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兩旁的服裝門市敞開,裡頭卻只有稀落的身影。
武漢肺炎猛烈的攻勢,令時裝業者毫無招架之力,消費者被趕出富麗堂皇的實體門市、華美服飾冷清地掛在架上無人問津,快時尚產業維繫數十年的商業模式被一場瘟疫無情摧毀。
全球服裝產業都因武漢肺炎陷入蕭條,快時尚也無法從中倖免。4月時,Zara母公司Inditex總數約7,400家的門市中,超過6,000家暫停營業,導致當月營業額蒸發72%;美國時裝業者Gap更一度付不出店面租金,被賽門房地產集團(Simon Property)控告求償6,590萬美元。
當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各地快時尚據點被迫熄燈。今年第二季,UNIQLO全球營收嚴重衰退4成;Inditex營收同樣重挫44%;H&M也因庫存過多難以銷出,不得不計畫於2021年縮減250家實體門市。
篤信實體門市是重心,UNIQLO從虛實整合找出下一步
儘管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快時尚三巨頭卻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反倒快速克服銷售困境。最近一個季度(6月至8月),UNIQLO單店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0%。
其母公司Fast Retailing股價更揮別疫情低潮,與3月低谷相比回升逾8成,因此拉近在市值上與Inditex的距離。年初時,Inditex市值仍接近Fast Retailing的兩倍,然而9月時兩者間的差距已不足30%。
UNIQLO能夠快速渡過難關,一部分歸功於為對新常態的洞察,推出瞄準遠端辦公、居家休閒的服飾商品,6月發表的AIRism口罩更順利帶動一波人潮重返實體門市。
另一方面,UNIQLO宣佈在大阪建立日本第二座自動化電商倉庫,擴大三天到貨的服務範圍,下一步還計畫拓展至東南亞、中國及美國等地,預計將投資1,000億日圓。
但與紛紛縮減實體的同業相比,UNIQLO創辦人柳井正相信實體門市仍無法被取代,「電商只是現實世界的仿造品,不可能超越真品。」他更看重「虛實整合」。例如,UNIQLO在防疫期間積極推廣「線上下單,到店取貨」的營運模式,這種作法民眾不必在門市久留,有時又比送貨到府更有效率。
6月開張的原宿店也是虛實整合的成功案例,有著240塊螢幕的穿搭牆會顯示各種服裝搭配,可以提供消費者所有相關商品的資訊與擺放位置;民眾還可以透過手機App線上設計T恤圖樣,並於店內取貨。
關1,200家門市衝刺電商,Zara用小標籤即刻轉型
這次疫情迫使快時尚業者必須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一向依靠大舉展店成長的Zara,6月也宣佈將關1,200家門市,並預告未來3年內將投資10億歐元加速電商發展。不過最新一個季度中,其母公司Inditex的電商訂單更激增74%,為快時尚的復甦迎來曙光。
身為快時尚界的龍頭,Zara面對疫情的反應毫不遲疑。《彭博社》指出,他們利用在產品中導入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追蹤技術全盤掌握門市庫存,讓倉庫內、架上的服飾得以在電商平台上出售。
別在服飾上的RFID標籤,當進入物流中心就會啟用,並在銷售後失效,拜這項技術所賜,Inditex得以在7月底前,快速清掉約19%的庫存服飾。
Zara一向奉行低庫存策略,在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及土耳其的生產基地製造,並由西班牙物流中心每兩週一次配送至全球各地,讓店內永遠擺著最新穎潮流的服飾。
在地生產、靈活的物流及電商是Zara減輕受創的原因,而RFID成為串連這之間的橋樑。再加上門市陸續重啟,母公司Inditex第二季淨利達到2.14億歐元,扭轉第一季慘虧4.09億歐元的窘況。
經過這次疫情考驗,Inditex已將加強數位化作為第一目標,計畫2020年內在旗下所有品牌導入RFID標籤,並設下2022年電商營收比例提昇至25%的目標。
H&M加速永續時尚,塑造品牌價值更重要
H&M第二季(3月至5月)也因武漢肺炎損失慘重,虧損達50億克朗,然而第三季卻快速反彈,6月至8月財報淨利恢復至20億克朗(約新台幣65億元),超出外界預期的1.91億克朗10倍之多。
縱然有驚無險跨越營運泥淖,疫情間喚起討論的環保時尚議題並沒有因此被淡忘。知名時尚雜誌《Vogue》總編輯安娜.溫圖(Anna Wintour)曾預言,消費者將更在意永續性及產品的價值,重視時尚帶來的意義。
H&M也藉由這個機會,再次強調他們將持續推動環保時尚,目標2030年前所有原料都可回收再利用。H&M永續長安娜.格達(Anna Gedda)指出,「我們發覺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永續性的影響,認識到什麼對他們是真正重要的,以及想過怎樣的生活。」
今年H&M環保時裝系列Conscious Exclusive,也採用新的環保人造纖維製作;而為提高供應鏈透明度,旗下高端品牌COS今年也與中國區塊鏈平台唯鏈合作,利用區塊鏈紀錄下服飾從羊毛到商店的歷程。
同時H&M也不斷嘗試服飾租賃、衣物修補等各種延長服裝壽命的商業模式,COS近期更推出二手服飾販售平台Resell,提供顧客銷售舊衣服的線上管道,H&M聲稱僅從中抽取10%手續費負擔營運成本。
快時尚巨頭雖遭遇疫情的無情摧殘,憑借各自的本領如今都已一一度過險境,面對震撼教育後的新常態,他們是會繼續依循過往規劃好的軌道?還是引領快時尚產業走出不一樣道路?快時尚巨頭將因此發生什麼樣的突變,可說相當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