE官方帳號就送禮券一樣,IAO透過直接贈送代幣,讓持有代幣的基數擴大,使代幣的知名度上升。
但前提是這些代幣持有者必須將代幣存放在特定的錢包或是交易所中,知名的例子,像是由區塊鏈專案NEO在今年3月執行的ONT代幣空投,當時所有參與NEO的用戶因為IAO,獲得了ONT代幣。
模式5:ICCO(首次可轉換代幣發行)
首次可轉換代幣發行(Initial Convertible Coin Offering,簡稱ICCO)是一種由股票跟ICO合併的募資方式。今年7月,馬爾他的新創公司Palladium執行了全球首個ICCO。
簡單來說,投資人可以透過ICCO取得轉換保證書,3年後能用在其平台上發行的同等價值的代幣,換取Palladium股份。Palladium表示旗下的ICCO已經獲得馬爾他金融服務管理局(MFSA)的監管認可,並受到嚴格的歐盟法令約束。
經典案例:愛沙尼亞(國家級ICO「Estcoin」計畫)
愛沙尼亞政府一向擁抱科技創新,是全球除了矽谷之外誕生最多獨角獸的地方,去年愛沙尼亞數位公民(Estonia e-Residency Program)計畫負責人Kaspar Korjus提出發行國家密碼貨幣「Estcoin」的計畫,還找來以太幣的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協助規畫,構想是要成為全球首個發行官方密碼貨幣的國家,打算為這款密碼貨幣發起ICO,來支持愛沙尼亞未來的數位發展。
然而,從去年8月提出「Estcoin」 概念後,馬上遭到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警告,認為歐元區的唯一官方貨幣就是歐元,任何成員國都不能發行自己的貨幣。根據愛沙尼亞IT戰略官員Siim Sikkut的說法,透過國家ICO發行的代幣是要做為數位公民交易的一種媒介,用在數位公民社群的獎勵(The community Estcoin)、身分證明綁定規費(The identity Estcoin)、歐元綁定代幣(The euro Estcoin)三種用途,並非要創造新的貨幣。
此外,蘊含大量石油資源的拉丁美洲大國委內瑞拉在今年1月時,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宣布要用ICO的方式發行 1 億枚「石油幣」(Petro),價值會與該國油價掛勾。
之所以發行石油幣,是為了打破美國的經濟制裁,在隔月ICO發行首日,就募集到了7.35億美元資金,全部價值約600億美元的石油幣目前都已經售出。
接著在今年8月,馬杜羅喊出要將該國不斷貶值的法幣玻利瓦爾(Bolivar),與石油幣掛勾,並推出新貨幣「主權玻利瓦爾(Sovereign Bolivar)」,導致該國現有貨幣大幅貶值96%,目前經濟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