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攜手淡江打造全台首座「全雲端校園」!每年培育6千名AI人才,還有哪些智能計畫?
微軟攜手淡江打造全台首座「全雲端校園」!每年培育6千名AI人才,還有哪些智能計畫?

「很榮幸宣布這是全台灣第一所全雲端校園,」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分享這個令人振奮的訊息,而合作的對象正是國內的私立名校淡江大學,「因為微軟相信,校園能扮演著賦能學生數位素養的關鍵角色。」

透過這次雙方的合作,打造出一個能融合教育的沈浸式學習體驗,讓學生從校園中的行政到學習都能感受到雲端甚至是AI(人工智慧)的無所不在,藉此啟發學生主動學習AI技能。

微軟給自己的使命跟目標

10月底時,微軟大動作宣佈在台的投資計劃,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資料中心落地,當時孫基康喊出不只要在2024年為台灣創造出逾3,000億新台幣的經濟產值,更要培育出20萬個產業數位人才及創造3萬個工作機會,是微軟給自己的使命跟目標。

也因此,這次與淡江大學首次打造的全雲端校園,微軟也希望能成為AI與數位人才的孵化器,以每年培育出6,000名具雲端素養的跨領域人才為目標。

微軟 孫基康
孫基康表示,這是微軟攜手淡江打造的第一座全雲端校園,希望未來每年能培育6000名具雲端素養的跨領域人才。
圖/ 簡永昌攝影

延伸閱讀:微軟資料中心正式落地,孫基康:4年內創造逾3,000億產值!在台最大投資案有何意義?

從104人力銀行過去所做的調查中可以發現,2014年平均每個月有2468個AI相關的工作機會,2019年已達到每月7926個,相當於成長221%;且根據國發會的統計,由於人工智慧跟數位轉型的興起,到了2030年市場上對於數位轉型的人才缺口將超過8.3萬名。

對此,淡江大學校長葛煥昭就表示,當全球都在面臨數位轉型之際,學校更是責無旁貸,要扛起產業人才培育的重擔,而與微軟的合作、透過微軟在雲端領域的專業,能加速淡江大學的師生擁有更好的雲端體驗與智慧化環境,「不只是每年培育6000名人才,更要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葛煥昭說。

而根據淡江大學所公布的資訊,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的大一入學新生為6,170人(含專班),若依照微軟跟淡江所喊出的數字來看,那幾乎是未來每一位從淡江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會是鍍金的AI數位人才。

行政、學習、研究黃金三角,打造全雲端校園

不過,這並非微軟首次與校園合作。早在今年7月,微軟就曾宣布與東吳大學進修推廣部合作,啟動人才培育計畫,將打造一條龍的服務,希望能孕育更多的AI數位人才來滿足市場的需要,而這與淡江大學的全雲端校園又有何差異?

孫基康表示,跟東吳大學進修推廣部的合作只有聚焦在「學習」的領域上,而這次跟淡江的合作則是遍及了「行政」、「研究」及「學習」,相比之下更為全面;另一方面,東吳的對象主要是已經有在職經驗的人士進行技能的升級,與淡江的合作則是將AI的種子直接埋入大學新鮮人的心中,讓他們更能直接體驗到雲端所帶來的數位時代。

微軟 x 東吳大學
今年中微軟也與東吳大學進修推廣部啟動人才培育計畫,主要是聚焦於「學習」領域,透過微軟的線上課程並搭配認證考試加值個人職場技能。
圖/ 微軟提供

從「行政」端下手,讓校園的行政都可以上雲,不只是加速了行政服務的流程跟速度,學生也可以從雲端上獲取所需要的服務,校園的建置成本也能大幅降低,但這樣還無法滿足培育人才的目標。

至於「學習」的領域,則能讓學生享受雲端課程,搭配Microsoft Teams的iClass行動學習平台,目前已經有超過4000門課程與超過千位的老師將課程數位化,達到學習不停滯。另外,淡江大學也打造了「AI創智學院」,未來將導入微軟的課程資源,當中包括了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滿足學生賦能(Empowering)的需求。

不過,這些替自己加值的課程在現階段淡江大學的規劃中,是屬於鼓勵、選修的課程,但校方仍會積極透過教授的研究計畫,讓參與研究計畫的學生能從中了解到自己在數位轉型、人工智慧領域的不足,引導學生自發性的學習。

微軟 淡江 雲端校園
全雲端校園靠著行政、學習跟研究三個不同的面向,構成一個讓師生可以有更科技的體驗環境,也希望啟動學子對於AI技能的重視。
圖/ 微軟提供

另外「研究」的部分,有鑒於淡江大學在數理、自然等科系上也有不少研究計畫,過去相關運算可能費時費力,校方也需要購置大量的機房來滿足研究的需求,而如今透過全雲端校園的打造,也能將資料上傳到雲端進行運算,加速研究計畫的成果。

而這些建置將不只有學生受惠,包括老師跟行政人員,也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全雲端校園的便利性。不只是學校透過計畫跟全雲端校園的打造來刺激學生學習的動機,微軟也再三強調,學生學習後所考取微軟的相關認證,放在如LinkedIn的求職網站上,對於應徵工作絕對有幫助。

淡江打造AI創智學院,實踐烏托邦理想

在這次全雲端校園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的「AI創智學院」,其實是今年8月才落成、11月才剛啟用。

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博士就透露,這個學院斥資了近4,000萬打造,尚有軟體的部分需要繼續擴充,預計將於110學年度的時候開放給學生更完整、多元的線上課程內容,他也透後屆時將不只有微軟的內容,也同樣會導入Google、Amazon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有更完整的選擇強化自身在AI時代下的技能。

淡江AI創智學院
淡江大學斥資近4000萬打造AI創智學院,在這次全雲端校園的計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圖/ 簡永昌攝影

李宗翰表示,AI創智學院規劃了5個AI的學程、4個遠端課程、4個應用平台以及4格實境場域,就學習課程來說,他表示是選取了目前最重要的領域,包括數據科學、物聯網、雲/霧邊緣運算等;至於在應用平台部分,更細分為載量資料平台、資料寶庫平台、證照認證平台及產學研應合平台,其中李宗翰更強調,產學研應合平台有別於一般大學多打造產學平台,加入研究單位是希望可以讓應用的面向更廣,活化專利的推廣。

「AI創智學院的夢想,就是以淡江大學為基地打造一個淡水的烏托邦,」李宗翰分享到,他希望AI的體驗,不只是讓學生能意識到未來要步入職場的技能加值,也要能夠讓社區的長輩享受到AI的好處才是。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微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