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怎麼了?銷售衰退50%背後,產品長不願面對的真相
Gogoro怎麼了?銷售衰退50%背後,產品長不願面對的真相

Gogoro看似發展不錯,截至目前Gogoro擁有近35萬名車主,佔整體1,400萬輛機車市場2%比例,其餘9成還是選擇燃油機車。

2020年卻是Gogoro極度衰退的一年,與離高峰相比直接腰斬,究竟衰退的理由為何?Gogoro產品長認為是年輕人不買車,真的是這個理由嗎?還是Gogoro產品策略出了問題?

先是看到Gogoro產品長在 2020年Meet Taipei(台北創新創業嘉年華)論壇上,滿腹牢騷地跟記者說:「2020是不可預期的一年,(電動車)也碰到許多的逆風!……雖然車輛技術將有重大突破,但未來年輕人可能不再買車了!」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業績下滑,只是因為年輕人不再買車了?

產品長彭明義補充說道:以前年輕人畢業都要買一台機車,但現在可以使用WeMo、GoShare等共享交通工具。

The News Lens3.png
wemo是臺灣的一個共享機車品牌,提供電動機車即時租借服務,目前營運範圍主要在雙北及高雄的部分區域。
圖/ The News Lens3

看似有其理由,Gogoro佈局共享機車Goshare於全台灣主要城市,長期來看絕對會侵蝕電動機車銷量,不過Gogoro目前衰退的理由,真的是如此嗎?

先來看看今年的gogoro怎麼了。

1_y6m6PTecutHdy09N_TUDhg
數據顯示,2020年電動機車銷量暴跌,汽油款機車逆勢增加。根據交通部資料,今年前十月機車掛牌數來到78.5萬餘輛、年增近一成。其中,電動機車去年平均市占率仍有18.7%,今年前十月只剩9.3%、呈現腰斬,而汽油機車則重回九成大關。
圖/ 作者提供

可能大家不知道,台灣總體機車市場(含油車及電動車)2020下半年銷售成績,實際上是創新高的,11 月更是一舉衝破 10 萬大關( 108,734 輛),是今年以及歷年 11 月的最高紀錄,樂觀估計今年台灣機車銷售將達到一百萬輛之譜。

說未來年輕人將不再買車?目前還看不出來。

但已經看到的隱憂是,年輕人現在不願意買Gogoro了。

這是Gogoro產品長似乎不願面對的真相,其實產品長於論壇發言裡也有提到表面上出現的問題,包括去年銷售量爆炸性成長以後:Gogoro面臨後勤維修不足、外送員吃到飽資費以及電池合約(可參作者前篇:Gogoro遲早要面對的法律合約)爭議,在使用者服務端出現許多問題,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付費心情不開心,導致車主棄坑。

Gogoro管理階層很喜歡說:
「台灣是很好的試驗場,因為消費者非常強調C/P值。」
但這句話喊久了,可能會忘記自身潛在問題,前述都是服務本身出問題,跟C/P值無關。接下來,我就要來談談C/P值。

gogoro-goshare-sharing-energy.jpg
Gogoro在去年銷售量爆炸性成長以後,面臨後勤維修不足、外送員吃到飽資費以及電池合約爭議,在使用者服務端出現許多問題,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讓車主棄坑。

Gogoro就是太貴了

如果去問所有Gogoro內部為何今年會大幅衰退,我估計第一個冒出的理由,大家一定會回答:因為今年電動機車的政府補助較去年縮水了。

今年起工業局電動機車補助從1萬降為7千元,環保署則取消「新購」電動機車補助3000元,只補助汰舊換新七期燃油機車/電動機車5,000元。

電動機車銷量跌26%、5年來首次退步!補助減少後業者如何應對?專家分析解法

如果售價不變,2020年購車的確比2019年購車貴了一些,而Gogoro2020年也未調整售價,因此導致銷售雪崩下滑。但我認為,如果是因為「補助」這種外部因素的消失,就會導致產品銷售雪崩下滑,代表這個產品的競爭力有問題。

必須要說,Gogoro自2012年高速發展以來,到今天Gogoro產品銷售第一次巨幅下滑,其核心問題不是補助,就是「太貴了」。

考量到Gogoro真正的商業模式,跟傳統電車車廠不同,可以看到光陽與睿能的比較:

光陽電動機車
光陽的商業模式是機車銷售,且以充電為主、換電為輔;Gogoro則是以換電為輔,主要收入由能源系統授權與管理費構成。
圖/ 光陽

光陽是靠機車買斷銷售賺取利潤,而睿能(Gogoro)是賣電租電池(能源系統)及售後服務,收取類似於電信月租費的模式獲利,而賣車只是擴大Gogoro生態系的手段之一。

光陽無懼中華結盟Gogoro、端百萬電動重機進軍歐洲!柯勝峯:海外才是主戰場

商業模式不同,降價應是合乎商業邏輯的舉動

既然二者商業模式不同,電動機車的售價策略很明顯應區隔,Gogoro應該要盡可能讓機車售價壓低,以擴大使用者數量增加商業模式的利基,整個生產製造規模擴大,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進而跟其他上游製造商砍價(然後繼續降價)。

同時,因為電動車屬於新興科技產業,電池的製造、能源系統性的建置等固定成本會隨時間經過及生態圈擴大大幅下降,因此幾乎每年都有大幅調整售價的機會。而且重點是,降價是合乎商業邏輯的舉動,因為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就是如此。

特斯拉今年又降價了,今年五月正式宣佈下調中國製Model 3車輛售價,由去年上市至今已由36.39萬元人民幣(約153.89萬元台幣)降至24.99萬元人民幣(約105.68萬元台幣)。

特斯拉Model 3.JPG
特斯拉為美國電動車大廠,今年五月正式宣佈下調中國製Model 3車輛售價,由去年上市至今已由36.39萬元人民幣(約153.89萬元台幣)降至24.99萬元人民幣(約105.68萬元台幣)。
圖/ 好奇心日報

跟特斯拉一樣身為賣系統賣生態圈不靠單純靠賣車的Gogoro,我非常訝異Gogoro在2020年如此「安於現狀」,殊不知現狀早已經改變,政府補助大家都知道會減少,Gogoro卻不變初衷地維持高售價,我的問題是,為何Gogoro不降價?

讓我們看看Gogoro電動車目前的售價(不含補助):

Gogoro 2系列2020年式車款售價一覽表
Gogoro 2系列2020年式車款售價一覽。
圖/ 數位時代

看到這邊突然發現驚人的事實,天阿,Gogoro在2020年不僅沒有降價,甚至還漲價了!主要2系列的車款漲價新台幣1180元。這種定價策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簡單比對了一下,目前油車跟電車的售價,明顯光陽的定價比較低(Gogoro還不含電池,電池是租的),再者目前油價目前非常便宜,gogoro的電池月租費也沒有調降(可理解,畢竟月租費為公司營運命脈),均會大大削弱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意願,如果我是消費者,這樣的定價策略,我要入手Gogoro也是要考量再三。

銷售已經受定價影響,為何Gogoro原封不動?

雖然Gogoro的定價策略已經大大阻礙了其生態圈的發展,我相信Gogoro以不變應萬變其中必有苦衷。

我猜測理由之一是Gogoro的策略夥伴越來越多,包括Yamaha、PGO等車廠均委託睿能製造車輛,並使用Gogoro能源系統,如果今天睿能自己的車突然降價40%,其他車廠肯定跳腳,甚至可能揚言退出Gogoro生態圈。

其二是Gogoro的包袱太多,先是大舉進入共享機車市場,此外售價策略太過依賴台灣政府的電動車補助政策、多方結盟與傳統車場成立策略夥伴關係、維修體系開放加盟,這也成為重要的分水嶺,特斯拉可以沒有包袱地不停降價,因為特斯拉從生產、製造、銷售到維修及售後服務(特斯拉還要做車險)通通一條龍,而Gogoro彷彿已經從電動車新創,搖身一變,變成另一種「非典型傳統車廠」,多方涉獵的結果是在應變上腳步緩慢,怪東怪西。

特斯拉工廠.jpeg
特斯拉從生產、製造、銷售到維修及售後服務(車險等等)通通一條龍。
圖/ 虎嗅網

年輕人似乎常常要背負莫名的指責,而事實上,定價策略才是Gogoro今年衰退的主因,跟年輕人無關,如果未來Gogoro能推出一套競爭力的產品及售價,我相信台灣仍是很好的試驗市場,並且如同過去幾年,不僅在製造上支援,市場也會給予好的新創業者一個強而有力的銷售結果。

責任編輯:郭昱彣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gogor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生成式AI來襲、資安成焦點!AWS白皮書揭密金融業上雲契機
生成式AI來襲、資安成焦點!AWS白皮書揭密金融業上雲契機
2025.07.15 |

生成式AI詐欺暴增700%、嵌入式金融快速興起,數位轉型已成金融業不可逆的未來!金融機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與信任危機,從資安、AI應用,到用戶體驗與法遵合規,皆須重新部署,對此,AWS推出《金融科技創新與雲端應用白皮書》,結合全球趨勢與在地洞察,為台灣金融業提供明確的上雲行動方針。

金融詐欺事件因AI暴增,資安成雲端平台要務

隨著生成式AI迅速發展,金融詐欺的門檻大幅降低、手法愈加複雜。Deloitte金融服務中心預估,在「激進」採用GenAI的情境下,2027年電子郵件詐欺損失可能高達115億美元;美國的AI詐欺損失更將從2023年的123億美元,飆升至400億美元。

面對此等威脅,金融業無法再以傳統方式應對。AWS成為眾多金融業者信賴的資安後盾,Bowtie執行長Michael Chan表示:「AWS 擁有最多的安全認證,為我們的客戶和我們帶來其他雲端平台無法提供的安心感。」在生成式AI引發的新風險時代,選擇可信的雲端夥伴至關重要。

圖片1.jpg
圖/ aws

金融業大量部署AI,AWS協助企業提升效率與風控力

白皮書指出,40%的金融企業正積極學習如何部署AI,藉由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改善風險管理、詐騙偵測與投資策略。根據Gartner調查,34%的企業已部署AI應用,22%計畫在未來12個月內部署;IDC則預估,2026年全球AI支出將達3,000億美元,成長速度為一般IT支出的4.2倍。種種跡象指出,AI正快速融入金融核心流程。

為了跟上這波AI浪潮,越來越多金融業者採用AWS解決方案。以拉丁美洲新創銀行Nubank為例,不僅以AWS技術打造完全手機化的信用卡體驗,還成功管理超過7,000萬名客戶。其基礎設施領導者Renan Capaverde直言:「我們能達成目標,很大程度仰賴AWS提供的技術和架構。」

嵌入式金融正夯,AWS技術助銀行敏捷推新服務

應用內支付與嵌入式金融正逐步改變大眾對銀行的想像,根據Deloitte預測,社交平台上的應用內支付市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30%成長,從2024年的191億美元攀升至2030年的945億美元,甚至上看1,971億美元,成為社群商務支付的重要一環。

企業與金融機構要在這場變革中勝出,需倚賴更快速的產品開發與數據分析能力。透過AWS雲端平台與機器學習工具,銀行不但能加速新產品上線、改善用戶體驗,還能即時分析大量交易資料、交叉比對異常行為,強化風險控管能力。

銀行在AWS上營運,年省10兆瓦電力

AWS也能幫助金融業在推動ESG上一臂之力。根據Deloitte與AWS報告,AWS基礎設施的能效比美國企業數據中心高出3.6倍,並計畫於202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

美國Capital One銀行在全面遷移至AWS後,關閉了8座資料中心,回收了41噸銅和62噸鋼,並從資料中心拆除了總計1,350萬英尺的電纜,總計每年可節省10兆瓦電力,相當於65萬個LED燈泡。

金融機構雲端轉型3階段:策略、導入、維運

Deloitte也在白皮書中建議,金融機構若真的想使用雲端服務,可採三階段策略推動雲端轉型。準備階段時,可確認雲端策略,進行雲適性評估,規劃長期願景;導入階段,金融業就要選擇合適雲技術,規劃雲原生架構,建立治理與搬遷計畫;最終維運時,強化DevOps與自動化,持續優化成本與效益。

台灣金融業上雲關鍵時機!AWS台北區域即將上線

隨著台灣金融法規逐步鬆綁,加上2025年AWS亞太(台北)區域啟用,現在正是台灣金融業上雲的關鍵時刻!屆時將包含3個可用區,支援資料落地、低延遲與高營運韌性,每個區域都具備獨立的電源、散熱與物理安全性,並透過冗餘的超低延遲網路連接,大幅強化災備能力與業務持續性。

此外,AWS台北區域將提供廣泛的核心雲端服務,包括運算、儲存、資料庫、網路、安全、監控等,讓台灣金融機構能在本地部署高效能的雲端應用,並享有國際級的安全與合規標準。

圖片2.gif
圖/ aws

立即下載《金融科技創新與雲端應用白皮書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金融競爭優勢!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