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健保署合作國家級醫療大數據,林百里:要讓台灣AI醫療成世界第一
廣達、健保署合作國家級醫療大數據,林百里:要讓台灣AI醫療成世界第一

「我有一個夢!我們把台灣做好!台灣的醫療,大家都說No.1,我們等著看!AI醫療也要No.1。」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4日出席健保署合作備忘錄簽訂記者會,精神奕奕宣佈將捐贈醫療平台,協助健保署將25年累積的623億筆資料,發展健保大數據AI應用。

是什麼讓廣達集團大家長在公司上下全面採取封鎖式防疫措施(不出國、視訊跟客戶開會)下,仍公開露面參與記者會?

答案是AI醫療。

林百里
廣達董事長跟健保署長李伯璋都是台大校友。
圖/ 王郁倫攝影

廣達捐贈AI醫療雲軟硬平台

林百里AI醫療大夢早已開始逐步踏實,廣達打造的「人工智慧醫療雲運算整合平台(QOCA AIM)」2019年已跟10幾家醫學中心合作,鎖定癌症跟心臟病兩領域研發,收集血液病理及(核磁共振)MRI資料,利用AI運算建立精準醫療模型。

如今,林百里更大方把這個試行多年,非常穩定的醫療雲軟硬平台(包括高速AI伺服器、儲存設備、軟體技術)捐贈給健保署。

「健保署是更大的資料庫,如果整合得好會是很有用的工具。」林百里興奮說,「這是全國的計畫,不是廣達的計畫,」廣達將打造客製化AI醫療雲平台串接健保署資料庫,讓國內產學都能使用健保署大數據做研發,推動精準醫療向前。

台灣在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抗疫過程交出漂亮成績,林百里也開心地說,「全世界都在看我們!台灣在疫情表現非常成功!台灣健保是第一名,世界都很羨慕,健保署內有非常豐富的健保資料,世界都沒有,所以去年碰到署長就主動提議,廣達想做AI醫療,能否(為健保署)做點事?」促成此次的合作。

健保署鎖定癌症資料庫,建立精準醫療

健保署第一步,將系統性收集特定疾病如肺癌及乳癌醫療資料,建置符合台灣民眾需求的疾病判讀、健康預測的人工智慧模組。

為什麼先選擇癌症?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癌症是目前健保中花費最高的病,大家也對癌症有恐懼,現在同樣的肺癌在不同醫院治療的成績就不一樣,為何有些醫院治療成果好?有些差?廣達將協助清理資料庫裡的垃圾數據、協助發展應用,未來各醫療院所可以分析研究,如何的病人該用怎樣的治療方式,回歸臨床應用。

林百里
廣達技術長張嘉淵是集團AI醫療核心推手之一。
圖/ 王郁倫攝影

台灣醫生畢業後開始投入診療,多是參考國外案例,林百里認為,國外的醫療AI在台灣不見得行得通,因為台灣生活習慣及DNA與國外不同,若台灣能用健保資料庫粹取相關資料產生AI模型,就能做最精準的幫忙。

根據統計,2019年台灣的癌症病人約75萬人,在年度1,104億元健保醫療費用支出中,癌症用藥就佔278億元。

「癌症藥一年花這麼多錢,但每個人不見得得到最好的結果,處方不同,沒有人分析,未來研究團隊可以客觀的看,哪種治療對國人最有幫忙,現在(簽署備忘錄)只是起步。」李伯璋說。

延伸閱讀:全台首個5G遠距醫療計畫啟動!哪3項專科門診最先上線?

林百里:資料如金礦,要慢慢錘鍊

未來不論是想把AI模型拿來健保署資料庫驗證,或是在健保署資料庫中建立新AI模型,提高診斷或精準預測醫療;廣達AI醫療雲平台不僅相容各系統,也能記錄資料處理過程,讓外界學習清理資料的方法,團隊成員共同參與標註,展開模型訓練,讓國內研發能量可以在平台之上累加發展。

「資料如金礦一樣,好的資料很多,不好的也多,要慢慢錘鍊,才能成為好的資料做AI,用在精準醫療上。」林百里說。

由於健保局掌握全球唯一國家級醫療影像巨量資料庫,資料面向最廣,單一醫院數據很難如此全面性,廣達過去從沒有做過這種題目,因此林百里也承諾,雖然備忘錄期限為2年,但2年後還會繼續做下去,因為「完美還要更完美」。

林百里
廣達技術長張嘉淵表示健保署數據數位化已做得很好,廣達此次是提供加速器,加速AI智慧醫療應用,加速健保資料更開放。
圖/ 王郁倫攝影

廣達已跟許多醫院合作建立AI醫療平台,整合不同系統資料,未來健保署資料庫內的資料處理過程也可以紀錄下來,讓外界學習清理資料方法,研究團隊內各成員都能參與資料標註、協同工作,並做模型訓練。

廣達AI醫療雲平台在最多醫療場域運行,健保署掌握全球最大國家級醫療數據庫,兩者合作,勢必將為台灣醫療數據加值擦出火花。

責任編輯:陳映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