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從1960年代開始生產火箭、月球車、衛星等太空產品,憑藉領先的科技傲視群雄,然而半世紀後,在SpaceX創造無數紀錄的今日,波音卻似乎銷聲匿跡,它要如何重振旗鼓、再次成為太空界霸主?
波音最重要的商用客機事業部,在2019年面臨737 Max停飛事件、2020年受新冠肺炎影響導致航空業幾近停擺,接連兩年重大打擊,讓它不得不加速旗下其他事業部的獲利,以穩固公司的營運。
其中,在太空經濟蓬勃爆發的今日,太空事業部門極有可能成為最有潛力的金雞母。然而2019年「星際航線」(Starliner)太空艙發射失敗、今年初「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火箭引擎測試也失敗,讓外界再次質疑波音的軟體設計,以及軟硬體整合的技術。
獲利導向加上自滿,反而招致挫敗
所有公司都需要獲利,但若太過強調以財務管理為最優先準則,可能會導致相反的結果。波音的太空事業部大幅依靠政府合約,必須在談定的日期、以談定的價格提供商品,但在研發過程中產生錯誤衍生的成本,波音需要自行吸收,進而導致利潤降低。這時公司就會想辦法再控制成本,再加上又有交期壓力,在成本和交期的雙面壓迫下,便容易衍生錯誤。
更深一層探究,波音歷史悠久、組織龐大,難免充滿繁複的組織架構和分工,因此正確的行事方針就顯得更為重要。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獨立安全諮詢委員會主席桑德斯(Patricia Sanders)即指出, 波音太過志得意滿,導致工程研發缺乏紀律、不斷出現錯誤,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領導階層終於了解做出改變的必要,彷彿整間公司終於醒了過來 。
更換執行長,實施工程研發優先的文化
在覺醒後,波音從領導階層開始做出重大改革,新的執行長卡爾霍恩(David Calhoun)於2020年1月上任,將原先「財務優先」的準則,改為「工程研發優先」,更著重技術的優化、工程決策的改善,並持續加強安全、品質、透明化。
現在的波音致力於減少交期和成本帶來的壓迫,預防因為疏忽而失察任何新產生的問題。除此之外,更從SpaceX挖角賀珊(Jinnah Hosein),擔任波音有史以來的首位軟體工程部副總裁,強化全公司軟體研發,加強軟體技術、程序、以及整合。
再次迎接火箭和太空艙測試
「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引擎將於這個月再次測試,若測試成功,將讓波音在太空產業的領域更上一層樓,因為這將成為美國太空總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火箭,可以一次推動載運太空人的「獵戶座」太空船及相關貨物一起直達月球,甚至在將來到訪火星、土星和木星。
而另一個明日之星「星際航線」太空艙,也將於三月進行第二次無人載運測試, 若順利抵達國際太空站,今年將開始載運太空人到外太空執行任務。「星際航線」可以承載最多7位乘客、重複使用10次,且不同於SpaceX太空艙需以海面濺落形式返回地球,「星際航線」將成為首座回到地球時可直接降落地面的太空艙,它的成功,也將為商業載運開啟新篇章。
企業就和人一樣,都會有跌倒時候,波音的這一跤,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受到外界無盡的批評,但在這個巨人覺醒之後,如果可以重整現有資源、再次強大,有希望憑藉著「太空發射系統」和「星際航線」兩個重點計畫,重返領導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