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如果銀行一半的營收來源不是來自數位管道,這將會發生大問題。」金融創新教父—布雷特·金(Brett King)日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曾如此定論。
金融業者轉型大多會採取「生態圈策略」,也就是透過跨業合作,將金融服務埋入各種生活場景,金融業者會鎖定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與同業的差異特色。
像是永豐金控就鎖定理財領域,本周宣布跟機器人理財新創阿爾發投顧合作,推出「定期定額投資全球ETF創新實驗計畫」,民眾最低只要花100美元(約台幣2,757元),就可以定期定額買全球ETF,透過這項合作,可以看出永豐金控的「理財生態圈」策略,已經慢慢地成形。
打破「定期定股」限制,小錢也能布局全球市場
成立於2017年的阿爾發投顧,是一家專注於機器人理財的新創公司,跟永豐證券拿下今年第一個金融監理沙盒實驗—「定期定額投資全球ETF創新實驗計畫」。
之所以會想做這個實驗,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談到,現在透過台灣的券商複委託買海外的ETF,只能以整股數單來投資,還不能透過金額單(碎股)下單。
如果要做到全球配置的投資組合(4~6檔ETF),加上考量複委託的手續費成本,每次投資金額動輒新台幣100萬以上才划算,這並非年輕人和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而定期定額投資全球ETF,才是符合一般大眾的方式,這也是阿爾發投顧跟永豐證券合作金融監理沙盒實驗的原因。
一窺實驗背後三大創新
這次的實驗,背後做到「打破複委託投資碎股限制、API資料共享、機器人理財」三大創新。
以前透過券商用複委託買海外ETF,只能用「定期定股」的方式,也就是每次最低就是買進一股。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蘇威嘉談到,這次的實驗打破這項限制,投資人可以改用「定期定額」方式買ETF,每次最低100美元就能買,不用花大錢買進整整一股,就能做到定期定額全球ETF配置。
至於API資料共享,阿爾發投顧透過國內最大民間憑證發行機構「TWCA臺灣網路認證」的「行動身份識別服務(Mobile ID)」,來進行實名身分驗證機制,透過手機輸入門號及身分證字號,就可以經由所屬電信業者確認門號持有人真實身分,完成實名身分識別認證,並搭配電子簽章完成線上開戶。
機器人理財部分,因為跟阿爾發投顧合作,參與實驗的投資人,還可以從阿爾發投顧取得機器人投資建議,並透過API將交易指示串,接到永豐金證券完成交易;阿爾發投顧機器人理財介面,則提供帳戶管理,包括查詢交易資訊、部位損益、帳戶餘額與配息金額。
阿爾發投顧認為,這項實驗讓小錢也能投資,只要長期規律投資,將可提早實現財富自由,這次實驗規模為兩億新台幣,預估可以參與的投資人僅有數千位。
不過,本周金管會也開放券商可以用「定期定額」買美股,永豐證券沙盒實驗的差別,在於結合了機器人理財功能,以及API資料共享,這是否意味著這個沙盒實驗可以直接落地呢?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還需要另外做評估。
數位帳戶老三不自滿,靠「理財生態圈」搶市
永豐證券總經理江偉源談到,證券產業的高度監理,是對投資人的保護及資本市場的秩序維護,不過他也發現,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營運與管理方式,已經越來越難跟上新時代。
江偉源認為,金融監理沙盒正好提供在一個風險可控的環境下,主管機關監理讓業者測試創新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並暫時享有法規的豁免與指導,實驗業者與主管機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面議題。
永豐金近年在數位轉型表現相當不錯,銀行推出的數位帳戶「大戶」,目前開戶數排名老三,僅次於國泰跟台新。不過在年初的法說會上,金控總經理朱士廷沒有因好成績而自滿,反而看到了危機,他認為,台灣數位帳戶競爭激烈,單靠服務優化已很難呈現差異,與其一股腦追求用戶數成長,2021年會將更多心力放在整合旗下服務,朝「理財生態圈」的方向前進。
這次永豐金成功將觸角跨出自家集團,發展出跨業合作的新模式,做到三方合約(永豐、阿爾發、顧客)與交易資料共享的創新機制,不僅創新了投資體驗,永豐金也能接觸到新客群與市場,江偉源認為:「永豐金數位理財生態圈正在形成。」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