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沒打算解封,只是最近看到一連串在消費歸台矽谷人的新聞報導,真的是看不下去大家狗改不了吃屎的產業發展文化,即使抱病也要寫一篇表達一下過去十年台灣政治、產業領袖們辜負了多少人民的期望,而台灣又有多少老百姓還在傻傻地等待「救世主」出現。
第二,在進入正題之前,想先跟邏輯觀念不是很好的人講清楚:這篇文章針對的是消費人才和推動造神運動的幕後推手,完全沒有詆毀歸國人才的意思。
最後,結論我也先寫在這邊:過去我已經撰寫過多篇文章直接分析台灣的管理專業問題,甚至我們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工程人才,其實專業度其實仍跟一線戰場有很大一段距離。我們甚至連最基本的專案管理都整天被一堆控制慾過強和極度被動的員工徹底破壞。
從根本問題開始談
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爆發後,陸續有海外台商、台幹和台裔回(來)到台灣。
這些人回到台灣,業界開始就有些人開始雀躍,「這麼多國外的人才回台,是不是台灣軟體業的春天要來了?」
聽到一堆人在問,自己心裡真的是白眼翻到後腦勺去了,有時候自己真的感嘆,我們台灣人到底是要何年何月才會明白,一個產業的形成不是靠造一兩個神就行了?
最後還是得回到我們最根本的問題:了解我們國內軟體業的人才斷層。
我們的許多科技產業向來都是用廉價勞力和電力在支撐競爭力,如果現在還沒搞懂我們這種用三個臭皮匠取代一位諸葛亮的產業模式的嚴重問題,不但很多專業無法培育、研發無法落實,薪水是別人的三分之一也只是剛好而已。
我們的高端產業計畫根本是脛骨斷了還想去跑馬拉松。
而這些問題,不是疫情期間有些在國外的台灣人回來台灣就能解決的。
不要說台灣是不是下一個矽谷了,要不要先確定一下我們旁邊的新加坡和南韓車尾燈在哪裡?
並不是一位曾經在國外賣過一兩家公司的創業家回到台灣,或是誰講了句台灣是下一個矽谷,大家為一個新的培育機構剪了綵以後馬上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海歸派的空歡喜一場
說到海歸派,大家真的不用抱持太大的期望,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海歸派要不就是無法在台灣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和資源來撐起新產業發展,不然就是自身能力不足。
台灣過去幾年的海歸派可分為幾種:
第一類的過水派,是原本在台灣長大、讀書,最後去國外過個水就回來收割的。這種「過水派」可以算是所有海歸人士中能力最差的,基本上就是刷個名氣,最後在台灣企業中搶到幾席「獨立董事」的席次後就躺著賺了。這種人原本就沒有甚麼實質經驗和能力,只是想藉由海歸光環騙吃騙喝而已。
過去十年,台灣軟體新創界算是被這一類過水派人士榨乾了資源,如今樹倒猢猻散,第一類海歸派其實散得差不多了。之前一堆甚麼教父教母、甚麼神的,幾乎都到財團企業裡面當獨董、當總裁了。
第二類的成熟海歸派,則是兩個世代以前的台灣人,在七八零年代成年後因為政治因素或是職涯發展而離開台灣的長輩。這些長輩在國外做出一番成績、累積相當財富的人其實不算少,如今回到台灣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退休,而不是在尋找「事業的第二春」。
很可惜的是,這類海歸派長輩對於台灣軟體業發展幫助不大。原因在於這些前輩在國外幾乎都是在電子業、製造業和貿易發光發熱,很少有人有軟體和網路業經驗。當這類成熟海歸派歸台,除了提供資金和一些籠統的管理觀念以外,比較難實際參與現代軟體業的營運。
第三類的年輕海歸派,幾乎都是在台灣長大的年輕人,後來出國念書工作。最近有一批因為疫情而選擇歸台,這類人才算是比較直接可以幫助到台灣的人才。比較可惜的是,這種海歸派多半都是基層員工,管理人才偏少。
最後一種海歸派就是海外華裔,說穿了就是ABC或是自小移民國外,基本上自我認同已經是「外國人」的台灣人或其他華裔。這些華裔雖然有一些有創業和管理經驗,但是他們有一大致命傷,就是他們其實對於台灣一點也不了解。最近許多來台的華裔,很多其實只是為了讓孩子在台灣一兩年學中文,並沒有長待的打算。
而有可能會在台灣長居的海歸華裔,將會碰到一大難題,那就是他們過去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國外(尤其是美國)擁有的產業人才資源,很多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台灣島內有很多人才是完全不存在的。
畢竟沒有人能夠一人撐起一家公司,都是需要團隊。海歸派雖說歸台有數千人、上萬人,實際上選擇回來的人,有管理經驗的人會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專業(營運、行銷、業務、設計等)人才,而其他基層員工也很難在沒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的情況下組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團隊。
所以說,要從根本解決問題,還是要正視台灣島內的人才缺口,對症下藥,而不是張大嘴巴等著人才會突然從國外回流。
不然,今天部分人才因為天災人禍回流,明天,他們又會因為天災人禍因素不再而再次離開。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