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服裝產業2020年兵敗如山倒,浩劫餘生的品牌們下一步怎麼走?

2020上半年,新冠狀病毒侵襲全球,對服裝產業造成莫大衝擊,至少十逾間品牌因此隕落,其餘品牌又如何從這場浩劫中倖存,甚至邁出下一步?

「這是二戰後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今年4月,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如此形容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對經濟帶來的浩劫。顧問公司麥肯錫4月調查發現,即使是沒有實行嚴格封鎖的國家,消費者造訪實體門市消費的意願大跌70%至80%。美國普查局資料更顯示,2020年3至5月服飾及配件銷售額崩跌至去年的3分之1,下滑到約220億美元。

服裝產業在這場世紀危機中深受其害。諮詢公司伍德.麥肯錫(Wood Mackenzie)在一份報告中揭示,今年2至5月全球服飾銷量大崩盤,美國受創尤其嚴重,4月及5月銷售額分別衰退87%及63%。在這風雨飄搖的時期,生計頓失的服裝產業兵敗如山倒,至少十餘間大型服裝業者因此破產關門。

突如其來的瘟疫殺得全球服飾品牌猝不及防,各地門市被迫關閉,中高端品牌J.Crew在5月初宣布破產。快時尚也未能倖免,UNIQLO 3至5月財季營收依舊下滑4成,2020財年營收也較前年衰退12%。

服裝品牌破產清單
疫情肆虐全球期間,以往服裝產業倚賴的商業模式頓時失靈,眾多品牌陷入破產危機。
圖/ 數位時代/沈佑穎製作

COVID-19爆發的時間點,正好是服裝換季、品牌紛紛推出春夏新品的銷售旺季,然而疫情將這個含苞待放的春天變成刺骨凜冽的銷售寒冬。服裝產業原先的痼疾更被疫情放大,導致品牌如骨牌般接連倒下。這些倖存下來的服裝業者,會如何尋找未來出路?又能否在浩劫餘生後重振旗鼓?

實體門市無預警關門,賣不掉的服飾被迫過氣

服裝產業在疫情下受災慘重最直觀的原因,便在於服裝銷售重度仰賴實體門市。即使發展電商早已成為口號,絕大部分服裝銷售額仍集中於線下,一旦門市被迫關閉,等同斷絕大部分的營收來源。

且時尚服裝產業特性,又加劇疫情對服裝品牌的殺傷力。為了籌備換季所需的商品,服裝業者往往必須在正式銷售前積壓大量庫存,然而疫情爆發後堆積的服飾無處可去。服裝業者預先花費大量資金進貨、生產,卻無法如預期銷售,最終導致服裝產業大舉潰敗的局面。

Zara已率先宣布將關閉1,200家實體門市,未來將更聚焦電商服務;H&M也同樣計畫明年將關閉250家門市,衝刺線上銷售發展。

《經濟學人》則指出,雖然服飾不像食物有著明確保存期限,沒有過期的疑慮,卻會很快過時──有時甚至比正常的換季速度還要來得更迅速。意即無處可去的大量服飾,會在囤積的過程中快速失去價值,可能還未風光過,就淪為必須特價求售的過氣商品。

h&m_flickr_jeepersmedia_16351797252_Mike Mozart.jp
時裝雖不像食物沒有保存期限,但卻會快速過氣失去價值。

按照顧客需求的「隨選服務」(On Demand),可能會是時尚服裝產業的一種可能走向。 《富比士》指出,隨選服裝製造商OnPoint Manufacturing創辦人柯比.貝斯特(Kirby Best)表示,客戶再也不必下單數百種可能永遠賣不掉的商品,不必堆積庫存也減少浪費。

Gucci、聖羅蘭等品牌則都宣布退出時裝周,降低推出新服飾的頻率。 Gucci創意總監亞麗山卓.米歇爾(Alessandro Michele)表示,未來時裝周減少為每年兩次,且展出服裝不再有季節之分,「服裝的生命應該更長。」

在家辦公正夯,「運動褲」登服裝主流

當人們在疫情下關緊大門、褪去華裳,運動褲與休閒服便成為唯一的時尚。沒有人會為居家生活添購絢麗服飾,在這個特殊時期,民眾更重視實用性,不夠舒適的服飾毫無吸引力。

牛仔褲 便成為這股趨勢下的犧牲者,牛仔褲品牌True Religion、Lucky Brand、G Star RAW都在疫情期間宣布破產,其中True Religion更是美國第一個於疫情中倒下的服飾品牌。

西裝遭遇了類似的困境。被稱為是美國總統御用西裝品牌的Brooks Brother也宣布破產。這間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品牌, 曾為林肯、羅斯福、甘迺迪到歐巴馬、川普等41位美國總統訂製西裝 ,卻仍敵不過疫情驟變。

Brooks Brothers
有「總統御用西裝品牌」之稱的Brooks Brother,不敵疫情下居家辦公的趨勢宣告破產。
圖/ Brooks Brothers

義大利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同名創辦人也坦承,疫情爆發後他已經好幾個月沒穿過西裝,遑論購買一套新西裝。《路透社》提到,為了適應疫情下非正裝的趨勢,已經有品牌著手開發質料更有彈性、耐髒污的新款西裝。

其餘服飾品牌也沒有漏看注重實用性的「運動褲潮流」。UNIQLO是將這股趨勢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業者, 從防疫運動褲、面向視訊會議的T恤到推出「在家辦公」系列產品,完全契合疫情下的穿搭趨勢,使最近一個季度營收大幅超過預期,回升至與去年相仿的成績

不光大品牌如此,新加坡小型品牌Esse則在疫情下尋求與寢具公司合作,使用對方剩餘的布料,來設計適合居家防疫時穿著的服裝。

供應鏈陷入崩壞危機,產地多元化能否成解方?

服裝產業的供應鏈生態,也在疫情下面臨崩壞邊緣。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服飾產業的生產基地大多設於中國與東南亞,因此當武漢肺炎起初於中國爆發時,服飾產業的供應鏈頓時停擺。中國還是棉花、布料及絲綢的主要輸出國。

小型品牌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中國時裝設計師陳序之從2017年起將產線全部轉移至中國,然而疫情爆發使得工廠紛紛暫停運轉,他無奈表示,產品交貨時間因而遞延,使得2月的銷售關鍵時期無法順利出貨。

而一些品牌則歸功於更多元化的供應鏈得以減輕衝擊, H&M及Zara在北非及土耳其都擁有生產基地,能夠視情況轉移產量需求;Levi’s則因中美貿易戰及早分散供應商至其餘地區,從而避開影響

服裝產業轉型5大趨勢
面對服裝產業空前的危機,各大業者也從不同面向著手,試圖在疫情下求得一線生機。
圖/ 數位時代/沈佑穎製作

隨著3、4月疫情傳播至歐美地區,零售商及品牌更大砍訂單,或強迫東南亞製造商以更低的價格出售服飾, 一夕之間數十億美元的訂單蒸發,導致位於供應鏈中端的紡織業者難以為繼 ,《BBC》就指出,有美國品牌要求紡織業者給予多達30%的折扣。

供應鏈的多元化、回流也因而成為話題。《富比士》就提到,若將廠房設在銷售市場附近,能有效降低庫存,達成即產即銷的供應模式,也有助於降低堆積庫存遇上劇變時對服裝業者的衝擊。

品牌價值更受消費者看重,永續環保趨勢崛起

「非必需品」的特性也令服飾成為手頭不寬裕時,民眾優先捨棄購買的商品,再加上隨著環保意識覺醒,時裝產業對地球造成的嚴重污染,也是近年勸退消費者的理由。

為了提昇民眾疫情下的消費意願,強化品牌形象成為品牌應對疫情危機的重要手段。知名時尚雜誌《Vogue》總編輯安娜.溫圖(Anna Wintour)認為,民眾將會更重視符合自身價值觀、永續精神的品牌,有意識地進行消費,「我認為他們會非常看重永續性,以及產品的價值所在。」

白俄羅斯時裝委員會就舉辦了一場「道德時裝週」,希望喚起對塑膠製品可能造成污染的環保意識。許多品牌也開始將目光放在創造與永續性的連結上,使用更為環保的材料。

孕婦裝品牌Emilia George便推出Fabrics Matter系列產品,使用竹纖維、酮氨嫘縈與天絲(Tencel Luxe)等環保材料製成;Gucci也推出了第一款環保商品系列Off Grid,同樣均採用可再生材質。

武漢肺炎對各行各業造成莫大的震撼,服裝產業體質不佳的各種缺憾,也都在疫情衝擊下顯露無遺,縱然導致許多業者半途命殞,倖存下來的品牌將加快數位轉型的步調,正視過往模式存在的弊病。最終,服裝產業將變得更具彈性、符合時代趨勢。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武漢肺炎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