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Maps登台12年了,這些年Google陸續在台灣上線了街景、在地嚮導、機車導航甚至是共享單車站點⋯⋯你發現了嗎?我們已離不開它了!
1 12年前開始我們不再害怕迷路!這些年Google Maps如何幫你找到回家的路?


記得12年前的台灣,發生了哪些事情嗎?
那一年,我們有了高鐵、西部串接成了一日生活圈;貓纜同年開通,上山喝一杯茶再也不是件麻煩事;而那一年交通生活的天翻地覆,也走入手機裡。
Google地圖在2005年率先於英美發佈服務,2年後,在2007年於台灣上市,開啟台灣人移動經驗的數位化年代。12年間,數位地圖改變了台灣人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不僅是2D轉為3D,每日生活經驗更濃縮紀錄在方寸掌間。
《數位時代》編輯團隊探討12年來圖資對生活的各面向改變,發現相對其他生活應用,地圖已大幅改變戶外行為習慣。

地圖服務競爭者眾多,包括中國使用高德地圖、蘋果也在2012年推出自家的地圖,不過,迄今Google地圖在市場的地位仍不可動搖。Google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魏薌君表示,這十幾年來Google地圖帶來的,是對人類生活的便利性、互動性跟功能性。
獨步亞洲,台灣搶先體驗共享單車服務
台灣是Google地圖第一個在亞洲推出共享單車服務的國家。在台灣,2009年就登場的Ubike共享單車服務,至今已邁入10個年頭,Google地圖也針對此一服務,在今年於台灣推出亞洲首個共享單車即時諮詢查詢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Google地圖上查詢目前附近可租借的地點、以及可租賃的車量數等,讓使用者更加方便。
儘管目前僅在新北市跟高雄可以使用,但台北市的使用者可能還要在等等。

若喜歡韓國的遊客可能會發現,在韓國,Google地圖無用武之地。沒錯,魏薌君坦言,雖然Google地圖盡力提供給使用者更多、更完善的服務與功能,但礙於各地法規限制,即便Google地圖有辦法提供當地資訊,但使用上卻不若其他地區來的便利,而南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不過在政策相對開放的台灣,則另有獨特應用經驗。2015年Google把「在地嚮導」加入,讓地區用戶提供專家意見,2018年又針對台灣廣大機車族推出的機車模式,2019年共享單車即時資訊功能上線,對台灣的使用者來說都是十分在地的使用體驗。

其中街景服務的加入,對於地圖功能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補強,因為有了街景,讓使用者可以先透過圖資,探索未知的景點;而2015年登場的在地嚮導,則是可以透過使用者的即時更新資訊,讓每個地圖的用戶都能更快速了解景點的特色跟優缺點,補強街景服務更新速度的落差。
沒有地圖 V.S 擁有地圖,便利、互動、功能是最大改變
而回想起12年前沒有地圖的時刻,魏薌君說她想都不敢想當時是怎麼活下來的!這10幾年來數位化地圖帶給人類的,就是便利性、互動性跟功能性。
只要有地圖就能到世界各地,而且有了離線功能,不怕沒有網路會迷失方向;而過去都是單向性給予使用者指示的地圖,在數位地圖的時代裡越能朝向互動性,使用者可以留下評論,而商家也可以進行回覆,並發布公告,讓使用者掌握店家的新資訊,形成雙向的溝通。

至於在功能面上,Google地圖也持續更新,希望讓使用者能在未來以「一站式」的方式在地圖上完成如叫車、訂位等功能,以地圖資訊整合生活情報的強烈企圖心,讓Google地圖正逐步朝超級App之姿邁進。
問起魏薌君未來Google地圖的方向,她毫不猶豫地說就是更加客製化,以使用者的角度導入更多符合大家期待的功能、更方便地圖之於使用者的定位與角色。
因為人性,所以推出地圖服務
回想Google之所以在2005年推出,,是因為團隊發現使用者在面對未知的世界時,只能倚賴紙本的地圖,不僅麻煩,也不夠即時,因此希望能整合成一個平台幫使用者解決這類的問題。
回想2005年,一開始登場的時候只有美國(2005/2/8)、接著同年在英國也登場了這項功能,魏薌君笑說那時在電腦上打開時就只會看見這兩個國家,而其他區域都是空白的。走過10幾個年頭,Google地圖現在攤開來,已經可看見全球220個國家的資訊,比起一開始的2個國家來說方便多了。

2007年Google地圖在台上線以後,台灣的使用者可以開始透過數位地圖去探索在地的資訊;接著2009年導入街景服務、2011年新增了即時交通路況及大眾運輸導航,使用者更能隨時掌握道路狀況,方便即時調整通車路線。
使用者給什麼反饋,Google團隊就解決什麼問題
地圖未來還能有什麼功能?Google地圖服務團隊多年不斷探索,魏薌君說,Google會依據使用者的反饋跟意見,去決定應該要優先解決跟提供哪些服務,就以台灣在地比較特別的機車模式來說,當時就是看準了台灣機車族比例高於全球、而決定推出的服務。
「其實機車模式是從印度先開始的,」魏薌君這樣解釋到,因為Google團隊發現當地使用者反應原先的導航會把機車路線帶到不對(機車不能通行)的地方去,透過實地訪查以後發現,提供機車模式有其必要,因此才誕生了這項服務。

而台灣在一開始上線的時候,模式導航也是有些「秀逗」、會把機車族帶到錯誤的車道上去,但是透過反覆的修正,如今也已經是機車族上路的法寶。
過去12年移動的數位體驗正出現巨大的變化,而未來,平面的數位2D地圖正在嘗試3D化,科技巨頭們期望打破手機螢幕與真實環境的落差,透過AR或MR技術,我們或許站在此時,也能盡情想像下一個12年未來。
責任編輯:蕭閔云
2 玉山、河濱、老鼠巷全都錄!Google Maps街景服務做你探索世界的第一站


當你很想去一個地方遊玩時,但因為時間不允許,你打開了Google地圖,透過街景服務想像自己正行走在當地?
那是從2009年開始,可以在台灣版Google地圖上嘗試的一種活動,那年Google地圖在台剛滿3歲,在當時,負責錄街景的Google車在台灣街巷行走,一度成為新聞話題。
街景之於地圖有何意義?Google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魏薌君分享對開發團隊而言,兩者(地圖跟街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了街景的幫助才讓地圖變得更生動,而因為有了地圖的資訊,才能使街景的圖案被拼成完整的圖像、讓使用者了解街上的景色。
上山下海拍照,為什麼全靠人力完成?
街景服務是如何擷取影像資料的?大家應該不陌生有個背著背包、頂著一個圓形的攝影機的人遊走在自然景點或是人行步道吧?沒錯,他就是Google地圖街景團隊在捕捉圖資的街景背包。
街景背包可以上山、可以更有彈性的去捕捉車子等交通工具到不了的地方,對於擷取自然或是室內空間環境的圖資來說,是個重要的方式。過去「街景背包人」也曾爬上玉山、合歡山,曾經捕捉過信義區徒步區、河濱公園等地畫面。

不只有街景背包,另外還有街景汽車、街景三輪車、街景手推車等不同工具、針對不同場域的需求去執行街景圖資的搜集。
以街景三輪車來說,雖然目前已逐漸被街景背包取代,但因為能拍攝到車子比較無法到達的地方,因此就曾經執行過英國巨石陣的景點拍攝。
而像是街景手推車,則適合用在室內的空間,故宮、台北火車站都有它的蹤跡,且最近才剛完成故宮南院的內部拍攝。之所以要發展室內的圖資,是因為Google發現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有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時間是在室內,因此希望能搜集公共場合的室內圖資供使用者參考。

捕捉的過程如此艱辛,難道不考慮透過無人機的方式捕捉圖資嗎?魏薌君表示目前Google尚沒有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目前街景的地點都是人或車等交通工具可以抵達的景點,透過一步一腳印的實際走訪,才能掌握最真實且完整的圖資,也才可以透過人的安排,捕捉環境最真實、完整的樣貌。
亞太區與全球大不同,老鼠巷挑戰街景團隊
談起街景團隊執行時候的挑戰,魏薌君說亞太區因為跟美加在道路的規劃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執行上多了不少的困難。
像是印尼、越南當地有許多是只有機車通行、但對於行人來說有些不安全的死巷子,街景地圖團隊就必須針對當地的風俗民情跟地形去開發器材,才能採集到這種「老鼠巷」的圖資。

而在台灣雖然沒有這樣的地形,但是每年暑假都是颱風旺季,氣候變化大對於街景地圖團隊出任務的時候,就格外需要注意執行時候的安全。
至於在上傳的圖資中關於個資隱私的問題,魏薌君也表示,Google會在上傳照片之前將人臉跟車牌先進行模糊、以保護當事人的個資,但如果使用者對於街景圖資裡面如家門口、門牌號碼等資料覺得過於暴露,也可以透過回饋的機制向Google提出需求,Google也會重新審查是否需要進行處理以保護使用者個資。
不僅是要記錄景象,也是要提供即時訊息給使用者
提供街景服務的初衷,其實要提供的是一個用科技去 紀錄景象跟人文藝術的功能 ,希望可以保存這個世界的美景,而不管是景象的更迭或是街道上店家的汰換,街景服務的團隊都會透過大數據的分析,去決定是否需要再派人力去重新搜集、更新街景服務的內容,來提供使用者一個最新、最即時的街景服務內容。

「所以街景服務是地圖裡面我最愛的一項,」魏薌君表示,並不是因為她負責街景計畫才這樣官腔的回答,是因為每當她要去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都可以先透過街景服務先了解景點的外觀跟周遭環境,讓出發前就能對當地更為認識。
下一次在出發旅行前或是前往目的地之前,在螢幕前面先透過街景服務先進行第一部探索的時候,你應該可以更了解這份珍貴資料的「取之不易」,以及它是如何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可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責任編輯:蕭閔云
3 展現網路公民力量or商業行為新戰場?看Google Maps「在地嚮導」身份的誕生


在地圖上點選一個陌生地標時,你是否也會注意網友評論?
其實Google地圖過去一直都有提供給使用者「留言」的功能,但直到2015年時,才給予這些積極留言的人一個明確的身份:在地嚮導(Local Guide),以鼓勵機制跟審核標準,讓這個在地圖裡的「評論」欄位更加活躍。
名為「在地」,只要積極評論全球景點就能成在地嚮導
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是在地嚮導,而「在地」也不是真的僅限於使用者所在的地域,世界各地的景點網友都能寫下評論。而之所以有此服務,是因為Google發現:景點改變的速度比不上團隊更新的速度,透過使用者協助,隨時更新景點的資訊內容、並適時給予評論,能讓最後一哩路的使用更加完善。
有近4年在地嚮導經驗的張玉貞表示,Google地圖的這個評論功能完全實踐了網路公民的力量。
網路公民再現:不受包袱的評論場域
在過去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民眾獲得的資訊都是從大眾媒體而來,當中參雜了許多因素,讓文字的呈現會略顯保守、隱惡揚善,儘管稱不上是假訊息,但無法完全揭露店家的完整狀況;進入網路時代,張玉貞認為Instagram、Facebook的發文多少都有一些炫耀性成分,雖然可以從公開的資訊裡查到資料,但還是不完整,至於YouTube影音內容,資訊量過大,消費者需要的是即時、快速可掌握的內容。

為什麼說Google地圖評論功能是一個網路公民的再現?因為張玉貞認為這裡沒有英雄主義,看評論想要獲得的就是個人觀點,而撰寫評論的人也不會有偶像崇拜的心情,可以就事論事的把地標上的內容忠實呈現,因為沒有包袱,所以可以任意表達意見,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店家可以跟評論者互動,每位在地嚮導都可以寫下自己對店家的想法,而店家也可以有所回應,形成了一個雙向的溝通。
商業合作難免,客觀評論依舊有參考價值
而今年獲選參與Google在地嚮導連結生活大會的Lea,擁有在地嚮導的身份1年多,起先是因為經營個人IG而逐漸接觸到Google評論。她不諱言,很多時候是因為經營Instagram而獲得了店家的邀請、希望能在Google評論裡面也分享正面內容,才開始經營。

但她表示,這也代表Google評論在某個層面上對店家已有影響力,因為留言都具有參考價值,當參考評論在3顆星以下時,的就真的很容易碰到地雷,而且因為在地嚮導們都會很完整的分享內容,讓她在進入場域之前就能了解資訊。
Lea也笑說,不管是不是商業文章的邀請,她最喜歡把一些枝微末節的訊息補充在評論裡面,像是說要不要收取服務費?刷卡方式有哪些?這種在消費者眼中重要的實用資訊,可能是在地嚮導容易在分享環境、美食口感時遺漏的細節,她認為相對重要。
雙重身分使然,在地嚮導最愛「囉唆」
張玉貞也說因為自己同時也是位「使用者」,所以她很能體會使用者想要知道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所以她現在的評論一定會把環境拍得很仔細、甚至用全景的方式讓使用者知道這裡的空間究竟是長什麼樣子,也會把菜單、菜名等一並附上,好讓未來按圖索驥的饕客可以直接點菜,她甚至連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插座」都有想到,哪個位置有插座、或是這裡插座多不多等,都會鉅細彌遺的表達出來。
正因為同時擁有使用者跟在地嚮導的角色,兩位在地嚮導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在去探訪一個新景點前,會將最好跟最壞的評論都瀏覽一遍,在心中有個預期準備。他們也都表示,基本上評論的內容除了主觀感覺以外,大部分都是很忠實的呈現了景點的優點、缺點,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

不過張玉貞也建議,認為Google地圖可以再更人性化一些,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比方餐廳訂位;又或是讓用戶可以先將有興趣的評論儲存起來,對於資訊量大的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一個很方便的功能。
維持評論中立並挖掘新秀,成在地嚮導使命
電影《料理鼠王》裡的美食評論家柯柏在結尾時的一段話,正好對應在地嚮導的評論。他說:「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的平庸事物,可是,有時評論家必須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或許對於還是學生的Lea來說,在地嚮導是個意外之旅,但對於一直是以筆桿維生的張玉貞而言,真誠而真實的分享每個自我體驗是她熱衷且喜愛的事情,在她認為是全新公民領域的Google評論裡頭,在地嚮導可以很輕鬆地做自己,如同柯柏所言、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或許是作為在地嚮導一個最佳的使命跟責任。
責任編輯:蕭閔云
4 Google亞太區主管大推星號分享!Google Maps 3大好用隱藏功能你都會嗎?


地圖對你而言是什麼?用來查詢景點資訊、還是引導你抵達目的地?或是看到好吃、想去的景點先標註打星起來、下次再前往?按照Google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魏薌君的說法,Google地圖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客製化,各種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功能將逐步推出,但是你可曾去了解有哪些「隱藏」的服務?
星號地點能分享?親友驚呼太實用
魏薌君就表示,身邊有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原來地圖上你所標記的每個「星號」,其實是可以進行分類並且以共享清單的方式與他人分享,對於想要知道老饕們都怎麼玩、怎麼走的時候,這樣的功能確實是相對方便很多。

又如果三五好友要一起聚餐,卻又不曉得該選哪間餐廳好的時候,除了可以透過聊天群組如LINE的投票功能外,魏薌君表示使用者也可以用Google地圖建立群組,針對該次聚餐的餐廳進行討論、並在第三方應用程式上執行投票等功能,如此一來大家不僅可以先看一下餐廳的網路評論,也讓Google地圖的使用變得更加多元。
雖然這些功能其實都已經在Google地圖裡上線好一陣子,但是每天打開地圖的使用者可能未曾去「探索」這個應用程式,導致很多功能就被隱藏起來了。魏薌君說,除了清單的分享之外,還有幾個服務是她覺得很棒的功能。
一、探索服務
不僅使用者要探索這個世界,Google地圖也想要主動提供個人化的建議給使用者進行探索,現在你只要點開Google地圖,就會看見下方有一個「探索鄰近地區」的選項。

魏薌君說,她很喜歡這個功能,因為這讓她可以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先透過Google地圖大數據的統計,快速掌握附近可能符合她喜好的景點、餐廳、飯店等;又或是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面,也可以透過探索功能去掌握附近她可能不小心錯過的景點等。Google透過使用者過去在搜尋或是地圖上尋找資訊的相關軌跡,去掌握你可能的喜好,因此推出這個探索鄰近地區的服務。
二、個人定位藍點
打開Google地圖你就能發現這個一直在閃動的藍點,它顯示的是使用者目前的定位,但它其實還能幫你記錄停車地點、也可以「洩漏」你的移動軌跡給你的親友,你知道嗎?
停車時常會忘記停在哪裡的話,可以在下車後打開Google地圖,長按藍點就能儲存停車的位置,對於路痴或是容易遺忘停車地點的人來說是,確實相當方便。不過,這個功能目前僅限於平面停車,如果你是停在地下、地上停車場內或停車塔這種立體空間的話,可能還是要用拍照功能記下樓層跟車位比較實際,這個功能目前還無法幫助儲存這些更近一步的資訊。

另外,我們可能會遇到赴約遲到的狀況,為了要證明你真的還塞在路上,使用者除可以隨意利用通訊軟體的定位功能分享座標外,現在你也可以透過Google地圖的「分享位置資訊」,來與朋友共享你目前所在位置;不僅如此,你還可以設定一個時間長度,讓對方可以在你允許掌握的時間內、追蹤你的行蹤。
三、在地嚮導自動照片分類
2015年正式規劃為「在地嚮導(Local Guide)」的這項服務,目的是希望透過每個使用者去即時協助Google地圖更新圖資與資訊,尤其備受使用者喜愛的就是餐廳的評論分享。

當在地嚮導們分享了各種照片跟評論後,使用者就能依據每位在地嚮導的分享,了解餐廳的環境、餐點、服務等細節,但若是想要針對「類別」去了解的話呢?

近期Google就在在地嚮導裡導入了機器學習的功能,透過大數據的累積讓Google可以主動分類在地嚮導們上傳的照片種類,如餐點、飲料、環境等,尤其當資料數量足夠時,機器學習更能針對不同名稱的菜色進行照片的分類,如此一來,使用者不再需要像過去是以「在地嚮導」為單位進行查詢,而是可以轉而以「類別」來了解店家的特色,更為省時、直覺。
地圖帶你探索世界,你也可以探索地圖讓它能更便利你的生活

在台登場12年的Google地圖,其實一直再更新優化服務與功能,雖然有些功能是某些平台使用者先行,但不妨也打開你的Google地圖APP,說不定你也會發現這些隱藏祕技的好處、幫助你在使用地圖上更加有趣跟方便。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