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灣,很多人常常問我在美國創業和工作會不會受到很嚴重的種族歧視。其實面對這種問題我一直很納悶,如果在台灣我們都不覺得種族歧視很嚴重的話,你怎麼會覺得在美國會更嚴重呢?
講直白一點,美國富豪中,有一大堆都是「少數人種」,甚至其中有不少亞裔和華裔在美國發光發熱,其中更有為數眾多的產業新貴。反觀在台灣,不要說非常弱勢的「陸配」、「新住民」了,台灣過去高速發展的五、六十年來,島內的財富都很少流出幾個大家族財團外。連科技業這種理論上是最可以刺激現代階級流動的產業,創業家和科技人才在台灣都被家族財團當作打工仔。
而且在美國,最常被台灣人在內的華人拿出來批評的印度人,微軟、Alphabet、IBM、Deloitte等的現任總裁,卻都是印度移民,而且還是印度出生的第一代移民。
要說是因為大家戴慣了有色眼鏡而在多元社會產生的相對剝奪感也好,要說是給自己找藉口也罷,總而言之繼續自怨自艾下去也不是辦法,不如好好了解一下為什麼自己在國外職場格格不入。
管理文化很不同
記得過去有幾位在FAANG裡面幾家擔任管理職的外國朋友,在外面閒聊的時候小心翼翼地問道是否能請教關於華人的一個問題(認為我會被冒犯),而他們問的是:
「華人(Chinese)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會變得那麼不擅長社交(Anti-social)、沒有團隊精神?」
而被問到這個問題,我是沒有被冒犯,我通常都直接回答:
「不瞞您說,我自己管理一段時間了,華人一般而言是我見過最難管的員工。」
講出這句很多人已經玻璃心碎滿地了,所以要趕快解釋一下為什麼。
很多人常常會以華人很「努力」加班工作,然後反過來批評許多其他文化下的人很懶散、太過於「樂天知命」而「不上進」。
而對此我只能冷冷地告訴你……
作為一位管理者,我不怕懶惰的人,因為懶惰的人很容易管理:要不就是激勵、要不就是解雇。
我反而最怕的是那種很「努力」,但是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老是用別人兩倍的時間,來做人家一半的事情的人;
我也怕的是那種只知道愛錢和賺錢,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賺錢的人;
我更怕的是那種認為工作不開心、沒有學到東西是常態的人,認為人生每個工作天1/3的時數交給公司,只要能得到金錢回饋就滿足的人。
因為有任何這三種特質的人,是沒有核心價值的人。而很不幸地,大部分的華人,包括我們台灣人在內,幾乎都是這種人。
這種人多了,就會創造毒性(Toxic)非常強的工作環境。
如果你是這種人,你或許可以藉這個機會了解一下為什麼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不想跟你一起工作。
過去我面試過的數百人中,裡面至少碰上了幾十位華人(而且是長大才出國留學工作的華人)。而華人即使專業能力不錯,通常在進入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的時候就會被刷掉了。
為什麼?
因為其實華人職場上根本沒有什麼行為面試的概念,基本上只要能夠進入生產線替老闆做牛做馬就可以了,誰管這隻牛馬喜歡什麼?
所以華人其實在行為面試時,通常表現出來幾種特質會讓面試者或是主管很不舒服。
特質一:不認為溝通和社交能力是必要專業素養
第一種特質就是對於硬能力(如寫Code、畫線稿、做報表等)以外的專業不感興趣。 尤其是對於如何去溝通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理解別人的想法,更不用談如何去妥協、如何去與對方達到共識。
缺少這種能力的人,會讓面試者覺得你缺乏同理心,而說真的,不管你某項專業能力多強,如果你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溝通能力,團隊上基本上沒有人會想要跟你一起合作。
特質二:陽奉陰違
再來,就是開始跟華人同事合作時,很多外國人會覺得華人有種神奇的能力會理所當然地自動讓問題「被消失」。
噢,我不是說解決問題,我的意思是純粹讓問題「遺失在大海中」。不然就是「不聞不問」裝死,以為自己這樣很聰明,少擔當一些就少一份煩惱。
如果你真的了解美國的企業文化,你會知道美國人是非常講究系統性、流程性管理的。
而當在團隊中,每次當問題被華人同事發覺以後就會突然默默地被忽略,這種隱瞞問題行為會拖累整體團隊效率,是讓很多其他同事無法容忍的。
回到原點,不管你專業能力多強,如果每次團隊碰上你就像碰上資訊黑洞一樣,不要說有沒有機會升主管了,當主管盯上了你,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會讓你丟了工作。
特質三:自掃門前雪,沒有團隊意識
過去的一些外國朋友問我華人的工作習慣時,其實他們最搞不懂的是為什麼很多華人同事認為只要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完,丟給別人以後,自己在團隊上的工作就結束了。
ㄟㄟ,倒車一下,有看到奇怪的地方嗎?
「認為自己的手上的工作做完了,自己在團隊上的工作就結束了」──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道理很簡單:團隊是靠多人溝通合作,因此當你將手上的工作完成了,你還要肩負起跟其他人溝通,和理解團隊其他成員需求的責任。
大部分的時候,團隊各成員都有自己的專業(廢話,不然請一大堆同質性很高的臭皮匠幹麼?啊,不好意思得罪人了),因此許多成員都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看法,因此很多的決策和計畫都是需要多方溝通、妥協後才能夠攜手共進。
在國外我最常聽到其他人對華人同事的抱怨是,常常不尊重團隊的溝通規範,不管是在專案管理上明確交代工作進度、推程式碼的時候明確解釋目的、寫好Documentation,還是確實做好Code Review,很多華人同事都認為不重要。
而這種習慣性踢皮球把問題轉嫁給團隊其他成員的行為,很讓人感冒。
特質四:人前唯唯諾諾,人後品頭論足
西方文化在華人眼裡會覺得很「直接」甚至會覺得「魯莽」。反過來說,就是西方文化(其實應該說是遠東以外的歐亞文化)其實都比東方人還要更直接、坦蕩。
回到之前聊到的印度人,雖然南亞的社會文化也是非常保守,但是南亞人對於受屈受辱時,會更習慣去反駁、去直接表達不滿,去爭取權益。這種主動意識的差別,也是為什麼在美國印度人在職場上升管理職的機會比華人大很多。
所以說,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華人這種受委屈或是不滿的時候在人前表現出的膽怯,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而令其他人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華人在人前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喜歡在人背後說別人壞話。
請問,開會的時候不表達意見,開完會後在茶水間說主管和同事壞話,會解決問題嗎?
會有這種行為的人通常都抱有一種被害妄想心理,認為別人都在刻意欺負他。
事實上,不是別人刻意欺負你,而是你其他同事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會反駁、會抗議,所以他們會得到他們想要的。而你甚麼都不講,只會在背後哭爸,所以你的工作生涯就是在自怨自艾中度過。
特質五: 缺乏職業尊嚴
說到這邊,這應該是華人最恐怖也是最難改的習性。華人已經太習慣用考試、名次和財富衡量一切,對於實際技藝和專業的尊重程度之低,不是短時間可以改善的。
對於這點,我也是前一陣子才聽說台灣留學生會到一些論壇上去看一些「求職秘方」。不看還好,看了以後才真的被上面人的工作心態嚇死。
台灣和中國人的論壇中,竟然很多留學生最喜歡討論的是美國哪一家科技公司最不會動用績效考核(Performance Review),哪一家公司是幾乎不會資遣員工,可以爽爽躺到領綠卡的。
最可笑的是,上面竟然有一堆人在討論如何在被績效考核的時候快點找機會跳槽,不用待了。
首先,過去在管理時,我自己會動用到績效考核,通常都是因為受考核的人已經屢勸不聽,而且甚至已經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做額外專業訓練卻還是沒能改善。動用績效考核(通常是兩個月到三個月的考核期)就是為了明確向員工溝通其專業能力和工作效率出了問題,急迫地需要改善。如果過了兩、三個月還無法改善,公司才會資遣員工,這應該很合理吧?
以上也合乎美國的業界常規。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會有那麼多台灣和中國留學生在外求職竟然是認為要去找完全不會考核員工的公司,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你怎麼會一直擔心被人家績效考核?
但是回到台灣業界,這種心態一點也不奇怪。
台灣公務體系冗員一堆,竟然每年還一堆人報考,這種怪事就算了。但是就連在私企,每年都在做同樣的文書處理、沒有跟著國際腳步在學習新的產業知識和技能的員工,竟然都希望能夠每年加薪,而且還一邊抱怨工作環境,一邊又在公司待個三、四年、甚至五年以上。
說穿了,我們有很多人已經習慣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爽缺」生活,其實大部分台灣人的工作都缺乏衝勁。即使加班,常常都只是因為員工平常太混、組織營運效率太差,所以事情做不完。
而台灣老闆當然也不是笨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堆喜歡「爽爽過」的員工,老闆當然就是用香蕉把大家當猴子養。久而久之,台灣就培養出一種雇主和勞工強烈對立的情況:老闆習慣壓榨效率不佳的員工,而員工也是拿一分錢做一分事,根本不會為團隊,更不會為公司賣命。
而這種心態搬到了非常競爭的美國科技業時,台灣人和華人的這種心態其實在很多團隊上的成員看來都是非常奇葩的。
試問,如果你是上進的人,你會喜歡跟一堆「爽爽過」的人共事嗎?
華人真的很難管理
如果你很不幸地有機會管理大批的華人員工,你就會知道華人相對其他文化的人有多麼難管理。
對他好也不是,對他不好也不是。要求他多一點,他說你壓榨他;多給他點錢,還得花時間盯他有沒有確實把事情做好;跟他說要做好的事情,他把全部你沒看到的問題通通「消失」掉;如果他被你抓包了,他還會在背後說你態度不好、自以為是。
你請他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他在背後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把問題推給他;如果你今天設計好解決方案交給他去執行,他在背後說你獨裁、特立獨行。
他忙裡偷閒從來不會認為自己不對,他不學習產業新知也不認為自己懈怠,他不幫助團隊其他成員也不覺得自己冷血,反正不管甚麼情況他總是有藉口幫自己卸責,而不管你給他什麼福利,他總是找得到缺點來批評你。
而我發現唯一能讓華人員工閉嘴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錢。只要給很多錢,突然甚麼壓榨、什麼特立獨行、甚麼態度不好,什麼爆肝工時,一堆實質問題和無中生有的抱怨通通都可以吞下去。
但是不好意思,難道主管和老闆是笨蛋嗎?
要給更高的薪資,他以為主管和老闆不會去請更積極、有職業尊嚴、有團隊意識而且更有同理心的員工嗎?
那種拿一分錢做一分事,而且除了錢以外沒有任何職涯動力的人,最後就是只能在生產線中工作。
言下之意並非台灣沒有上進進取的人,海外許多發光發熱的台裔就是很好的佐證,只要願意改變工作態度和努力向上,機會都是有的。以上,主要是針對一些每天自怨自艾的台灣人和華人,眼看身邊印度人、南韓人、新加坡人在國際上,早就踏著我們的屍體爬到我們頭上去了,我們還在角落取暖,整天抱怨國際職場上大家對於台灣人多麼不友善。
其實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自己的問題。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