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M1晶片的Mac在性能、續航等方面的優異表現,直接引爆了大眾輿論,紛紛把它與Windows、Intel處理器做對比。
不過,微軟也並非毫無作為。2020年初,它便宣佈提前完成了Windows 10每月活躍裝置逾10億台的目標,而最近微軟釋出的一則招聘資訊更是讓不少Windows粉絲歡欣雀躍。
在一份招聘Windows用戶體驗工程師的介紹中,微軟寫到「 精心編排並提供Windows全面的視覺復興,以向我們的客戶表明Windows已然回歸,並確保Windows被視為是客戶最佳的操作系統體驗。 」
言下之意,便是要對Windows 10的介面設計做大規模調整,儘管在被使用者發現後,微軟去掉了「全面視覺復興」等介紹語,但調整Windows 10外觀設計的傳聞也並非首例,而微軟近來頻繁調整Windows 10的開始功能表、天氣程式等,也側面印證了此消息的真實性。
那麼,究竟是改變了哪些設計,能讓微軟說出「Windows回來了」這樣的話呢?
Fluent Design並非完整體
如果是熟悉Windows 10的用戶,大概會想到——「Fluent Design」。近幾年來,微軟一直在推廣此設計語言,這次Windows 10介面的大改版也與它有關。
目前Windows 10已有部分的內建程式使用了Fluent Design設計系統,它和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蘋果的扁平化設計類似,同樣是基於平面的設計系統,強調單顏色方塊、陰影以及透過不同顏色的對比來顯示層級。
Fluent Design最特別的地方亦是它的核心元素,即圍繞著 光感 、 深度 、 動畫 、 材質 與 縮放 這五項去做優化。
舉個例子,在開始的功能選單中,游標停在字母上會呈現出一種聚光燈散射的效果,字母最亮,周圍亮度則逐漸降低。透過光影效果產生互動,即使在二維平面中也能很容易看出來。
深度則是在平面設計中添加Z軸,用不同顏色、對比度或陰影來區分內容,嘗試突破二維平面,展現縱深的視覺錯覺,Windows 10的設定介面就是典型代表,而我們常看到的毛玻璃模糊效果則類似於壓克力材質設計的體現。
至於動畫和縮放,皆試圖用更符合真實運動軌跡的物理動效,來豐富人們的體驗。
可以說Fluent Design不僅繼承了Windows 8的Metro設計,也保留下Windows 7上備受歡迎的毛玻璃設計風格。但遺憾的是,自2017年微軟宣佈要在Windows 10上採用此設計系統後,始終未能完成系統級的覆蓋。
最典型的便是Windows 10設定介面和控制台介面的對比了,一個是Fluent Design的平面設計,一個卻仍是Windows 7的風格,使用體驗有明顯的落差。
另外還有右鍵的功能表、檔案總管、操作中心等內建程式,都需要調整為Fluent Design風格,用微軟的話說就是更為現代化的介面。
根據外媒報導,微軟這次可能會對開始功能表做進一步的調整,其實際體驗類似於Windows 10X上的開始功能表,顯然是希望能讓移動裝置的使用者能無縫銜接。
不過,喜愛舊款開始功能表的用戶也不必擔心,Windows Central同樣提到了這次介面更新與Windows 7更新至Windows 8不同,使用者能在某些功能中自由選擇新舊風格。
畢竟微軟也不希望重蹈覆轍,如Windows 8時代因去掉開始功能表而遭到大量使用者抵制,導致系統更新率降低。
這次介面更新的重點在於Fluent Design在Windows 10內的強化,透過大量調整內建的應用程式,統一設計風格並提供一致的使用體驗。
根據外媒的報導,微軟將Windows 10介面的變更項目取名為「 Sun Valley 」,預計在2021年秋季正式釋出。不過,全球深受疫情影響,有不少延期跳票的事件發生,因此實際情況仍要看微軟的進度,但可以預見的是2021年微軟會對Windows 10介面以及內建程式做頻繁地調整。
橫跨裝置與系統,才是微軟的終極目標
打開Fluent Design的官網,便能發現微軟對於一致性體驗的目標並不只限於Windows 10系統。
Fluent Design官網中不僅包含Windows 10與設計相關的規範、開發工具、教學等,還涉及到網頁端、iOS、Mac、Android、跨平台等不同領域與裝置的內容。
此外,微軟還對Fluent Design的原始碼進行了開源處理,其他開發者可以在GitHub社群獲取原始碼。
微軟的官方網站上就有不少應用Fluent Design的典範,例如上述提到的光影互動,在微軟office 365介紹頁的末端問答區,只要移動滑鼠,對應內容的邊緣處會自動呈現出陰影加深的互動動畫,讓用戶能容易辨認。
無論跨平台還是開源軟體,都是希望擴大Fluent Design的影響力,促進跨裝置、跨領域的統一體驗。微軟近年來越來越開放,包括與競爭對手Google、蘋果合作,也是讓微軟的系列產品可以在多個裝置中提供一致體驗的原因。
從office進入iPadOS,微軟便是蘋果生態圈中的積極開發者之一,在蘋果先前舉辦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微軟也同樣以開發者的身份登上舞台並展示office軟體。
自Mac轉向ARM架構後,微軟也是首批積極開發相容性軟體的廠商之一,因此有不少用戶調侃微軟才是「蘋果生態圈的最佳開發者」。
與此同時,微軟也與Google握手言和,Windows 10的預設瀏覽器Edge最終仍是採用了和Chrome一樣的Chromium。
然而,行動化潮流之下也有以失敗作收的例子。由於Windows Phone缺少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持,微軟欲透過標誌性的動態磁貼統一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端體驗的願望最終落空。
目前在行動裝置上,已是蘋果和Google寡頭競爭的局勢,再加上微軟在Windows 10桌機版的號召力差強人意,通用Windows平台的UWP至今仍不活躍,透過Fluent Design的設計體系來統一office等多項服務的跨裝置體驗,何嘗不是一種新方法呢?
統一的設計風格有利於提升使用者的跨設備體驗,降低應用程式的學習成本,例如office在移動端及桌機上的操作邏輯具有相似的部分,讓使用者能夠快速熟悉、建立起使用習慣,並持續留在微軟的產品生態之中。
恰逢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 行動至上,雲端優先 」的發展策略,讓微軟能暫時降低Windows系統的優先順序,從之前的桎梏中解脫且越來越開放,得以在蘋果或Google所構建的生態圈中快速發展。
如今Satya Nadella提出的發展策略讓微軟市值破兆元美金、office系列軟體營收不斷增加,看來當初的失敗對微軟而言並非毫無價值。
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的微軟
若仔細觀察的話,還是能從Fluent Design中看到不少微軟先前產品的痕跡,如標誌性的毛玻璃介面、依據動態磁貼演變而來的平面設計風格等,都來自Windows Vista和Windows 8。
無論是Windows Vista、Windows 8,亦或是後來的Windows Phone,嚴格來說都不是被大眾認可的微軟產品。
事實上,微軟對於時代趨勢的洞察不比蘋果、Google弱,甚至領先於某些方面,例如Windows 8、Windows Phone上的動態磁貼設計,微軟當初便想用它來統一手機、電腦等多項設備的體驗,與如今蘋果在Mac、iPad、iPhone上統一的設計風格何其相似。
2012年推出的Windows 8系統,搶先採用平面化的扁平設計,次年蘋果才在iOS 7上推出扁平化設計。
然而,超前的洞察並沒有讓微軟直接取得成功。無論是Windows 8或Windows Phone都有各種的問題,動態磁貼設計對於習慣滑鼠+鍵盤的用戶來說需要一段適應期,但偏偏微軟在第三方軟體商上的號召力不足,其軟體生態一直無法完整建立。
至今Microsoft Store中的UWP程式數量不算豐富,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用戶尚未建立起透過Microsoft Store下載軟體的習慣。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的發展策略降低Windows的優先順序,似乎不是一件太差的事,反倒讓微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該如何精進,如同Fluent Design明顯是吸取了失敗經驗所打造出來的設計。
直至今日,連微軟也往硬體設計邁開腳步,從Surface系列到先前研發ARM晶片的傳聞,微軟顯然意識到軟體需要有硬體舞台,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微軟在2020年初指派Surface之父Panos Panay來負責修正Windows的產品體驗,但深受疫情影響,微軟在Windows 10上所花費的時間比2019年增長75%。再加上2021年將大幅調整互動介面與內建程式,Windows 10的體驗仍可以獲得不錯的提升。
或許放慢籌畫的腳步才是更適合微軟的發展方式,畢竟涉及10億台Windows 10裝置,過於激進可能會適得其反。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