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流行音樂中心9月5日登場!表演廳率先啟用,3大場館設計、硬體空間解析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9月5日登場!表演廳率先啟用,3大場館設計、硬體空間解析

從發想到興建完成歷經17年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Taipei Music Center),即將於9月5日正式開幕!這座外型如寶石般璀璨,由三大場館表演廳、文化館和音樂產業館建築組成的音樂殿堂,將集結表演、科技、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訓四合一功能,以成為全亞洲最好的流行音樂據點為目標。

三大場館匯成台灣流行音樂的心臟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03.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座落在捷運南港、昆陽站開闊腹地上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是由美國RUR Architecture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其靈感源自於羅馬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以環繞式廣場空間的概念結合藝術、商業、市集和演出活動;南北基地由造型天橋串聯,三棟主建築位於同一水平線,除了加強建築的統一性,也以視覺軸線引領參觀者至不同目的。

表演廳:融入台灣山巒意象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01.jpg
圖/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位於北基地的「表演廳」是一座地上五層、地下三層的建築,外型模擬台灣山岳重巒疊嶂的造型,也期許台灣流行音樂邁入新的世紀。表演廳將於9月5日率先啟用,場館最多能夠容納約5,000人以上,是北台灣唯一針對流行音樂演出設計的中型場館,提供了出生萌芽的音樂人猶如「第二哩路」的跳躍空間。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02.jpg
圖/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流行音樂文化館:致敬未來,累積傳承

流行音樂文化館為地上六層的立方體建築,也是國內第一座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展覽館。建築外觀為條狀金屬飾板與混凝土外牆,金屬片的角度變化隱約顯現音樂性的波紋起伏。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11.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未來該館將規劃常設展及特展,整理並展示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此外,館內除了展示靜態文物,還將結合影片及多媒體等互動裝置,讓台灣流行音的發展脈絡更加鮮活地呈現在民眾眼前。在完工開館之時,場館周圍也將會有小店、露天輕食咖啡的出現,同時還將會舉辦戶外簽唱活動與市集。

產業區:音樂人才的孵育基地

猶如璀璨寶石的「產業區」將成為未來流行音樂人才的孵育基地,結合了音樂展演空間、錄音室、排練室、練團室、辦公空間等,串連起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打造完善的產業園區,以培育新一代的音樂產業人才並形成產業聚落為要務。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12.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產業區的主體底部共有四間Live House,分別可容納200至1600人;而上部樓層則規劃了音樂教室、錄音工作室、整排室及音樂主題餐廳等設施。

北流四寶 頂級硬體空間配置

除了建築外型、場館功能到位之外,對於音樂迷來說,硬體設備是否達到高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對此,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四寶將能幫助演唱會的品質大幅提升。

01 全臺最大專業場館隔音門

北流隔音門總寬約16米、高約10米,採左右對開方式。隔音門可有效杜絕場內外聲音,減低噪音污染,讓演出團隊擁有最安心的演出場所。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08.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02 法國 L-Acoustics K2 音響系統

世界三大音響品牌之一,是國內外歌手愛用品牌。針對表演廳場地特性精心調整吊掛角度,使音響系統達到最完美的表現,提 供各區域觀眾最高品質的音場。

03 母桁架(Mother truss)設計

為減少工作人員上貓道進行高空作業如燈光、 LED 屏幕及特效時的危險,可直接將母桁架降至一樓平面高度,架設完畢後升高至所需高度,提供安全的施作環境。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07.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04 電動升降舞台

由 14 塊舞台區塊組合而成,可配合演出單位所需舞台模式事前做出對應的舞台設計,不僅可減少硬體廠商進場施工架設舞台的時間,也可減少舞台耗材,達到環保目的。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10.jpg
圖/ 圖片提供/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整合了5G科技與創新應用,提供表演廳館內5G訊號,成為台灣首座 5G 運用及商轉的表演場館。北流表演廳預計於9月5日開館營運;文化館、產業區則預計於2021年陸續開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號
電話:02-2788-6620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usicCenter/
交通方式:
1、由4號出口出站步行至向陽路左轉,並過斜對角馬路後向市民大道八段前行,場館即在左側方向,約步行8分鐘抵達。
2、由1A連通道出站,沿指標前行至CITYLINK B棟,由一樓走出大門後,沿市民大道向西步行約11分鐘抵達。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

關鍵字: #串流影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