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天生適合做訂閱,但你得先有兩把刷子。」受訪這天,訊連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肇雄要在隔天臨時召開2018年第3季法說會,面對年營收比去年同期下滑1.8%的局面,他認為得把「關鍵原因」說清楚,因為這也是即將開始陷入陣痛期的訊連,當下最重要的轉型之一。
旗下招牌產品「威力導演」在歷經17年傳統「賣斷式」的銷售模式後,今年4月與相片大師、AudioDirector、ColorDirector一起踏入付費「訂閱制」;現在,高達46.4%的訊連軟體使用者選擇訂閱制。
即便軟體做訂閱可說是渾然天成、早有無數案例走在前頭,但對於黃肇雄而言,卻是十年磨一劍的準備。
若要談到訂閱轉型的先驅者非Adobe莫屬。自2011年開始推出訂閱制服務的Adobe,營收幾年連續下滑,更一度被無法適應的用戶罵翻天,但終於在2015年開始步入正軌,如今股價已大漲9倍。對於作風保守的黃肇雄而言,Adobe無疑是一本最好的「轉訂閱教材」,但為什麼訊連一定也得走上這條路?
用戶面貌,因訂閱制描繪得更鮮明
「以前我們的軟體在各種通路上賣,假設威力導演賣了30萬套,但究竟是誰買的、他喜歡用什麼功能?我們無法得知。」黃肇雄說。當軟體賣出後,不用註冊就可使用,這讓訊連長久以來和客戶的連結出現「斷層」,也與現在企業習慣利用客戶累積大數據,從而預測消費動向的行為,更加格格不入。
黃肇雄談到訂閱帶來的第一樁美事:要用,就得要email註冊。「這讓賣了30萬套軟體」不再是含糊不清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明的個體,用戶從哪來、最常用什麼功能、哪個功能又從未開啟過,都一目了然,也讓過去以「產品為中心」的策略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
「假如台灣用戶愛用的是前4個功能,我們下一版就會花更多心力在這些上面。」黃肇雄透露,雖然未來2到3年他並沒有打算讓訊連完全走向訂閱制,但員工的做事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變得更準確。當知道用戶是誰、怎麼用,訊連的推廣就不再是一次面對「30萬人」,而是把用戶分成6大族群,單一族群還會再細分,有訂閱、有賣斷、有買組合包、有單買一個軟體,細分受眾,讓行銷更精準。
降低不可預測性,營收推估更穩定
第二樁美事更直接:對財務推估有幫助,這也呼應了訊連現在碰到的難題——當採用賣斷時,不可預測性往往很高。
黃肇雄表示:「我發現用戶經常會『隔代更新』,當他買了第10版,下一次想升級時就買第12版,再下一次就是第14版,這些已經是很好的客人了,有人可能會隔3年買一次,有人甚至根本懶得升級了。」但若單看訂閱制,付費包分1個月、1季、1年3種方案,一次綁約時間最長的資費金額最低,這讓訊連有把握,大約8成用戶都會繼續留下來。
然而訂閱付費的習慣畢竟還未完全成形,用戶普遍會有「分好多次付不划算」的心理,黃肇雄乾脆就把「價格」這個障礙給直接剔除。
既然在賣斷時,「兩年更新一次」是訊連用戶最普遍的頻率,那訂閱費用也是按「兩年」的邏輯來定價。以威力導演來說,永久授權旗艦版賣斷售價新台幣3,980元,而威力導演「365訂閱方案」包含軟體以及額外提供的素材、雲端空間,1年訂閱費用為1,980元、兩年則為3,960元,單單比較「1年訂閱」和「1年更新一次、一套賣斷」的價格,都讓消費者認為有賺到。
黃肇雄預估,這樣的定價策略,未來勢必會帶動訊連整體營收成長,而訂閱全都在自家官網解決,也省下被通路分一杯羹。
十年磨一劍,Android App先試水溫
但為何到了2018年,訊連才走上訂閱這一步?
「要修圖,你不用Adobe的Photoshop,你要用什麼?工作,你不用微軟Office 365,你要用什麼?你不喜歡訂閱,但你有更好的選擇嗎?」黃肇雄認為,推動訂閱制得「夠凶悍」,當企業夠有力量時,可行性才更高。
反觀訊連,即便威力導演已經成為影音軟體的標竿,但黃肇雄仍認為若在5年前就推動,有的是比威力導演便宜、又非租賃制的軟體,用戶跳船的機率很高。隨著網飛(Netflix)、愛奇藝、Spotify、KKBOX等太多訂閱服務相繼出世,訊連又連續9年被PCMag推薦為「編輯精選(Editors' Choice)軟體」時,「外界因素」給了黃肇雄信心,但卻還是缺了點什麼。
保守派的黃肇雄在大本營PC版今年9月開始訂閱制前,先在3月於Android版本開跑試水溫,結果卻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們Android手機App從今年3月到現在營收很穩定成長,不像過去,總是有時忽高忽低。」黃肇雄興奮地秀出營收曲線圖,在2017年8月時Android月營收為10萬7,566美元,起起伏伏延續到今年3月開始採用訂閱制,月營收仍為10萬8,667美元,但截至9月,已經一路平穩上升至16萬5,946美元。
「但租賃不是萬靈丹,訊連也蹲了幾十年,才敢走這條路。」黃肇雄表示,現在的投入還沒有那麼快可以回收,預計真正投資出現回收得到1年後,但真正的大挑戰是和投資人溝通,「畢竟剛開始營收都會掉,得要想辦法,不讓投資人嚇一跳。」
下一步,進軍AI臉部辨識市場
綜觀全局,黃肇雄認為以產業全面來說,現有三個大波段在發生——人工智慧(AI)、區塊鏈和5G,這也是訊連轉型的縮影,尤其對AI的注入最為明顯。
今年10月,訊連已經成立一個專屬AI的部門,大規模調動旗下15%的工程師轉移至此,正式進軍AI臉部辨識市場。
相比中國大廠商湯科技、Face++,訊連的優勢是用較低的成本、客製化的開發項目與台灣OEM(代工生產)、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廠商結合,導入AI臉部辨識功能。訊連現已宣布與宏碁合作,可將技術導入邊緣運算裝置「aiSage」中,辨識人物性別、年齡、情緒等特徵,進而應用在零售、門禁、機器人等各領域中。
然而黃肇雄帶領訊連的轉型之路也並非都是一帆風順,他在1999年成立自家的電商平台「百羅網」,不到兩年就宣布停業,回顧那一次走過的冤枉路,黃肇雄總結:「對新事業的投資,下手不夠重。」
「任何一個轉型就是一個投資,經營團隊都會面臨掙扎。那到底要投資多少?當你投資不足,失敗自然就高,當你失敗的時候就會想『幸好當初投資不足,損失才沒有那麼多』,這永遠是一個經營者、決策者最大、也最難的判斷。」黃肇雄說。
訊連科技
成立時間|1996年
主要業務|多媒體影音軟體、人工智慧技術開發
轉型時間|近1年
投入資源|專責付費軟體加值內容團隊10人,AI相關人員占總員工10%
轉型成績單
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
成績︱Android App採行訂閱制,至9月營收成長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