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凱恩斯(Alexander E Kearns)的父母在他電腦發現一張紙條,上頭寫著「一個沒收入的20歲學生,何以借到100萬美元投資股票?」
這句話成了他的遺言。凱恩斯是網路證券交易平台Robinhood的用戶,他因誤解Robinhood上顯示的虧損金額,以為自己負債高達73萬美元,最終選擇走上絕路。
Robinhood是一間以低門檻、零手續費為賣點的網路券商,以英國民間傳說的俠盜羅賓漢為名,致力為所有人創造進入金融市場的機會,讓投資股票不再是富人的專屬權利。
行動優先及低門檻的設計,促使Robinhood成為許多年輕人初入金融市場的大門。2020年5月,Robinhood聲稱用戶數已經突破1,300萬人,外界更估計去年交易總額上看3,500億美元。
然而這立意良善的服務,卻引發一股反思浪潮,Robinhood不到5分鐘的註冊過程、過於便利的操作、鼓勵參與投資等作法,是否已經讓用戶上癮,更模糊了投資、賭博甚至娛樂的界線?
外觀上,Robinhood界面相當簡潔直觀,非常便於使用,能透過字體大小、色彩與資料階層等形式,引導用戶看見希望他們關注的內容、資訊。在推出不到6個月時,Robinhood便贏得蘋果設計大獎,也是第一間贏得殊榮的金融科技公司。
每當有新用戶加入,Robinhood會免費隨機贈送一股免費股票,讓用戶可立即參與、投入股市當中,並快速提供投資新手們值得關注的股票列表;儘管Robinhood澄清,此舉並非為了促進用戶交易,而是希望讓用戶更方便獲取股票資訊。
除了送股票,社交更促使人們對Robinhood上癮
Robinhood並不向用戶抽取手續費,但依舊可在用戶每次交易的過程中,從價格的微小差異取得一定利潤。
儘管Robinhood也提供債券、基金等較為穩健的投資形式,但App內的設計總是引導用戶將注意力放在股票與密碼貨幣,交易頁面也鼓勵用戶使用高風險、高報酬的選擇權,搭配著一句標語「釋放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一本萬利的刺激感之外,社交也是促使人們對Robinhood上癮的原因之一。Robinhood本身並不內建社群分享功能,但在WallStreetBets等許多投資論壇上,用Robinhood螢幕截圖分享自己的投資成果已蔚為風潮。
Robinhood一項「百大熱門股票」的功能,則受到美國眾議員艾斯那(Cindy Axne)譴責。她強調沒有任何稱職的券商會給出一份清單,告訴用戶他們應該投資哪些標的,反而應盡責提醒用戶別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的重要性。
麻州聯邦書記蓋爾文(William Galvin)更指控,Robinhood利用遊戲化設計及電話通知的形式,誘使這些缺乏經驗的投資新手們沉迷其中,他建議提出行政訴訟,要求吊銷Robinhood的券商牌照。
Robinhood始終堅持,他們的宗旨是降低金融市場門檻,賦予人們掌握財務的能力,讓用戶沉迷股海絕非他們本意。然而,不可否認的,埋藏在服務中的各種設計,卻可能無意間引導這些投資新手們做出決定,如同凱恩斯在遺書中留下的一句怨懟,「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