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鴻海合作生變後拜騰又陷破產危機!電動車還沒開始量產,造車夢就此畫下句點?
與鴻海合作生變後拜騰又陷破產危機!電動車還沒開始量產,造車夢就此畫下句點?

2021.7.14更新

近期拜騰與鴻海的合作關係頻傳變數,由於財務不穩,上汽上週接管入主拜騰,本周,拜騰的汽車關係企業「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又於7月12日被申請人上海華訊網路系統申請破產重整。

上週拜騰的最大債權人「中國一汽」接管拜騰管理權,派出一汽法人代表張影擔任拜騰董事長,是引爆鴻海跟拜騰合作生變原因。

而被申請破產重整則是一記重搥。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6月,資本額是人民幣56.46億元,拜騰汽車為該公司旗下的新能源品牌。

不過似乎尚未走到絕路,拜騰受訪回應,雖有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並對拜騰汽車提起破產申請,但因為尚未遭法院受理其申請,拜騰汽車仍可以透過尋求和解化解危機。

媒體報導鴻海正在撤出先前派駐拜騰的人力,鴻海當時發布聲明指出,「雙方後續合作進展,尚待拜騰內部組織調整後而定。」

拜騰則在當時聲明中表示,「拜騰正在積極推進首款車的量產工作。將由拜騰核心股東一汽集團、合作夥伴富士康等分工合作,優化團隊。拜騰將充分利用一汽集團、富士康和地方政府等核心資源,制定一籃子相關方案,穩步推進首款車量產上市」。

下為2021.1.4原報導,讀懂拜騰和鴻海合作的始末細節

在世界各國紛紛設下禁售燃油新車大限時,鴻海近年也將目光轉向被視為交通未來的電動車上。《彭博社》披露,鴻海正在與中國電動車新創拜騰洽談一筆新的投資協議,預計將注資約2億美元,而鴻海官方在晚間也發佈合作新聞稿,證實合作。

根據《彭博社》報導,鴻海計畫將攜手拜騰,於2022年第一季開始量產電動車M-Byte。此前拜騰執行長丹尼爾.基徹特(Daniel Kirchert)曾宣佈,M-Byte計畫2021年於歐洲市場推出。

鴻海晚間也發佈聲明,鴻海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團與拜騰汽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合力加速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

不過據了解,雙方的合作協議僅限於業務合作,鴻海將提供拜騰先進製造技術、營運管理經驗與產業鏈資源,力求在明年第一季實現M-Byte量產,目前並無直接的投資關係,也就是《彭博社》聲稱的2億美元投資一事。

鴻海表示,集團多年來在資通訊產業的先進生產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寶貴經驗,可以在電動車業施展。根據該協定,鴻海科技集團將提供先進製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應用在原有拜騰車廠的運營管理。此外,這個合作案也能帶動鴻海科技集團電動車零組件事業的蓬勃發展。

雙方從接觸到簽約,僅歷時兩個月時間,「這不只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鴻海富士康速度,也是未來新拜騰再出發的速度。」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與拜騰合作是鴻海佈局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一環,鴻海將竭力幫助拜騰M-Byte早日量產,登上世界電動車的舞臺。

M-Byte曾在2019、2020年的消費性電子展(CES)上公開亮相,拜騰聲稱M-Byte可在35分鐘充滿80%電力,續航力最高達550公里,並且最高時速為190公里,設計特點在於車內大量配置寬大的觸控螢幕,並搭載臉部辨識、手勢控制、血壓監測等新穎功能,是款瞄準頂端消費者的高級電動車款。

然而,這輛在展會上博得全球車迷注意力的電動車,如今正面臨夭折的威脅。

陷財務難關停工半年,精於「量產」的鴻海能是拜騰救星嗎?

今年7月,拜騰因財務問題宣佈暫時停工至少半年,從營運到生產全部業務陷入停擺,若鴻海計畫投資2億美元,勢必將成為這間新創的救命稻草。

拜騰成立於2016年,由曾在BMW任職20餘年的卡斯騰.布雷特菲爾德(Carsten Breitfeld),以及汽車品牌Infiniti中國總經理丹尼爾.基徹特(Daniel Kirchert)攜手創辦。依照新創資料庫CrunchBase的資料,拜騰目前總計募得資金為12億美元,投資者包括特斯拉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等。

BYTON_Interior_view_03.jpg
拜騰曾在CES上揭露有著寬大螢幕、極為搶眼的概念車M-Byte,然而尚未量產就已陷入資金難關。

延伸閱讀:一年花2億買零食、印一盒名片要4千元⋯豪華電動車拜騰宣布暫停營運,是另一場新創騙局?

但即使資深業界人士坐鎮、不乏金主融資,拜騰依舊在2020年陷入資金窘境,4月裁去數百名員工後,7月更不得不暫時停工。同時也被披露內部用錢奢侈浪費,只有300人的北美分部一年買零食花費700萬美元,上海旗艦店的一盒名片就要1,000人民幣以上。

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說,邁入量產是比做出原型要難上1千倍、1萬倍。拜騰原先計畫以走特斯拉路線,自行建立工廠生產電動車,然而這樣的作法普遍被認為成功機率不大,且產能容易陷入瓶頸。拜騰光在自建工廠上就花費超過110億人民幣,卻遲遲無法進入量產階段。

從競爭對手來看,目前中國最受矚目的三家電動車新創蔚來、理想與小鵬,皆是從尋找傳統車廠代工開始,再逐步轉型自建工廠,可以看出委由代工廠製造是種較容易的起步方式。

鴻海作為全球最精於「量產」的廠商,能否協助拜騰通過量產瓶頸,甚至成為其供應商,或許也值得外界期待。

中國電動車商機旺,鴻海加速跨入車用零組件

鴻海於這幾年看準電動車商機,尤其是身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中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截至2019年全球約有720萬輛電動車,其中47%位於中國。且不只電動車數量領先世界,充電樁這類基礎建設的發展步伐也遠超各國,中國境內擁有多達21萬座快速充電樁,佔據全球整體的82%;一般的慢速充電樁也有52%的比例。

2018年,中國電動車新創小鵬汽車的22億人民幣B輪募資中,就有鴻海的參與;2020年初也宣佈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合作,雙方攜手成立合資公司經營電動車業務,計畫在中國設廠生產電動車。

MIH電動車平台
鴻海在去年10月揭露了電動車平台MIH EV,預計2021年4月即可開始交貨。
圖/ 鴻海

延伸閱讀:【2020重磅大事】電動車進入百花齊放時代!駛向歷史轉折點

再看看近期,鴻海更於2020年10月推出「MIH EV開放平台」,想作為電動車領域的Android,成為各家廠商發展電動車的基礎。日前鴻海聲稱已有201家夥伴加入MIH聯盟,預計今年4月就能開始對外交貨,目標2025年拿下電動車平台10%市場。

鴻海產品長蕭才祐曾表示,他們未來將更積極投入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包括力拚在2024年推出商業固態電池。固態電池擁有比當今電池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已是多家電池廠商的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BloombergEqualOceanNikkei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