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度最高的科技話題非「電動車」莫屬,但市場變化的速度卻猶如在坐雲霄飛車。
特斯拉這一家改寫汽車產業遊戲規則的公司,2020年市值已超越全球9大車廠總和,可隨著傳統車廠緊追不捨,積極在電動車領域佈局、動作頻頻,使其股價從1月800元的最高點,短短一個月能,跌幅超過三分之一,特斯拉市值一夕間蒸發了3,000億美元。
在3月10日,《數位時代》在 Clubhouse 上開了第一個房間,邀請到 Gogoro 產品長彭明義、台灣福斯集團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以及 KPMG 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以下皆以人名簡稱)暢聊電動車,看看誰將成為電動車的老大?市場又將如何洗牌?
以下為精彩對話摘錄:
Q:特斯拉 VS 傳統車廠,做電動車的思維有何不同?優勢又分別是什麼?
黃南瑄:
從我們的觀點來看,特斯拉完全顛覆了傳統車廠的作法,無論是產品製作理念,還是商業模式,和傳統車廠截然不同。
但福斯集團要往電動車發展,已經是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可我們的優勢是什麼?你從奧迪(Audi)E-Tron 這一台電動車來看,設計、舒適度、車艙、組裝品質⋯⋯等等,100%都還是一台奧迪,你不會覺得因為它是電動車,奧迪就不是奧迪了,它仍是一台血統非常純正的德國高級車。
彭明義:
差別是兩方的立基點不同,特斯拉的立基點是軟體,我不覺得他是蘋果電腦裝上輪子,真的要形容,他是一朵雲(雲端運算)裝上輪子,他們的思維是從運算端、軟體端來造車,況且特斯拉已累積這麼多的里程,對電動車有不一樣的見解,做出了讓用戶更容易切入的人機介面。
反過來說,我最近跟朋友借了保時捷(Porsche)的Taycan來開,坐上去就完完全全是跑車的感覺!你不會有任何的懷疑,保時捷做的是有保時捷精神的電動跑車,坐在特斯拉裡我沒有開電動跑車的感覺,但坐在Taycan上有,工藝就是傳統車廠的強項。
Q:兩大陣營對打,未來決勝關鍵在哪?市場將如何變化?
張字信:
未來誰能把系統做得好、駕駛安全性能高,軟體會是決勝點。特斯拉過去已經累積了很多駕駛數據,data base越滾越大,但我認為傳統車廠在這一塊是可以追上的,因為他們擁有雄厚的財力,投入大量的資源。
彭明義:
我開特斯拉已經第四年,光是2020年就有17次主要軟體更新,有一大部分是利用車主提供的數據,來開發新功能、調校系統,回應車主的需求。
但我不認為未來一定會誰輸誰贏,不是每一個商業開始的目的就是誰要幹掉誰,大家會往同一個趨勢走,沒有什麼公司會永遠領先,也沒有誰的落後是永久的。不同的公司會用自己的利基點做出最好的產品。我開過很多車廠的車,現在選擇特斯拉,是因為它是當下一個相對比較好的選擇,但我不認為會是永遠最好的選擇,以傳統車廠的實力要做一台很棒的電動車,是非常有可能的。
Q:電池是最關鍵的技術,但充電站佈建少成隱憂,電動車有可能和Gogoro一樣走向換電式嗎?
彭明義:
我不覺得對電動汽車來講換電可行。一來是電池大小,特斯拉是採用100千瓦的電池,體積龐大,很難人工交換,得靠機械來換,建置、維護成本投資很高。第二點則是空間問題,以電動機車為例,機車電池不需要這麼大,Gogoro換電站體積不大,還可以移動,但電動汽車完全不行,換電所需空間很大。
2019年後,美國州政府已將開始要求新大樓得有多少比例以上的充電車位,台灣不少的新建案及預售屋,現在買車位有都可以裝充電樁,所以電動汽車靠充電,其實就可以解決了。
黃南瑄:
完全同意。電動汽車底盤要安置電池,不管是體積或重量,抽換在結構上就是很大的挑戰。
況且電動車跟燃油車在動能使用行為上,車主想法從根本上已經改變了,開燃油車沒油時才去加,但開電動車不會等到0%才去充電,不管在家、在賣場,只要有你就會去充,等到基礎建設已經完備,就跟手機充電一樣。
Q:燃油車 VS 電動車,長遠來看,買誰更划算?
彭明義:
分為「車價」和「使用成本」來看。從車價來說,如果你移動目的是通勤,只是從A點到B點,也不需要開特別快,我認為買電動車不會比燃油車更便宜;但從使用成本來看,維修、保養⋯⋯等等環節,電動車目前應該比較省,電力的價格也比燃油便宜
若兩者綜合看起來,有人告訴你買電動車比燃油車更便宜,講的應該是「未來」,以目前來說,開電動車的成本還是要付出比較「prime」的代價,但獲得的樂趣也不一樣。
Q:未來10年,電動汽車有可能在台灣普及嗎?
黃南瑄:
非常有機會,在地理環境上,台灣不是非常大的土地,從最南到最北只有400公里,具有先天的環境優勢,況且台灣是科技重要國,使用電子化商品接受度很高,民眾很願意嘗試,只要基礎設備建立起來,普及應該非常快。
Q:如何看待鴻海MIH聯盟?
張字信: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創新的作法,整合眾人的力量一起打群架,不僅資訊能互相交流,也帶動台灣整體汽車產業,汽車工應鏈上的台灣隱形關軍都有加入,如果成功,能量會很大。
彭明義:
概念是好概念,要怎做才能打入Tier 1(一級供應商)會是最辛苦的事情,聯發科在3~4年前就想積極打入車用電子市場,花了很長的時間都不見得能進到國際車廠的Tier 1,過程沒有想像中容易,不是有技術就能進入,得層層打怪。
鴻海只要能一步一步滿足所有車廠的要求,是有機會的,但因為汽車產業跟電子產業一樣,對一個產品的穩定性、後勤支援能力,以及能夠在路上跑多少公里,車還不會壞,要求非常非常的高,特別是國際車廠。我覺得這條路走出來,會是另外一個藍海;但走到藍海之前,中間是一個紅海。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