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有如大航海時代,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和碩車用事業部總經理賴哲彥1日出席Computex論壇,提示2025跟2030年會是電動車兩個關鍵年份,2025年電動車滲透率上看1成,其中中國跟印度發展非常快,有機會使全球滲透率提速,而電動車關鍵子系統比代工更適合台灣產業發展。
電動車產業能成台灣資通訊產業新藍海嗎?Computex 2021將電動車列為論壇重點主題,邀請和碩車用事業部總經理賴哲彥、友達顯示器策略事業群資深副總陳建斌、雲科大開發中心主任蘇慶龍、北市電腦公會資深總監沈舉三分享意見。
不怕缺晶片!電動車滲透率中印北美都超前!
賴哲彥指出,多數調研機構預估2025年電動車全球占比達10%,2030年一般估超過3成,但現在看來發展速度可能會更快。今年即便因疫情及缺料,汽車產業仍蓬勃發展,首季除日本跟歐洲市場慢一點,中國發展最快,北美跟印度也發展相當快,更不用說印度市場複合成長率20幾個百分點,這都有機會加快電動車普及速度。
賴哲彥也指出,觀察電動車跟燃油車熱賣銷售車款TOP10排名,燃油車排名前10名價位都在2~3萬美元,但電動車則兩極化,有3萬美元以上或1萬美元以下,因此,也取決參與業者要鎖定哪一個價格區間發展。
友達是台灣車用面板龍頭,陳建斌表示,電動車產業有3趨勢:電動化、各產業投入及自駕化,現在電動化讓零件結構改變。過去燃油車一台要3萬多個零件,現在電動化後只剩1萬多個零件,電子化比例會從現在35%提高至5成,甚至自駕車上路,電子零件占比會上看7成,這正是資通訊產業機會。
陳建斌指出,自駕車時代消費者要買的可能不是車,而是服務,因為自駕車隨叫隨到。
雲科大副教授蘇慶龍則提醒,台灣市場雖無法支持一個電動車品牌,但台灣在電路設計製造及半導體產業有好的基礎,子系統如巡航控制器利潤不比整車差,比方BOSCH獲利不輸整車車廠,因此台灣可以思考朝要朝高附加價值系統設計,提供模組系統方式切入,比方關鍵系統:AEB 主動煞停功能、自駕車車道維持系統、電控子系統,台灣不適合再走代工之路。
台灣機會在哪?人機介面、晶片系統一條龍整合
至於台灣切入的機會在哪?蘇慶龍表示,他主持的研發團隊剛拿到韓國一家車廠案子,要把抬頭顯示器與導航、防碰撞系統整合在一起,這套高整合系統過去關鍵掌握在晶片商手中,他建議,在自駕車時代,台灣應該自定義系統,掌握防碰撞核心演算法技術,甚至把各種解決方案軟硬整合,從晶片到方案一條龍做完。
鄭哲彥則認為台灣可關注人機介面(HMI)開發,也就是如何在汽車駕駛中,安全的使用HMI。現在車內已經開始有觸控操作,如何設計圖示跟大小,讓車主能快速找到功能是關鍵,現在也有聲音控制,讓冷氣溫度高一點或低一點,而更夯的是眼球控制技術,過去只能做疲勞偵測,但如賓士就已經將眼球控制做入窗簾開關功能中。
其次,供應鏈也將出現大變化,成台灣機會。賴哲彥表示,過去一台車要開發48個月,現在2年(24個月)就要開發一台,時間如何縮短,這都考驗供應鏈彈性跟配套方案,陳建斌也認為,供應鏈未來會扁平化,過去友達面對一級供應商,現在則已經直接交貨原廠,能更掌握車廠動態。
另外賴哲彥也補充,歐美重視智慧財產權,這是台灣的優勢,至於日商則重視誠信,也是台灣強項。
綠能政策、電池回收程序應明確
當電動車時代來臨,業者期待政府做什麼?賴哲彥建議,政府應該設定具體的燃油車禁售時間表,並規劃電動車規範與測試單位,制訂相對應的電動車推廣補貼措施,以及電池回收程序,甚至是政府公務車率先電動化推廣,最後是規劃妥善的電力供給配套,最後是戰略零件如電池、控制晶片、功率元件的佈局。
陳建斌則建議,電動車政策必須搭配完善綠能政策,其次因為車用電子投資是一條漫長道路,前期期待政府提供研發能量或科專補助,幫助業者轉型。其次另一個思考是,中國輸美關稅高,台灣出口北美市場只要2.7%關稅,因此車用零件回台灣生產是可能的,但台灣缺工,需要政府支持讓業者更有競爭力。
蘇慶龍則建議,政府應提高對高端技術的補助,過去政府的大型補助計畫期限都在1~2年驗收,但汽車產業發展時間較長,應該規劃一些預算在3~5年期計畫,並參考美國補助送件模式,讓爭取補助計畫業者拿出設計雛形比稿,再決定發補助預算給誰,其次參考現在知名的晶片大廠Arm是英國大學團隊出來的。政府應該善用學術單位競爭力,切入高端電動車產業。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