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史上第一部OTT專法保護了誰?為何台灣業者異口同聲:不用管太多

一部OTT專法,是解決台灣業者困境所需要的嗎?高喊「需要被保護」,但我們⋯⋯究竟應該被保護些什麼?
2020.07.29 | 3C生活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談起如今的OTT產業,這是在台灣業者口中常常會聽到的一句話。

根據凱度洞察《台灣OTT市場隨選影視戰況分析》統計,台灣前5個最多人付費訂閱的OTT平台,只有一個是台灣本土平台,其他全是國際境外平台。

2016年,隨著「外來者」Netflix、愛奇藝進駐,這一年才被稱之為台灣的「OTT元年」,也正是他們「推波助瀾」,加速台灣消費者的觀影時間,從有線電視轉移到OTT平台,更讓平台的角色晉升為內容產製者,注入龐大的資金和資源,讓台劇有機會再次復甦。

但相反地,在這4年間,台灣本土平台要和國際平台競爭,台劇得在陸劇、韓劇、日劇、美劇的汪洋中搏關注⋯⋯面對資本和資源長期的不對等,讓LiTV創辦人暨董事長錢大衛開始向政府喊話: 請出面管理,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

如今,一部史無前例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以下簡稱OTT專法)草案真的問世了。但是,這真的是所有台灣業者期望的嗎?

他們打破「只有國際平台可以」的魔咒!

《通靈少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2019年之前,舉凡能和韓劇、美劇、陸劇競爭的台劇,要不是與國際業者HBO Asia聯合製作,就是上架Netflix後,才一路紅回台灣來。似乎有國際平台參與,才是票房品質雙重保證的魔咒。

但是《我們的與惡距離》在去年打破了這樣的僵局。

CATCHPLAY在當時擊退Netflix,與HBO一同奪下該劇全球版權,且首播時只限在台灣平台上播放。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_公共電視.jpg
在《我們的與惡距離》上架後1個月,CATCHPLAY+已新增22萬名會員,付費會員人數也翻了1倍,都是過去不曾有過的成績。

到了2020年,一部展現台灣社會底層小人物拚搏的精神,草根味濃厚的《做工的人》也引起熱烈迴響。一共6集、全集累積收看次數突破百萬,創下收視高峰背後,是由myVideo投資、myVideo獨家首播,

做工的人03.jpg
《做工的人》成為今年上半年myVideo戲劇類冠軍,首播播畢後才上架到其他平台。
圖/ 圖片來源/大慕影藝《做工的人》

雖然不像Netflix般流量爆炸的劇集,總是一部接著一部,但這似乎是在證明,台灣業者也有能力搶到,甚至是做出自己的熱門好作品,而面對國際平台的競爭,不是只大喊「需要被保護」,而是一步步摸索出對策與出路。

以營運4年、如今註冊用戶達600萬的CATCHPLAY+來說,目前在台灣、印尼、新加坡三地營運,雖然有超過80%的營業額貢獻自東南亞,但CATCHPLAY集團執行長楊麗貞透露,自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獲得成功後,今年開始把目光放回台灣。

CATCHPLAY+則在歷經數年的討論談判,於今年7月「牽手」國際平台,把HBO GO的內容全數上架平台。接下來還將與文策院共同投資發行公司「影響原創」,產製台灣原創內容。

「4G時代,很多myVideo用戶都來自電信綁約銷售,開機率比較低。這幾年來這類用戶的比率愈來愈低,現在是靠內容,去吸引真正的『活躍用戶』!」台灣大哥大新媒體副總經理李芃君說。

台灣大哥大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myVideo,一步步靠著電信綁約獲得用戶,再到擴展平台內容、擴展通路,上架到凱擘大寬頻機上盒等不同策略營運,堪稱電信商中布局OTT最積極的業者。透過集團資源打仗,也締造出一般業者難以執行的成果,成功從「個人用戶」走向OTT最難打進的「家庭用戶」,如今myVideo的個人用戶與機上盒家庭用戶比例已各佔5:5。

台灣大近來更開始投入自製內容。李芃君表示,在《做工的人》之後,「希望每一季就有兩檔獨特、高規格製作的大檔劇集。」

無論是myVideo,還是CATCHPLAY+,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特點:已經找到與國際平台的共處之道,願意持續地投資產製本土內容⋯⋯透過他們不同的角色定位與觀察,看到了什麼「台灣OTT產業百態」?

OTT 專法 myVideo CATCHPLAY
台灣大哥大新媒體副總經理李芃君(上)與CATCHPLAY集團執行長楊麗貞(下),向《數位時代》分享產業觀察,以下各自簡稱myVideo與CATCHPLAY。
圖/ 蔡仁譯攝影/《數位時代》製作

Q:從2016「OTT元年」再到「OTT專法」,這4年產業發生什麼轉變?

myVideo
在2014年,經營OTT平台的業者都還是以三大電信商為主,隨著2016年Netflix、愛奇藝進來,隔年抖音也跟著來,我們以廣義的OTT影音平台來講,現在已經把產值和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拱到最大了。

我常說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最好」是針對上游業者,當平台都需要內容,而且都希望投資獨家內容,對創作人的需求大幅提升,他們的作品不只在台灣,在全球也可以被看到;「最壞」則是指平台業者,我必須要有夠多夠好的內容,消費者才會買單,但大家真的很競爭、殺價殺很兇。

CATCHPLAY
你應該很少看到一些公司,可以在這麼集中的時間內快速崛起,然後又很快解散,甚至過去在矽谷,頂多就是這個速度。像是東南亞的iflix和Hooq,每一家都砸了3~4億美元,前陣子一個賣給騰訊、一個收了。

大家在過去三、四年對市場過度樂觀,其實,這會是一場馬拉松。想砸錢砸個幾年就要轉正(獲利)、IPO(首次公開發行),實際上沒有那麼順利。現在還站在這個比賽場上的人都在想:我的投資怎麼回收?我的下一步是什麼?我要想辦法跟別人合作嗎?還是我要收了?我要怎麼樣活下來?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Q:國際OTT相繼在台灣上線,對本土業者來說影響是什麼?

myVideo
我覺得最大的影響是在內容的採購上,大家都希望去拿一些好的內容,無論是投資本土的影視創作,或者是買韓劇、陸劇。可是,國際平台常常站在最上游處,要搶就搶全球獨家,都是Netflix跟愛奇藝在搶⋯⋯不要說台灣獨立經營的平台,就連我們也不可能搶全球獨家,然後再分銷給其他的平台,以這方面來看,台灣業者真的是弱勢。

但產業競爭其實就是這麼現實殘酷,我們其實很希望扶植台灣的文創內容,業者間採取合作的方式,不是拿下全球獨家後,電視台和其他的OTT平台都不能播,這會影響到台灣消費者的觀影便利性,讓消費者能盡可能地看到作品,我覺得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CATCHPLAY
擠壓是難免,但說實在的,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因為我們有在海外營運,走了一圈下來,也了解新加坡、印尼的法規跟市場趨勢,我覺得OTT不能管太多,要管的應該是很基礎的問題:消費者權益、稅收、分級制度⋯⋯等等。

商業世界的事情,本來就是政府管愈少愈好,能夠活下來的,自然就會活下來,不能活下來的,讓政府一直補助,也不是長久之道,政府應該做的是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不該限制的就不要規定。

Q:專法部分用意是要保護台灣業者,你覺得需要被保護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myVideo
我認為該被保護的不是平台業者,而是消費者權益。另外,我們還是自私一點,希望任何的發展對國內產業都需要有利,因為如果愛奇藝和Netflix獨大,但平台上如果99%都是國外內容,對台灣的文化產業不是好事,但不是要用管制的方式限制他們,要他們一定要怎麼做,應該是要扶植上游產業,讓他們能跟國際接軌,讓他們擁有國際級的水準,才有和國際平台頻繁合作的可能。

產業健康發展其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文化部有補助、文策院有投資,我覺得都是健康的。在產業好的時候,應該要把上游的生態系構建起來,不然等真的不好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CATCHPLAY
其實OTT產業是一個傳統銀行或財務看不懂的產業,我們自己要找錢是困難的。尤其要在台灣,他們對這個產業的理解度、願意承擔的風險很低。我反倒覺得,OTT要欣欣向榮的話,應該在投資的條件上盡量放寬,也鼓勵台灣的借款方給予更多支持。

另外關於內容,應該要從內容本身的發展來看,內容自己要救內容,而不是靠量的限制或是比例去救,沒有意義。為什麼我們想要進入台劇原創,其實不只是給錢,而是怎麼樣建立一個生態鏈,把有創意的人拉進來,給予他們市場的世界觀或是市場性訓練,把這些東西帶進他的創作。台灣過去真的就是手工業,現在把它變成一個工業,需要讓這些創作者的觀念變大,願意把全世界觀眾當作你的觀眾,你願意為觀眾創作,而不是為自己想要講什麼去創作,我覺得這是台灣內容發展中最需要的。

Q:怎麼看待台灣OTT產業未來?

myVideo
前陣子有一些台劇在愛奇藝和Netflix,或是其他OTT平台上表現非常好,帶動了整個台劇的氛圍,2020年確實是台灣影視創作一個爆發的起點。我覺得未來5年,上游產業的提升會非常明顯,更多台灣的文創內容會被看到。

過去一部劇,大多是電視台委製、預算有限,現在有OTT平台挹注,如果預算增加一倍、三倍,創作者原先累積的能量就能充分發揮。作品可以在電視台上播,也可以在OTT上播,甚至可以播到國際上,如果反饋好,又會吸引更多資金再投入到上游產業,上游產業就會很忙。

CATCHPLAY
這麼多家業者,本來就是過多了。一個市場真的能夠活下來的,我覺得頂多兩、三家,就一家最厲害,第二家可能還勉強撐著,第三家以後可能都被拉很遠。整合是一定會發生,但是這個整合一定會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就像我們和HBO的合作,但是我覺得這會是好的,會讓台灣的環境回到比較健康的狀態。

經過這三、四年的,大家嘗試很多不同的東西後,我覺得會開始更理性吧!理性絕對是好事。

在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很多人都拿大錢進來要拍台劇。《與惡》一集預算才400萬,現在每一個台劇都喊到500、800、1000萬,這種非理性的做法就像OTT平台經營一樣,市場明明就沒有辦法那麼快回收。要維持理性的說NO,反倒才是對的事情,否則會泡沫化,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OTT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