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進展,使得「科技」成為金融服務優勝劣敗的關鍵。美國南加州大學數位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Future of Money and Banking Study〉指出,近6成美國人願意考慮將他們的資產,從目前的銀行轉移到熟悉的科技巨頭手中,如Google、亞馬遜(Amazon)等。
再看另一份報告,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指出,以亞馬遜為例,高達65%的Prime會員有興趣使用亞馬遜金融服務;一般亞馬遜用戶也有43%對此感興趣;即便沒有使用亞馬遜的民眾,也有37%的比率有意願嘗試。
如此高比率的數據顯示,隨著資訊獲取容易、跳槽門檻降低,過去民眾對銀行業者的忠誠已不復存在。金融服務與商業服務的完美契合,也令科技業者趨之若騖,從支付、保險、基金、借貸到發幣,處處可見其蹤跡。
像是數位支付就是絕佳的例子,據數據分析公司Statista統計,數位支付服務的交易量,已高於個人金融與企業金融。位居金融領域的第一線戰場,數位支付交易過程中創造的消費數據與足跡,不僅能用於強化廣告推播,還可以成為信用評分參考。
科技大老們來勢洶洶,覬覦華爾街的午餐。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估計,在美國總值約1.35兆美元的金融服務市場中,科技巨頭將從各大銀行業者手裡瓜分掉40%。
當科技勢必對金融業帶來更多的破壞性創新,當前挾著平台、技術、社群與用戶優勢的Facebook、蘋果(Apple)、Google、Amazon等科技巨擘,或將在下一個世代的金融戰局上,再度占據優勢地位。
Facebook:派出密碼貨幣Libra試水溫,先做起金融小白生意
Facebook在金融服務最受矚目的舉動,莫過於今年6月正式揭曉的密碼貨幣Libra。儘管這個社群霸主聲稱將召集百家企業共同營運Libra,無意獨攬大權,依舊引發各界疑慮。
其實早在10年前,Facebook就曾展露對於虛擬貨幣的興趣,在2010年推出Facebook Credits。這個概念類似於人們熟知的「點數」,當用戶在平台上消費,Facebook可從中抽取3成收入。這項服務因為不受消費者青睞,兩年就宣告中止。
Facebook Libra白皮書指出,全球高達17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大部分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其中又以女性居多。Libra的發行,可望為這些弱勢族群提供近乎零門檻的支付服務。與此同時,國際匯款的手續費平均高達7%,令海外移工無形中損失了大量血汗錢。Facebook宣稱,他們將藉由Libra建立一種公平、任何人都能負擔的支付方式。
宣布Libra當下,Facebook已與Paypal、Mastercard、Visa、Uber等27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預計2020年正式上線。為了支援Libra的應用,Faceboook也同步發表Calibra電子錢包服務。
由於Facebook這番展望近乎「獨立宣言」,有意建立超越現有銀行體系的金融系統,收發匯款不必再經銀行之手,任何人都能使用Libra獨自完成,因此消息一出,立即面臨各國監管單位質疑。
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梅努欽(Steven Mnuchin)直言,Libra是「國安問題」,恐淪為洗錢、交易毒品等犯罪行為的法外之地,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對此,Facebook區塊鏈主管大衛.馬庫斯(David.Marcus)已承諾,在解決一切監管疑慮前,不會推出Libra密碼貨幣服務。
雖然Facebook尚未推出實際開放銀行應用,但2018年,這位社群霸主曾向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美國合眾銀行等業者洽談分享客戶財務資訊,在Facebook上提供金融服務。《華爾街日報》也指出,Facebook曾希望能在平台上顯示支票存款帳戶餘額,或者詐騙警訊。
Apple:Apple Pay直搗人心,9億果粉大軍助攻金融戰
2019年1月底時,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首次披露,全球活躍的iPhone手機逾9億支。
坐擁龐大用戶幾乎終日不離手的設備,2014年亮相的Apple Pay,可說是蘋果正式踏足金融服務的第一步。過去5年來,Apple Pay已在全球累積3.83億用戶,結合蘋果公布的iPhone用戶數,已有約43%的用戶啟用這項功能。
Apple Pay用戶主要來自海外,本土用戶自2016年起成長趨緩,原因在於美國消費者還是習慣信用卡支付,轉型支援Apple Pay的商家有限。
不過,蘋果轉戰金融服務的嘗試並未因此停歇,2019年8月下旬,與知名投行及券商高盛(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Apple Card。
相較傳統金融業者提供的信用卡優惠,Apple Card給予最高3%的現金回饋並不特別吸引人,但透過iPhone付款的便利性、結合Apple Wallet的消費管理體驗,仍舊有不少果粉埋單。
早在今年3月首度揭露Apple Card相關消息時,蘋果曾許諾年底前於40個國家通行,然而考量到初期的熱度未必能與消費者的長期需求劃上等號,Apple Card的成績尚待時間考驗。
至於蘋果擴建金融版圖的下一步,可以從Apple Pay副總裁珍妮佛.貝莉(Jennifer Bailey)9月初在一場活動上透露的訊息嗅出端倪:團隊正在關注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認為這項技術十分有趣,並具有長期潛力。
Google:電子付款、電子貨幣、電子錢包……這些金融服務它都有
自2006年起,Google便陸續在金融領域上有過諸多嘗試,主要業務同樣是兵家必爭的支付服務。2018年,Google已將旗下的Google Wallet和Android Pay重整為Google Pay。
根據Google Pay官網,目前此項服務已與超過100萬家業者合作,通行全球30個國家。與Apple Pay相同,用戶可將Google Pay與信用卡綁定,直接透過App支付。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底,Google Payment在立陶宛取得「電子貨幣執照」(e-money),意謂著Google將能在歐洲地區提供電子付款服務、發行電子貨幣與處理電子錢包,進一步深化Google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涉入。
Amazon:3大服務擘劃金融版圖,Alexa語音助理幫你查帳戶餘額
根據美國市調公司CB Insights報導指出,亞馬遜在金融服務的投入,主要集中於Amazon Pay、Amazon Cash及Amazon Lending三大服務。
1.支付:作為消費的最後一哩路,亞馬遜在支付服務上多所嘗試,除了服務顧客之外,也覬覦付款服務背後的龐大利潤。不過,包括WebPay、PayPhrase在內,最後只有2007年出世的Amazon Pay能成功存活,至今擁有逾3,300萬用戶。2018年亞馬遜更為Amazon Pay推出透過Alexa語音訂購、買車票的功能。
此外,自從進軍實體店面後,亞馬遜對於生物辨識衍生的支付技術也情有獨鍾。Amazon Go的「Just Walk Out」技術,就依靠機器視覺與先進感測器,為顧客創造順暢無礙的消費體驗。
今年9月初,亞馬遜更傳出在紐約辦公室測試「刷手支付」技術,透過手掌形狀與大小辨別對象,速度比人臉辨識更快。這套代號「Orville」的支付系統,最快將於2020年初導入2017年併入旗下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2.現金:Amazon Cash是為了沒有信用卡的顧客而誕生,持有現金的民眾可以透過序號在實體店面儲值,以支付線上購物的消費。
如同Facebook發布Libra時所述,全球有17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因此Amazon Cash目前雖然只適用於少數國家,未來在墨西哥、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極具發展潛力。
3.借貸:Amazon Lending是面向平台賣家的借貸服務,額度從1,000美元至75萬美元不等。與傳統銀行借貸相比,Amazon Lending的優勢在於快,賣家可能申請不到1小時就獲得批准,並於同日收到貸款。從2011年推出至2017年6月,亞馬遜宣稱已為美、英、日等地約2萬店家提供30億美元貸款。
以三大服務立足金融領域後,亞馬遜未來布局或將以完善金融服務生態系為目標。亞馬遜與金融業者的開放銀行合作也逐漸開花。2019年9月,阿聯酋杜拜國家銀行(Emirates NBD)宣布將借力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在API(應用程式介面)的標準下,以Alexa語音助理提供服務,客戶可利用Amazon Echo查詢帳戶、信用卡餘額。
責任編輯:江可萱、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