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已經進化成2.0了,候選人就不能停留在1.0的版本。」丁守中競選團隊新媒體部負責人孫大千這席話,展現了國民黨在台北市長選戰的轉型決心。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單純的一場選舉,更是國民黨未來選戰模式的改變先驅。
回歸學者形象,不刻意迎合年輕人
社群媒體作為與選民溝通最主要的管道之一,「人設」是相當重要的核心,在社群經營上必須圍繞著設定好的人設主軸打轉,才能展示出一致的印象。
丁守中的競選團隊在設定候選人的網路形象時也經歷過掙扎,年輕幕僚想要透過有趣的形象把丁守中支持者的年齡層拉低,卻造成了反效果。像是讓他跟主播上健身房打拳擊、玩滾輪,但最後的結果並不理想,甚至原先的支持者還發出抗議,「因為丁守中的形象比較老派,就是個穿西裝的學者。」孫大千說。
在年輕化的策略失敗後,競選團隊重新定位了丁守中的人設形象,「候選人本身很難改變,要丁守中變成綜藝咖也很困難。」孫大千說。最後團隊決定以專業、不戲謔,甚至是帶點古板的「原樣」來呈現丁守中,並展示他的學者形象。
「網路的特點是回歸真實。」孫大千說,「選民討厭神,政治人物保持完美形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網路聲量、魅力固然重要,但不是絕對,不刻意迎合選民並找回真實感,是競選團隊最後悟出的道理。「不然我們就找蔡依林出來選就好了。」孫大千笑著說。
不過,重新包裝並不代表要放棄經營年輕人選票,在選前最後的衝刺時間裡,競選團隊也認為20歲到40歲的選民是重點的決戰地。
善用網路直播,跨界踏出同溫層
在重設丁守中的社群形象後,競選團隊的下一步是用適度的行銷、包裝,以及不同的社群渠道,讓大家看到丁守中的「另一面」。
丁守中競選團隊發言人田長沛表示,直播是丁守中競選時重要的社群操作策略之一,「一開始候選人很放不開,直播就像是在上課。」不過,團隊相當有目標性地「帶領」鏡頭前的丁守中進入狀況。
對於丁守中這類較老派的政治人物來說,面對鏡頭總是相當拘謹。「不過我們沒有時間等他卸下心防。」孫大千說,因此,競選團隊找來許多年輕議員,更計畫找不同領域的網紅、名人合作直播,讓丁守中透過互動慢慢流露出私底下的一面,也希望藉由跨界合作踏出同溫層;而更年輕的直播內容,則由年輕的發言人、幕僚擔綱負責。
此外,Instagram跟LINE則負責不一樣的溝通目標。讓人比較驚訝的是,許多人認為Instagram是年輕人的專屬,但丁守中的Instagram帳號追蹤者年齡層仍偏大,「許多年紀大的選民手機也是用得嚇嚇叫!」丁守中競選團隊的另一位發言人楊植斗說。在Instagram上的丁守中就顯得相當生活化,甚至有參加競選活動的跳舞片段與有趣的設計對白。
至於LINE的部分,除了每天推播重要的新聞之外,也導入了聊天機器人,儘管技術尚未成熟,鬧出了不少笑話,如輸入「我喜歡抽大麻」,聊天機器人會回覆「我也是」。對於在網路上被笑翻,其實競選團隊並不在意,「這不是很有趣嗎?大家都可以互動玩一下啊。」楊植斗說。
不過,仍可以在國民黨內部聽到世代差異的聲音。孫大千也承認,必須花些力氣說服高層支持年輕人的創意,因為他知道,國民黨未來還要靠這些能夠因應選舉轉型的戰將,「如果丁守中能夠成功打贏這場選戰,轉型過程將成為國民黨往後選舉的重要參考。」
表面聲討對手,實為傳遞政見策略
在丁守中的Facebook上可以看到許多針對柯文哲發言的批判言論,背後也有一套策略在。「柯文哲聲量高,在媒體上我們比較被動。」楊植斗說,外人眼裡的「追打柯文哲」對競選團隊來說,只是就事論事回應,除了藉此獲得媒體聲量外,還要傳遞丁守中的政見。
也因此,團隊必須早上7點開始蒐集輿情,不管是中央、市政還是柯文哲,去預測並找到最重要的議題。除了在媒體前提出丁守中陣營的看法之外,也要置入自己的政見,像是批評柯文哲上任後失業率惡化的問題以外,也要宣導自己端出的青年就業政策牛肉。
為了獲取宣傳政見的機會,團隊也有一些小撇步:「想一些標題、標語讓媒體能夠放在新聞標題上。」楊植斗說,「畢竟政策是我們最強的地方,還是希望媒體能提到。」
10月6日,丁守中競選團隊推出了競選主題曲的競選團隊cover版,期望能夠再次爭取媒體版面,傳遞歌詞內的政見。在宣傳政策、政見方面,競選團隊也不諱言地說,柯文哲的《一日幕僚》影片做得很好,將許多政策、觀點都用有趣的方式涵蓋進去。
孫大千最後表示:「現在選戰很有趣,大家都可以在社群平台上展現不同的創意。」這席話放到現在講也許有點晚,但至少國民黨改變選戰形式的齒輪已經轉動起來。
大事記
- 5/1──丁守中黨內初選出線
- 7/23──推出Q版形象公仔「叮叮」
- 10/6──推出競選歌曲《台北的未來在手中》競選團隊cover版
- 8/14──LINE AI聊天機器人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