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1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了!一場疫情,打亂了許多我們認為過去理所當然的假設。減少了許多移動、旅行的機會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少了許多。人們紛紛緬懷過去,希望早日能回到之前的美好時光。然而,這個動盪時代下產生的運作模式,極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還是會持續下去且不再復返。
就拿企業經理人的家常便飯──開會來說,特別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協作的方式,因全球疫情大爆發而紛紛改採線上會議模式、縮短的會議時間,但更高頻次的Town Hall或All-Hands(全員大會)、更多以全球為單位,但採取功能別的橫向會議(例如亞太地區業務主管週會)、單週或雙週的一對一會議(可以是同級,也可以是主管與部屬間),透過增加交流的機會,不但同步彼此間的工作進度與節奏,也彌補了無法當面交流導致訊息失真時,影響專業經理人在決策品質下降的風險。
當疫情成為全球考驗
分享的一個現成案例,可能會讓大家更有感受。這個項目已經執行完畢,且也算不太上是個行業機密:
「科技娛樂產業」是個一年超過250億美元的市場,比電影、影視、職業運動比賽、音樂產業還要大好幾倍。這裡有一群充滿才華與天分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以及無數專業經理人,將畢生的專業與此碰撞產生火花。這是一個被用戶殷切期盼已久的產品,有歷史、有情懷、有使命。最後,還有充滿熱情及高度投入、上數十億等級的用戶群。
經過數年間無數的研發資源投入及各種先端科技商用化集成,期盼能夠定義次世代產業標準,並再一次主宰頭部市場。然而幾年的規劃到落實的時候,卻偏偏發生在疫情爆發最嚴重的期間。原本預定好的產品藍圖及上市計畫不能改變,於是「如何在疫情爆發期間成功完成全球上市」這項艱鉅的任務,就成為了全公司員工與各商業伙伴、供應鏈等最大的考驗。
在娛樂產業中,新品的上市總是令人期待,也是產品在營銷上資源投入最重要的階段。實體產品的價值傳遞需要透過交付、人力、物流,曝光、喚醒、整合及管理手段。大家都在WFH,要如何齊心完成任務?疫情肆虐時期,安全規格必須以最高等級來準備,沒有線下活動、會展、發佈會,如何在沒有認知(Awareness)、沒有體驗 (Interest),又要傳遞能夠讓人WOW的驚嘆,並將其轉化(Conversion)成為實際需求與消費,實現商業的價值?
創新工作模式和執行力
幾個月的討論與交流後,最後市場部決定了兼顧防疫及最大聲量的方針,以博取最多眼球。其中之一的方向,就是在產品上市期間,讓品牌「佔領」全球著名地標。於是不論是Sony在美國的聖馬刁總部、東京秋葉原的神社、倫敦的牛津地鐵站、杜拜第一高塔、韓國首爾最繁華的市中心、中東地區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噴泉、甚至台北信義區的超高樓地標,在全球上市的當天,同步一起變成品牌代表色,向世界宣告新世代的到來。
這不只是砸錢的問題,還有執行力的問題,試著想一下,在全球疫情最嚴苛的時候,這是如何做到的?這些人包括CEO在內,都不能去公司上班,大家在家對著電腦螢幕,就能決定所有大小事?從大到市場團隊如何做全球協調?營銷資源是如何調配?地點怎麼選?全世界標所發出來的燈光顏色要怎樣才會一致?小到業務會議怎麼開?沒人上班貨物怎麼運輸?怎麼交付給用戶最能保障安全?
在這種新的工作模式下,不論在公司工作或居家辦公,除了工作跟生活的界線更加模糊外,時間管理的碎片化,晝夜顛倒的時區,還要透過更多的視覺及聽覺來加強抽象化跟具像化的輸入能力。短短的一小時會議中,沒有人想聽你BS,因此在多語系及具文化Context、有情感的表達輸出能力,此時此刻也只會更加的重要。
結語
去年底開始,我擔任Epoch School職涯導師,與未來國際經理人計畫中的證合、珈玲兩位同學,由最初郵件的相見歡,建立微信群組,到之後以約末每兩、三週的頻率定期交流,相互分享一些過去走過的彎路及心路歷程,主題從找人生志向、寫履歷表到求職;也透過讀書心得、跟他們分享我個人的理財方式、職業發展與藍圖規劃,後期更一起設定一些職業發展小項目KPI、定期複盤兩位自己手頭上現有的計畫進度,並引薦一些可用的信息及外部資源等。因為我們身在不同的城市,彼此沒見過對方,但我相信交流的品質還是相當不錯的,至於成果的部分,就要真金白銀的看兩位同學自己後來的修練了。
各位未來國際經理人,不久的將來,您們都會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負責一項產品、一個地區、一間公司,甚至一個國家的專業人才,在這種新常態的時代,你有沒有能力引領你的團隊度過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關?何況時代基金會的文化中,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得要「優雅」的交付成果。到今天我還是這樣警惕自己,每次想到都會心跳不已、滿頭大汗。
Play has no limits, work has no limits. Let’s make work as play.
時代的年輕同志們,一起躬身入局吧。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本文由林孝禹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